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剛剛所說,Stanley Zhong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大學申請者:
不僅擁有4.42的GPA(滿分4.0),在SAT考試中,還拿到了1590分的高分(滿分1600分);在高中畢業時,還管理著自己的初創公司——電子文件簽名平臺RebbitSign.com。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所有人都可以會在申請季Offer大滿貫的少年,卻在2023年申請季中,連續拿到了MIT、斯坦福、Cornell、加州理工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CMU、UCB、UCLA、UCSD、UCSB、UCD等16所美國大學的拒信。只有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錄取率約31%)和馬里蘭大學(錄取率約44%)錄取了他。
Stanley Zhong的父親鍾南在採訪中表示——
他的確聽說過亞洲人在大學錄取時似乎會面臨更高的門檻,但他一直以為這是個傳說而已,直到孩子接二連三地被拒,他從開始的驚訝變成了沮喪,最後變成了憤怒。
更抓馬的是,前腳Stanley Zhong被16所美國大學拒絕,後腳在其高中畢業後,谷歌就因其早熟的編碼技能,給了他谷歌L4工程師的Offer。
谷歌L4工程師崗位的錄取者,通常都具備博士學位或者同等實踐經驗。這更讓鍾南意識到,他的天才兒子一定是在申請中遭受到了歧視,才會被“全聚德”。
於是,2月11日,Stanley Zhong、其父親鍾南以及其組織SWORD(反種族歧視學生聯盟)正式對UCB、UCLA、UCSD、UCSB以及UCD這5所加州系統大學提起訴訟,指控其在申請稽核中存在的種族歧視。
除了Stanley之外,還有很多亞裔美國學生聯絡我們,講述他們的大學錄取經歷——他們是如何被加州大學拒之門外的,儘管他們資質出眾,還是和Stanley一樣面臨類似情況;
據收集到的證據表明,加州大學在聘用教職員工時明顯違反法律,存在種族問題;更惡劣的是,他們知法犯法,還隱藏了相關證據;
據有限的公開資料顯示,儘管加州的亞裔社群發展勢頭強勁,但亞裔在加州大學的入學率還是明顯受到壓制。
此外,鍾南還表示,他已經透過一份有4000人簽名的請願書聯絡到了加州大學的領導、州議員,甚至是州長Newsom,但依舊石沉大海,沒有任何結果。
在鍾南看來,之所以提起這一訴訟,他不僅是為了他的大兒子Stanley Zhong,也是為了他的小兒子和未來的損失;如果可以透過這起訴訟,為其他亞裔美國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作出一點貢獻,也是值得的。
這種申請季中的歧視行為,損害了申請者們的心理健康,令他們產生了一種無助感和絕望感。就拿Stanley Zhong來說,即使和那些擁有博士學位的人一樣優秀,仍然可能連本科錄取都得不到。
鍾南認可自己兒子Stanley Zhong,這無可厚非;但畢竟家長看自家孩子都是帶有一層濾鏡的——
Stanley Zhong真的有那麼優秀嗎?在2023年申請季中,他真的有遭受種族歧視嗎?
客觀來講,Stanley Zhong的確是大家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首先,硬體成績的確能打,SAT分數為1590分(滿分1600分)、GPA為3.97/4.42。
-
晉級Google Code Jam編碼大賽半決賽;
-
獲得MIT Battlecode全球高中組第二名;
-
-
-
-
-
-
建立了一家電子簽名公司(RebbitSign.com),該公司使用者數量已自然增長到數萬人;
-
與他人共同創辦一家非營利組織,為服務不足社群的孩子們提供編碼課程,兩年內幫助加州、華盛頓州、德州教授了5000多名孩子,並得到了Stackoverflow創始人Jeff Atwood的積極反饋;
-
設計、實施並運行了Web前段、RESTful APis、工作流或協調、指標和警報、水平擴充套件、CDN、速率限制、安全加固(包括入侵檢測和 DDoS 保護)、合規性監控、國際化和災難恢復,透過為期多軸的白盒五重測試,未發現重大安全問題。
單從上述履歷來看,Stanley Zhong的過往經歷的確比較出色,特別是在程式設計方面。高中畢業後,他拿到了谷歌L4工程師的Offer,其實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他在程式設計領域的天賦。
如此看來,這樣的背景被16所美國高校連續拒絕,似乎的確有些匪夷所思。
那,針對Stanley Zhong的遭遇,外界的人都是如何看的呢?
