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AI看完鬼故事被嚇到了?

圖源:pixabay.com
美國耶魯大學(YU)的一項研究顯示,當給ChatGPT-4閱讀包含強烈恐懼或創傷感的故事時,它似乎表現出了“焦慮”的反應。使用針對人類的心理量表進行測試時,它的“焦慮分數”明顯增加,而同樣有趣的是,按照一般的心理干預措施進行撫慰後,它似乎也能迅速平靜下來。
研究人員認為AI出現焦慮的跡象是,在回答中是否出現更謹慎、迴避或偏見的表達,然後與之前的回答進行情感分析或語義偏移檢測,來評估焦慮是否出現。在確認創傷性敘述確實提升了模型的焦慮後,研究人員引入了基於正念的練習作為干預手段。這些練習可能包括向模型輸入平靜、結構化的提示,例如引導其專注於中性或積極的敘述,以模擬人類正念訓練的效果。干預後,再次評估模型的輸出,觀察焦慮水平是否下降。結果顯示,它確實表現出“平靜下來”的跡象,那麼問題來了,這項研究是否暗示AI已經具有感情了嗎?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746-025-01512-6
放生金魚可能沒功德還加負分

圖源:Matt Basista/USFWS
很多人搞“放生”活動喜歡把人工飼養的金魚放入河流或湖泊中,表示自己做了功德。但實際上這種行為可能給自己加負分:研究顯示,放歸野外的金魚適應性強,繁殖迅速,很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金魚食量很大,能夠快速消耗水體中的資源,會掠奪本地魚類的食物,吞食本地魚類的卵,破壞其他魚類的棲息環境;同時金魚不受魚缸限制後,體型會迅速膨脹,美國伊利湖的普雷斯克島曾發現“足球大小”的金魚。而且金魚透過翻攪水底沉積物覓食,導致水體渾濁,減少陽光穿透水面,會帶來有害藻類的大量繁殖。總之,一隻被釋放的金魚可能引發長達數十年的生態問題。

文章連結:
https://www.popsci.com/environment/invasive-goldfish/
AI設計出“人類無法理解”的高效晶片

圖源:Gork 3
由普林斯頓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的團隊合作,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讓AI在數小時內完成了複雜的無線晶片設計——這一過程若由人類工程師操作則需數週。AI採用了“逆向設計”方法,從期望的輸出結果出發,自主確定輸入和引數,打破傳統晶片設計的模板化思維,將晶片視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最佳化。
結果令人震驚:AI生成的晶片結構呈現出“隨機形狀”,“人類很難真正理解它們”。這些設計看似雜亂無章,卻在製造後表現出超越現有晶片的效能,例如更高的能量效率和更廣的頻率範圍適應性。研究團隊認為,這種方法不僅大幅縮短了設計時間,還可能為電子產品設計帶來革命性變革。但是由於人類不理解其基本原理,未來的維護或改進可能面臨困難。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178-1
不同人眼中的紅色差多少?

圖源:nazology
紅蘋果、紅色交通燈、紅色日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認識並談論“紅色”。但“我看到的紅色”和“你看到的紅色”真的一樣嗎?這個簡單的問題其實是意識研究界爭論多年的重大問題。這是因為,即使兩種刺激從外部看起來相同,也很難證明一個人頭腦中發生的主觀色彩體驗是相同的。
由東京大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CL)、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大膽的方法,透過色彩的“相似性”來比較人們主觀的“色彩結構”,並首次成功在大規模線上實驗中定量展示了“我的紅色”與“你的紅色”之間的差異。結論是不同人對同一顏色的感知因視錐細胞敏感性不同而異,透過顏色匹配和命名實驗,能量化個人感知偏差,同時結合視網膜電圖和腦成像可以量化個體對顏色的神經反應差異。

你我眼中的世界可能天差地別。
參考文獻:
DOI:10.1016/j.isci.2025.112029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