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視野、拼審美、拼深度,2024劇集市場進入“高品質2.0”階段

作者|阿po
2024年,觀眾想看好劇,已非難事。
開年就出熱劇成了長影片平臺的“傳統技藝”,《人世間》《狂飆》《繁花》《南來北往》年年如是;“喜人”紛紛出演喜劇,以最強的適配度讓市場悄然掀起一陣“新喜劇”之風;《追風者》《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城中之城》裡,可以看清不同歲月裡“時代”與“人民”的風貌與信仰;“後五一檔”橫空出世《我的阿勒泰》,讓所有人重新認識阿勒泰這個美麗的地方,誕生出全新的治癒系敘事……
開啟影片平臺與電視臺,還是那些感情、那些現實、那些題材,“似乎沒變,又好像變了不少”,故事變好看變精彩了。
不可否認劇集市場曾經陷入過一段時間的低谷,平臺砸錢培養市場,短影片等新娛樂方式搶奪觀眾注意力,劇集除了“大IP+大流量”的固定公式之外就講不好故事了?當然不是。
近期小娛和很多製片人聊起這半年來的劇集市場,大家感受一樣,長影片的劇集創作者似乎總是越困難越奮起,所以降本增效走入第三年,影視人學會了不冒進,踏踏實實把眼前的人們和現實的故事寫好。就像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今年提出的“向上創作,向下共情”,中國有多廣袤有多悠遠,創作的空間就有多開闊。
2024年劇集觀眾“吃”得更好了,長影片平臺的創作心態也更堅定了。
劇集市場的視野更開闊了
今年上半年的劇集市場不再只有開年出熱劇,騰訊影片從《繁花》到《慶餘年2》不乏“天龍人式”大男主,優酷從《花間令》《惜花芷》到《墨雨雲間》古偶劇裡復仇女主與家宅群像接連不斷,愛奇藝則從《南來北往》《城中之城》到《我的阿勒泰》堅持繼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土壤上挖掘小人物的故事、深耕現實主義題材。
社交平臺熱議的話題似乎不再熱衷大男主大女主身上綠葉獨配一朵花的“獨角戲”,於是配角二創劇增,NPC系統意識覺醒文成標配,觀眾在追劇時對全員角色的分散關注,來源於2024年劇集本身的視野變開闊了,創作者“看見”更多的小人物,更易呈現出戲味十足“群像”故事
從電視臺“大女主”古裝劇王時代轉變至如今“群像”刻畫頗深的現實題材時代,是社會與行業變化後,大眾希望以熒幕為鏡,看見更多“自己”的迫切需求。
這種群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變得格外細節。就好比《南來北往》與《繁花》分別描述著東北與上海在不同地域裡小人物隨著時代變遷的成長。
再說得細一些,前者是與《人世間》相似的東北大院群居生活的特徵,把視線輻射到鐵路警察與之打交道的火車乘客中,流動的人群為大院群像故事增加了動態感;《繁花》裡的群像則更具有南方城市裡人物的個體感,男女老少都帶著上海灘式的孤勇,為真實的人物增加了適當的想象。
當地域背景來到大西北的新疆牧區時,就可以是《我的阿勒泰》裡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群像,不同民俗文化的對撞與草原生活的和諧,是過往影視劇中極為少見的,創作者挖掘出了更多過往未觸達的人群,以短短八集的長度把每個人物印在觀眾的心裡。
這個故事裡,除了熱愛文學的少女文秀與哈薩克少年巴太,人如其名的張鳳俠、丈夫去世帶著一兒一女尋找新生活的託肯,都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誰的母親”形象,而是放大了她們自我生活的追求。在每個人都更需要個體存在感的當下,影視劇群像中的不同角色也不會再被剝奪第一身份而只以家庭身份存在,市場創作中對個體人物的尊重就是這樣越來越具體的
