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在一份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報告中看到搜狗輸入法的月活躍使用者資料,著實嚇了一跳:季度平均月活躍使用者接近 6 億。這還不包括 PC 端的使用者。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輸入法的創新空間有限,要進一步突破的難度極大。當然,也有挑戰者,比如微信輸入法。我曾向不少朋友推薦過微信輸入法,但發現許多搜狗輸入法的使用者已經形成了使用習慣甚至肌肉記憶。對他們來說,切換輸入法後一段時間都會「不順手」。顯然,搜狗輸入法多年來積累的使用者習慣並不是很容易改變。
不過,大模型的到來為輸入法領域還是帶來了新的變數。
11 月 21 日,搜狗輸入法宣佈全新升級,基於混元大模型升級了 AI 快查 和 AI 搜尋 兩大功能。升級後,使用者可以透過關鍵詞實現快速搜尋,無論在手機上還是在電腦端,有效縮簡訊息獲取路徑,實現真正的「輸入即搜尋」。
在移動端,啟用搜尋,直接點選候選區的放大鏡。
在 PC 端,則只要在相關詞彙後敲擊「=」號即可自動搜尋,直接呈現答案,進一步提高內容生產力。瀏覽頁面時,遇到有疑問的內容,劃選之後點選 AI 搜尋選項,由騰訊元寶「AI 搜尋」提供的答案便可呈現。

不止如此,AI 快查功能也比較便捷,已涵多個生活場景,比如匯率、房貸計算、節假日、城市資訊、翻譯、古詩詞、天氣等,可以更好的滿足輕量搜尋的需求。

體驗過後,我發現這或許是大模型最直接的落地場景之一,在不同的入口和各個場景都可以觸發,體驗絲滑程度,都忘了有大模型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擁有最多的使用者入口和豐富的大模型應用場景,在推動 AI 技術落地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搜狗輸入法這次直接將功能入口整合到工具條中,使用者在打字時隨時搜尋,邊聊邊搜,交由 AI 進行意圖判斷。這種無縫融合的設計顯然抓住了使用者痛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像是一次輸入法的產品復興。輸入框成為搜尋框,成為新的搜尋入口。不只是資訊獲取,也是內容生成的入口。
有生命力的產品其實不受侷限約束,總是會進化。
另外,釋出會後的媒體問答環節提到了「AI 個人知識庫」這個產品,我非常期待搜狗輸入法早一點這方面的產品嚐試。
關鍵詞
AI搜尋
入口
輸入法
大模型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