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聊電影之外的真實F1車手|KnockKnock世界

由 Apple Studios 發行的《F1 :狂飆飛車》即將於 6 月 27 日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取材自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在真實的賽道上拍了兩年多,還專門選在比賽週末拍攝,儘可能還原賽車場上的真實氛圍。
在我們的節目「Knock Knock 世界」中,曾有一期試聽節目,帶大家一起探索:成為 F1 車手,為什麼幾乎和成為宇航員一樣難?在這個擁有「超級駕照」的世界裡,每一次轉彎、每一次加速,背後都藏著怎樣的挑戰?
如果你也對 F1 賽車運動感到好奇,不妨點開這期節目,一起看看成為一名 F1 車手有多難?
這檔節目專為青少年製作,每期 10 分鐘,和青少年一起解讀全球新鮮事兒。我們也整理了這期節目的文字版內容,方便大家閱讀和分享:
宇航員和搖滾明星,你更想當哪一個?
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全世界最快的賽車運動 F1 的車手們,他們的答案會是什麼?你可能想不到,車手們給出的回答都一模一樣。那就是——宇航員。
其實 F1 車手和宇航員還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被專業的頭盔和防護服遮得嚴嚴實實的。而且,成為 F1 車手的難度,也真的堪比成為宇航員。目前,全世界擁有 F1 超級駕照的只有 40 人左右,每年真正能上場比賽的車手只有 20 個,因為按照規定,每年只有 10 支車隊、每個車隊只有 2 名正式車手可以參賽。可以說是萬里挑一都不為過。
那麼,成為一位 F1 車手到底難在哪裡呢?
▲ F1 比賽現場 圖源:Rick Scuteri/AP
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小的測試開始。如果有個人站在你的對面,手裡拿著網球,然後突然鬆手,你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並在網球落地之前接住它嗎?說實話,大部分人都很難做到。但是, F1 車手不但能迅速接住,甚至如果對面的人是兩隻手拿球,隨機地落下其中一個或者兩個,他們也能準確無誤地接住。
對突發訊號的反應速度,一般人在 0.3 秒左右,而 F1 車手能達到 0.2 秒,如果是頂尖的車手,還可能會比一般車手再快出 0.05 秒。你可別小看這 0.05 秒,雖然極其短暫,但在 F1 比賽中,它會在很多環節影響車手的比賽成績。
首先是發車,也就是出發環節。F1 的發車,就和我們跑步時的起跑一樣,反應越快越有優勢。如果你和另一輛車並排出發,你的反應速度慢了 0.05 秒,那麼瞬間就會被對方擠在身後。而且,短跑比賽裡運動員都會站在同一條線上起跑,但 F1 比賽中,由於賽道的寬度只能容納兩輛車同時透過,所以比賽發車時,20 輛車是從前往後排著隊的,兩輛車一排,一共 10 排。在這種情況下,後排發車的車手如果反應速度能比前面的車手快一點,有可能在發車時就追上一兩名的位置。
發車之後,車手們會在一條大約五公里長的賽道上,一圈一圈地跑,全程大約需要跑五六十圈,總共 300 多公里。跑的過程中,加速、轉彎、阻擋別人超車、躲避事故,都需要反應時間。如果你和對方的反應速度始終差了 0.05 秒,那跑完第一圈之後,你們之間就可能已經拉開了七八個車身長度的距離了。幾十圈下來,賽程還沒過半,你就要被對方套圈了。
反應速度快的不止有 F1 車手,還有那些玩賽車遊戲很厲害的人。那如果開賽車模擬器開到世界一流,是不是也有機會成為 F1 車手呢?還真有人冒出過類似的想法、並且付諸行動了。
娛樂公司索尼和汽車公司本田曾經發起過一個專案,他們從一個叫做「GT 賽車」的遊戲玩家裡,挑選出最厲害的人進行特訓,想要培養出真正的賽車手。結果特訓第一關,就難倒了很多玩家,那就是——體能訓練。因為賽車雖然看起來只是坐著開車,一點也不「運動」,但實際上它的體力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F1 車手在比賽中的心跳會達到一分鐘 160-190 次,和跑步時的馬拉松選手差不多。這對一般人意味著什麼呢?簡單來說,當你在 100 米短跑衝刺,或者坐過山車,開始急速轉彎或者墜落的時候,心跳才會這麼快。但要注意,這些通常都是短短的一瞬間,而 F1 的一場比賽會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在這兩個小時裡,車手們還要忍受一件事,那就是高溫。