天才少年被拒後,與父親直接一紙訴狀將大學告上法庭,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和討論。
對於這樣出色的背景接連收穫拒信,有點網友透過現象看本質:
他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對CS充滿熱情,但卻沒有什麼社會影響的人。
如果一所大學只能錄取5%的CS學生,那麼他們應該寧願錄取一個看起來會改變世界的人(不論真假),也不願錄取一個只會在CS上深耕的人,且奧林匹克競賽的獎項對大學申請的影響也不是很大。
當有成百上千的富家子弟,利用顧問和策略把自己包裝成領導者和改變世界的人時,那些熱愛CS的孩子往往就會被淘汰出局。
也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實在是被傳得過於“神乎其神”了:
不少申請者的背景和他的背景都完全一致,他們的大學錄取成績也不是很理想。GPA 3.97以及SAT 1590這都是很正常的成績,甚至GPA是3.97而不是4.0,就他而言是一個短板。他的獎項的確很不錯,但沒有那麼誇張。且根據他的LinkedIn,他也沒有任何很顯著的EC。
谷歌對高中生的招聘流程的確不太清楚,但谷歌的技術問題非常簡單,USACO Plat的任何人都能應對,最困難的應該是獲得面試機會。
也許是因為沒有推薦信,也許是他的入學論文太爛或者看起來像是抄襲的。很多亞洲人(包括我自己)都能以更差的成績進入這些學校。
除了以上質疑之外,還有人拿他父親的谷歌背景質疑他的水平並不足以勝任,只是內部有人開綠燈…
Stanley Zhong被那麼多所學校拒絕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亞裔歧視”的一個例子還是“我爸在谷歌”的綠燈,亦或是“亞裔刻板印象的深入人心”,無人可知;但因此事,亞裔在申請季中被種族歧視的問題,再次被擺到了檯面上。
亞裔在大學申請中是否會遭受種族歧視這一問題,答案是肯定的。這早已不是個別現象,更像是一種系統性的不公。除了那些明晃晃的種族歧視之外,那些潛藏在人們觀念深處的刻板印象,如同無形的枷鎖,給亞裔申請者帶來了不公正的待遇。
“模範少數族裔”這一標籤,看似是對亞裔群體的褒獎,但在很多招生官的眼中,亞裔申請者都會被刻板印象地認為是隻會埋頭苦讀的“書呆子”,成績的確優異但缺乏創造力。這種刻板印象,在實際申請過程中,也的確對亞裔申請者造成了較大影響。
(Source: Harvard Magazine)
2014年,非營利組織“學生公平入學(SFFA)”代表亞裔學生起訴哈佛,稱其以“多元化”為名,透過壓低亞裔個人評分限制名額錄取,違反《民權法案》第六條和《憲法》第14修正案。
雖然此案最終並未判決哈佛招生流程違反法律,但哈佛在此案後修改了評分標準,要求招生人員在稽核評估時避免單獨考慮種族,不過考慮到多元化的要求,仍允許其作為綜合因素之一,亞裔依舊在大學申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特朗普上臺後,先斬DEI,此類錄取標準還能維持多久,咱就不知道了)
這些明裡暗裡的潛在歧視,雖然在現階段很難完全消除,但面對這些刻板印象和歧視,作為亞裔學生的我們,並非束手無策,還是可透過一些申請策略來規避,展示真實的自我,從而增加錄取機會的。
美國大學都看重申請者的領導能力和創造能力,對亞裔群體的刻板印象就是“只懂考試,不懂創造”。那我們就對症下藥,不僅擁有出色的成績,還在領導力、創造力、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全面開花。
多多積累社會活動、公益專案等課外活動,並在文書中展示出來自己的多元特質。
不同大學的招生偏好和價值觀各有差異,在申請前,提前瞭解夢校的價值觀和文化氛圍,並在申請材料中展示自己和學校的切合點,必然事半功倍。
比如,學校側重創新和實踐,那麼就在文書中著重突出自己的實習和專案經歷,闡述自己從中的成長和學習。
Stanley Zhong的遭遇,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亞裔學生在申請美國高校時所面臨的歧視困境。從他被多所名校拒絕,到鍾氏父子勇敢地提起訴訟,這一系列事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深刻的思考。
在當今的美國高校招生體系中,亞裔學生遭遇的歧視問題不容忽視。那些刻板印象,像一道道無形的屏障,阻礙著亞裔學生邁向理想學府的腳步。這些刻板印象不僅是對亞裔學生個體的不公平評價,更是對整個亞裔群體的偏見和誤解。
然而,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歧視現象的抱怨和指責上。用實際行動去展示真實的自己,努力打破這些刻板印象,為自己爭取平等機會的同時,也為後來的亞裔學生開闢道路,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因為公平,從不是施捨,而是爭取得來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