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些天,美國傳統基金會展開了一項針對前總統拜登任期內簽名的調查。如今,調查結果出爐,結果令世界大跌眼鏡。
多項證據顯示,在拜登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每一份帶有其簽名的檔案,均為自動簽名筆代勞;唯一一份被證明是拜登本人簽字的檔案,還是拜登宣佈退出2024年總統競選的信件!

此訊息一齣,全美一片譁然。畢竟,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的規定,美國所有的法案均需要國會兩院透過,再經總統簽署後才能夠生效。但現在的美國法律,似乎並沒有針對“代簽字”是否符合美國憲法規定的說明。這下子,美國兩黨都要頭疼了。
很多美國民眾也驚呆了,拜登執政四年,多次在公開場合露面且簽署協議,難不成美國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迷惑大眾、讓拜登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代簽”了?總統簽署檔案可絕非小事,每個檔案都決定了美國的決策和發展方向。現在爆出的“代簽門”,難道是美國已經魔幻到可隨意施政的地步了嗎?

這份調查結果中,詳細披露了關於自動簽名使用的細節。加之所公佈的所有事件,似乎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何為“自動簽名”?自動簽名筆最早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其合法性一直存疑。2013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成為第一個使用自動簽名筆的美國總統。當時奧巴馬正在夏威夷度假,白宮官員無奈之下使用了自動簽名筆,讓代簽檔案成為正式的法律檔案,但這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美國眾議院長約翰遜透露,當時他與拜登正在討論一份關於暫停出口液化天然氣的法案,但拜登並不記得自己曾簽署過類似法案。當時的輿論都認為是拜登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才忘記;但現在看來,拜登可能真就沒簽過這份檔案!
就“代簽門”事件,密蘇里州總檢察長安德魯·貝利(Andrew Bailey)要求美國司法部展開調查,以查明有明顯認知能力下降的拜登是否使得未經選舉產生的官僚在沒有總統監督的情況下,實際上掌控了政府的運作。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每一項以拜登名義釋出的行政命令、每一項赦免以及每一項官方行動,都可能在憲法層面上是無效的。

要知道,拜登上臺以來簽署過的檔案不計其數,就在2025年1月20日,拜登卸任前幾個小時,其還利用自己的總統特權,連續釋出了兩道赦免令,其中包括赦免前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西、前參謀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拜登的弟弟詹姆斯·拜登等。
那也就意味著,拜登在四年的總統任期中,等於白乾了!或者換一種說法,拜登根本就沒當過美國總統。

結合拜登執政期間的種種跡象:其幕僚團隊幾乎沒有讓他參與過一對一會面;拜登照著提詞器仍然讀不明白髮言稿;登飛機時反覆跌倒….這些都讓人去遐想,拜登當總統期間是被人控制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與各界人士交流溝通再正常不過,但在拜登這裡卻如同不能說的秘密,生怕被外人發現。
如果這一切都屬實,那麼也就意味著,拜登的總統任期內,“世界第一大國”的總統成了“傀儡”,本就在全世介面前出盡洋相的拜登及美國,恐怕又要為全世界提供新的地獄級“笑話”。

那麼拜登背後的“美國實際掌控人”又會是誰?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籌款人林迪·李最近透露稱,其承認拜登並非幕後掌控者,實際掌控局面的是他的工作人員、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兒子亨特·拜登。
而這一訊息的曝出,讓原本就波濤洶湧的美國國內輿論,再次掀起新風浪。如果林迪·李所言非虛,那麼拜登的身邊人極有可能為了自身利益,透過操控總統決策,以此鞏固其政治地位,推行其政治主張。原本就深陷各種醜聞的亨特·拜登,也很難不讓人懷疑,其透過父親的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

而3月4日,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了時長一個多小時的演講當中,只表達了一個主旨,那就是:在拜登“為非作歹”了四年之後,美國在他特朗普“英明神武”的領導之下,即將“讓美國再次偉大”。
此前拜登和特朗普就“水火不容”,甚至引發美國兩黨之間不惜互曝“黑料”、給對方“挖坑”。此次“代簽門”調查,也不難讓人不去懷疑,或許是特朗普為首的共和黨為全盤否定老對手,而想出的“錦囊妙計”。如果這是真的,那隻能說明,只要是能夠證明拜登和民主黨夠蠢,特朗普才不管美國的面子或底層民眾的想法。
當然,到目前為止,這些都還停留在外界猜測的階段。但無論真相如何,美國政府的可信度都將受到嚴重打擊。

這場“代簽門”,表面上來看,是一屆美國總統簽字是否屬實的問題;但實際上來看,卻是美式民主千瘡百孔的縮影。
這次拜登“代簽門”,讓世界看到了美國政治決策的不透明,總統是美國最高權力象徵,其簽名都會被“造假”,那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民主決策”,又有多少能夠真正代表美國民眾的意願呢?
美國長期以來都在宣揚他們是“民主燈塔”,在全世界範圍內“張弓搭箭”,向全世界表明他們的“民主制度優越性”。但現實卻給了自吹自擂的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
美國民眾曾經幻想民主制度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公平和幸福,但現實是,他們一直都被政治精英們玩弄於股掌之間。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