

說到出國讀書,不少小夥伴的第一反應就是藤校、牛劍,在英美申請為主基調的大學申請趨勢裡,中東一直是鮮有亮光照耀的地方。作為很多人眼中的戰亂、保守、封建等一系列刻板印象,使得其在學術方面不被大多數圈外人所關注。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去中東讀書,他們是如何考慮的,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最近的早申資料中,我們有關注到隨著康奈爾、西北、紐大這些名校一起放出來的,還有卡達、阿布扎比的資料。
仔細探究才發現,中東這些國家,近年來真的是憑藉著「超能力」把幾所美國名校直接搬到了自家門口。
僅卡達教育城內,就已經坐擁包括如康奈爾大學、西北大學、喬治城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巴黎高等商學院(HEC)等世界一流頂尖院校。

與擁有留美經驗的阿聯酋首任總統、阿布扎比統治者穆罕默·本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讓紐約大學校長John Sexton放棄僅開教學點的計劃,直接把紐大第一所海外校園開到阿布扎比,併為每一個錄取學生準備了令人心動的豐厚獎、助學金。
在中東的美國名校學習體驗如何?在中東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學生們又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實現自我成長?

其實,說到把娃送出國讀書,估計大多數家長腦海裡最先閃現的目標就是藤校、牛劍。
在英美申請為主基調的大學申請趨勢裡,中東一直是鮮有亮光照耀的地方。
作為很多人眼中的戰亂、保守、封建等一系列刻板印象,使得其在學術方面不被大多數圈外人所關注。
“當年在很多人看來Rock這娃走了‘歪門邪道’。”
高中已經就讀於蘇州中學的Rock,一路打著資訊奧賽出來,SAT近乎滿分,可能正常的申請,清北復交或者英美名校也是沒跑。
ED申請結果出來,“我真的可以去中東了!”“當時伊拉克戰爭還沒結束,大家對中東的印象還是戰亂,但我沒什麼猶豫的。”

圖源pixabay
“我想走一條和同學們不一樣的路”,可能正是這種“做自己”的氣質,讓紐大在一眾申請者中一眼挑中了這位獨特的中國男孩。
就這樣,Rock成了紐大阿布扎比招收的第二屆學生,也是當年蘇州中學唯一考去中東的學生。
“機緣巧合”,如今在西北大學卡達分校大二就讀的中國學生Tan也是如此。
“申請階段,老師有跟我提過這所學校,當時也沒太在意。直到正式申請時,當時就想試試也沒什麼損失,就去報了西北最好的專業,沒想到竟然被錄取了。”
“頭頂一塊布,全球我最富”,是人們對中東石油鉅富國家們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有這種完全靠老天賞飯吃的運氣,簡直讓各個中東國家,僅靠石油這一項就躺贏無數的財富。
有錢讓不少中東國家出手闊綽。

2022年世界盃,作為首次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舉辦的一屆世界盃,卡達豪擲2200億舉辦有史以來最高花費的世界盃。這個花費是過往所有世界盃成本總和的5倍。
然而,嚴重依賴自然資源的中東也有急迫的轉型意識。
雖然背靠石油和天然氣,給這裡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積聚。但,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終有枯竭的一天,尤其是當下綠色能源的衝擊,讓不少中東國家轉型心切。
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在積極引進美國等世界頂尖大學時,卡達都取的是這些各所大學的頂尖學科,比如說,康奈爾的醫學,西北的傳媒,卡耐基梅隆的計算機,喬治城的外交學等。
“石油換教育”,透過從自然資源到人力資源的轉型,也讓這些中東國家真正實現了集歐美名校“政治、經濟、技術、藝術”強勢學科於一身的學術全球化縮影。

圖源:CMU卡達校區官網

Tan沒去讀書前有去過迪拜旅遊。上學前的期盼中,“本來以為卡達會和迪拜差不多”,紙醉金迷,奢侈無度。
沒想到來了之後的Tan發現,拋開對卡達是一箇中東富國的印象,卡達沒有那麼世俗化,很平靜祥和,“我本來是個很愛玩的人”,這裡很適合自己沉下心來學習。
為表誠意,在卡達的支援下,西北傳媒校區不僅有專門從BBC挖來的技術團隊,西北大學卡達現在的新校長,也是從UPenn挖過來的(曾是賓大傳播學院的副院長)。
“我們入學典禮的時候,校長就跟我們說,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他說他在這裡養成的習慣就是去衛生間,可以把手機放在桌子上,出來都不會有人拿。”
這樣的經歷,Tan也經歷過一次。他描述說,自己和朋友去沙灘玩,把手機落在沙灘上。結果,傍晚回去找,保安將他的手機儲存得好好的。
“學校大概60%是卡達人,包括住在卡達的外國人,40%是國際生。”這些大學在本地的招生都是全部免費。

圖源pexels
紐大阿布扎比分校最初的幾屆學生,真的蠻像一群“拓荒者”。
“專案初期知道的人還少,當時大家的申請沒有那麼目的性,就像接受了宇宙外來的一個訊號,然後就去了那裡。”
Rock形容,一屆130個學生中,“學校儘可能做到了極致的多樣性。”身邊的同學有的可能是非洲某個部落酋長的女兒,也有來自美國白人中產家庭的孩子,也有卡達皇室的一些子女。
“學校對學生慷慨無比也是真的”,只要你是全獎,從學費住宿費一直到醫保機票甚至是去其它校區交換的費用,全獎都囊括在內,在Rock看來,這也導致了後面學生的動機可能沒有當初那幾屆那麼多元。
“偏也確實是偏,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的校園在一座島上,“你遠遠地看過去,孤零零幾棟樓矗立著,然後樓上面一個一個那種小小的宿舍窗戶,周圍也沒太多煙火氣,你不自覺會有一種飄在外太空的感覺。”
這裡不能喝酒,不吃豬肉,一年的一段時間是齋月,有些同學要做禮拜。有去了的女同學形容,去了這裡,“我的短裙、短褲、緊身衣等統統封藏箱底了。”
採訪的這天是禮拜五,新學期剛去學校的Tan還在為時差和新學期去適應時間。為了契合當地的特色,這裡的上課時間普遍在週日到週四,週五、週六休息。