比賽時,賽車裡的溫度會達到 50 度,還記得我們開頭提到,車手會在車裡會穿防護服嗎?這個防護服是用來防火的,它可以在 700 度的火焰裡保護車手 12 秒的時間。但是,另一方面,防護服的散熱功能卻沒那麼好。所以一場比賽下來,車手們出的汗可以灌滿三四瓶 500ml 的礦泉水瓶,體重直接會變輕 2 到 3 公斤。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非常考驗人?你或許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乘坐過山車時,每當遇到急轉彎,身體便會感受到強烈的拉扯感。對 F1 車手而言,這樣的感受在每一次賽道轉彎中都會發生,而且拉扯的強度往往是過山車的四到五倍。一場比賽下來,他們需要承受數百次這樣的劇烈拉扯。這就是為什麼 F1 車手的脖子都很粗,因為他們的脖子在賽車轉彎時要承受的力量,相當於拖了 5 個自己的腦袋加上頭盔。
除了對身體素質要求極高,F1 車手還要面對心理上的極限考驗。由於 F1 賽車的速度最快能達到 360 公里每小時,比賽排名爭奪也十分激烈,所以一旦發生事故,會非常危險。2022 年,中國車手周冠宇就曾經遭遇過一次事故。當時,剛剛發車的他和另外兩輛車爭奪位置,結果發生碰撞,周冠宇的賽車被整個一百八十度掀翻過去,車滑出去了幾十米遠,整個車禍過程周冠宇在車裡都是頭朝下的姿勢,最後還好有駕駛艙的保護裝置,他才沒有受更嚴重的傷。
2020 年,一名叫做格羅斯讓的法國車手的事故,則更加驚險,他的賽車因為事故斷成了兩截,還著了火。幸好,防火服和頭部防護裝置起到了保護作用,同時靠著快速的反應能力,格羅斯讓在事故發生不到半分鐘的時間裡奇蹟般地成功逃生,不過他的雙手還是被燒傷了。而除了這些運氣好的車手,作為一項非常危險的運動,F1 歷史上,依然有很多沒那麼幸運的車手,因此付出了生命。
因此,成為一名 F1 車手絕非易事。與此同時,他們在全球範圍內也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的資料,去年共有約 7.5 億人次收看了 F1 賽事。那麼,當萬里挑一的 20 位車手出現在賽場上,他們的比賽除了很快、很危險之外,還有哪些看點呢?為什麼這項運動能夠吸引這麼多的粉絲?
其實,F1 並不是簡單地在比速度、比體能,它和籃球比賽一樣需要戰術,但不同的是,F1 沒有中場休息,沒有暫停,所有戰術都要車手一邊開車一邊和車隊討論。比賽中,車隊和車手是即時連線的,可以互相交換資訊,佈置戰術,比如什麼時候進維修站更換輪胎、換什麼樣的輪胎,就是很重要的一項戰術。
七屆 F1 世界冠軍、德國車手舒馬赫曾經在 1995 年有一場逆襲奪冠的精彩比賽,就展現了換輪胎這個戰術的重要性。當時,舒馬赫是從第 16 位發車的,也就是第八排,非常靠後。發車之後,他不斷超車,從第 16 名奮力追到了第 2 名,就在他緊追第一名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車手們紛紛進維修站,把賽車在用的幹胎換成了雨胎。
這兩種輪胎的差別在於,幹胎是在乾爽的地面上使用,這種輪胎的表面很光滑,不下雨的時候跑得快,但是一下雨就容易打滑;而雨胎的表面帶花紋,不容易打滑,雨天時比干胎跑得快,而且更安全。所以一下雨,車手就紛紛把幹胎換成了雨胎。但舒馬赫卻冒險決定:繼續使用幹胎。因為換輪胎太費時間,在 F1 比賽中進維修站就像從高速公路進入路邊的加油站,進一次站往往要花掉幾秒鐘。如果對手進站換胎,而自己繼續跑,就能搶到第一的位置,對手出站的時候就在自己身後了。
另外,舒馬赫和車隊也在賭:他們認為雨可能很快就會停。因為比賽舉辦地的天氣平時也非常多變。結果沒想到,他們還真猜對了,不久雨停了,地面也幹了,這時候用幹胎的舒馬赫就趁機甩開了用雨胎的對手。之後天氣又有反覆,舒馬赫的換胎策略始終做得比對方好,最終第一個衝過了終點。
▲ 邁克爾·舒馬赫登上領獎臺 圖源:Getty Images
這是一次戰術的勝利,同時,你也可以看到 F1 車手和宇航員的又一個相似之處,他們都敢做出大膽的、甚至要冒一定風險的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在 F1 賽道上飛馳的車手,還是在太空中探索的宇航員,他們都必須經歷嚴苛的選拔,在極限環境下保持冷靜,在關鍵時刻迅速決策——在不同的領域,探索人類潛能的邊界。
原創/「Knock Knock 世界」
編輯/yihua
排版/yihua
審校/騫文、Babs、beibei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