圖源pexels
與此同時,神奇的在於,這些校園裡所帶去的美國文化。
彼時,為了實現“將世界頂尖大學帶到卡達”的美好願景,卡達不僅承諾為這些高校提供寬闊場地、世界級教學設施,誘人的薪資待遇、幷包攬一切辦學開銷,光是每年給高校的資助金額就至少達到3.2億美金。
這些中東國家,還拍胸脯保證給到大學獨立思辨、學術自由的空間。
“畢竟來自各不同國家的這種國際生的比例高很多。大家總歸要有一個共同語言,大家走得都是一樣的招生流程,都是學校那邊總的招生官在選拔。美國文化就成了一個很好的連結。”
同學會去總校交流,總校同學、老師也會來這裡學習、上課等。上課也都是採用美國課堂的模式,討論的話題當地特色之外還有更多的美國元素。

試想從西北大學學完新聞寫作課,跑到隔壁卡內基梅隆大學敲程式碼,晚上到巴黎高商聽講座,旁邊一個在喬治城大學讀書的同學湊過來:嗨,要不要聊聊卡達被斷交封鎖後的地緣政治?
在卡達1400萬平方米的教育城裡,這樣的學習經歷一點也不稀奇。
Tan最近選的一門課就是在隔壁卡耐基梅隆的,每到這個課的時候,他就需要跑到隔壁的卡耐基梅隆的教室去學習,有一些傳播、拍攝的課程,也會有卡耐基梅隆的同學跑過來上課學習。
“等我畢業的時候,這個計算機課程的學分是西北和卡耐基梅隆一起頒給我的。”在卡達,大學之間的合作課程比比皆是,而對學生來說,去讀一個學校,好似又不是隻讀了一個學校,還會用到旁邊可能五六個學校的資源,同學之間也是互相認識,常常互相交流的。

Tan去卡耐基梅隆上課還認識了中國同學Zhen,生物學專業的她偶爾需要去隔壁的康奈爾上課,採訪的這兩天,她正在趕著一個實驗。
“也有一些同學來了不適應的,就轉學走了。”對Tan來說,大三的他也將去到本校交換學習一年。
對當年在紐大阿布扎比分校讀書的Rock也是如此。不僅去布拉格交換了一個學期,還去到紐約的校園交換一年。
“我覺得是非常棒的求學體驗。”
在去卡達讀書之前,Tan一直在上海某個最好的國際學校讀書,也去過美國讀過兩次summer school。
不是說美國不好,只是說“對華人不是很友好。”
“與一些在美國讀書的朋友交流,你想要跟教授做去research,他就會明面上告訴你,因為你是來自中國這種敏感地區,所以不能讓你參加有些research,包括很多派對什麼的,也都不讓中國人加入進來。”
相反,“在這裡的話,我覺得中國人,作為一個黃種人,它不是一個劣勢,它更多是一種優勢,你會因為自己是一個黃種人而得到更多的優待。”

在Tan的卡達教授的眼裡,中國人和韓國人都屬於非常勤奮的型別,上個學期,他已經被教授選上,跟著教授在做一個關於中東數字化學習的研究專案了。
“教授會更偏向於去招收黃種人作為他的助教,在路上打到計程車,一些巴基斯坦人跟我聊天,問我從哪裡來,當聽到我來自中國時,他們特別友好,說我們兩個國家是好朋友。”
而據另一位在讀紐大阿布扎比分校的學生分享,在大三時,學校全額資助她去羅馬實習,在當地雜誌社發表義大利深度旅遊文章。如果當時選擇美國的大學,也許就不會有這些豐富的實習經歷,而是會選擇在餐館裡做服務員,賺生活費…
上課也是如此。“我跟每個教授都是認識的,他們也會和你打招呼,你也可以去他們的office找他聊天。有的時候上課狀態不是很好,他們也能馬上觀察到你的不一樣,問你有什麼特殊狀況需要幫助嗎。”
在Tan看來,這種與教授之間的Personal connection非常難得,“學校不怕你有想法。你要想借用很多資源的話,你主動一點是可以用到很多這種資源的。”

圖源pexels
雖然當年的同學已經散落到世界各地,而對已經畢業多年的Rock來說,與學校、同學的牽絆依舊很深。
“在理工學生中,我可能是比較偏e的性格,很喜歡和不同的人建立聯絡。”創立一家教育公司的他,幫學生做升學規劃相關的策略時,需要一些當地的資源,“我腦海裡的地圖可能就啟動了,看看當地有哪些我的同學可以提供支援”。
畢業十年的Rock,去年又回了學校一趟,與老師同學重聚。“沒有當年荒涼了,現在這個島都開發成了高階富人社群,盧浮宮就建在距離學校15分鐘車程的地方。”
對Rock他們來講,當年畢業的很多同學真的是畢業各奔東西。“這次同學聚會,還有一個出生在沙特的印度同學,去了中國電信在當地的公司工作。”
當年當地還沒有太多的選擇,“如今在讀的同學選擇留下,畢業很久的很多同學在回去”。
的確,隨著中東的逐漸發展,機會變多,更多的人看向這裡,更多的人也在將學業選擇於此。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留學全知道,微訊號 EduKnow,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