誠然“家庭關係”是國產劇躲不開的群像敘事,《追風者》中有信仰不同卻彼此相互的沈圖南、沈近真兄妹,《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有互相成就的程安心、趙秀芳母女,家庭身份都不再超越自我認知;而《三大隊》中的程兵與王苗苗或者《看不見影子的少年》中的王士塗與小七,卻又因為沒有血緣父女、父子關係,讓苦難中的人物變得生動起來。
《追風者》的歌詞說“不要留我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的風沙”,群像劇不斷地快速裂變,就是創作者為了在一個故事裡讓更多不同的觀眾看見自己。未來創作的視野會被不斷開啟,現實與群像滲透進不同的題材創作中,引發熒幕內外的共鳴與共振擴圈。
他們更有勇氣“向上創作”了
煙火氣的諜戰劇、輕喜感的抗日劇、硬核現實主義、家庭懸疑、散文改編,在開闊視野挖掘新方向的時候,總是需要創作者有勇氣去觸及過往鮮少嘗試的話題或者型別,這是創作升級的必經階段,也是連結創作者與觀眾審美的必然過程。
騰訊影片的《春色寄情人》與優酷的《微暗之火》不再耽於談一些小情小愛,情感、懸疑、價值觀之間互相融合,讓觀眾看見很多有血有肉的人。
愛奇藝則把現實的步子邁的更大一些,更深刻更敢拍了。
在今年的“迷霧劇場”中融入情感,讓原本硬核懸疑劇走進家庭的《看不見影子的少年》,變得人味兒十足。常被詬病“披著職場外衣談戀愛”的職場劇也有了高水準的標杆,《城中之城》是愛奇藝繼《理想之城》後再度挑戰“硬核職場”,播出後不僅“四叔五精”的中年職場角色刻畫意外走紅,藉資管新規釋出前後的時代背景,講述金融職場里人性的“灰度”,讓現實主義題材又觸達了“硬核現實主義”的新方向。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的勇氣?
網際網路影視的創新時代,複合元素的疊加題材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或許我們還在諸如科幻之類強工業化的題材上有所欠缺,但是想要挖掘純新型別的創新口徑已經少之又少,更大可能性就是多嘗試感性與理性的碰撞,不同元素的跨界融合。
長影片平臺的線上劇場似乎成了不錯的融合創新“試驗田”,曾經的“戀戀劇場”以高概念培育甜寵,如今“微塵劇場”提供新的視聽體驗,“大家劇場”向著嚴肅文學迎難而上,“迷霧劇場”用不同情感澆灌硬核懸疑,手握“一喜”“二喜”IP的愛奇藝用“喜人”以及今年最流行的短劇形式升級“小逗劇場”,《少爺和我》的“12重宇宙” 以及《大王別慌張》玩兒了好一手“借古喻今”,也借年輕人的共情提出了不少發人深省的議題,笑中帶苦,笑中帶淚。
當然,還有一些創作未必是當下的創新,更像一種“拾回”,《三毛從軍記》《傻兒司令》之後太長時間沒見過的抗日喜劇,也以“喜人”相助的形式,借《狗剩快跑》捲土重來。
觀眾在娛樂的過程中仍舊不止需要共情,還需要與自我、與社會的同頻思考,“向上創作”是影視人的社會責任,上半年敢於突破話題與創作難度的上限的內容在遞增,中國影視創作人的勇氣仍在。
視聽審美越質樸越高階了
上半年“爽劇”的風繼續刮,甚至有著“一部長劇得到的最高褒獎就是說它節奏快得像微短劇”的說法。誠然2024年長劇短劇都在為觀眾提供娛樂解壓的渠道,但仍然有一些有勇氣的長劇創作者,試圖用“慢劇”與“視聽審美”體現長影片真正的價值
不少“歸鄉劇”在快節奏裡“殺”出新路,騰訊影片《春色寄情人》讓李現在“慢劇”賽道穩住腳跟,“螢火單元”為年輕人增加了小城市的煙火氣;優酷將“懸疑劇場”升級為“白夜劇場”,傾向於提升社會派推理的質感。
愛奇藝更有勇氣,挑戰改編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口碑與熱度、文旅與商業等多方面的豐收就是對創新者的最好饋贈。誰也沒想到鄉土的小地方,高階的敘事審美,8集的《我的阿勒泰》真的成了上半年最驚喜的“慢劇”。畢竟很多人讀過李娟的原著,可是注重情緒的散文怎樣轉化成故事,是很難想象的。
短平快的微短劇正紅,這部短劇集就要“倒反天罡”,從豆瓣開分8.5一路漲至如今的8.9分是大部分人意想不到的,導演兼編劇的滕叢叢其實也並不寄望一部劇的成功能帶動散文改編劇或者“慢劇”的風潮,只是這一步總要有人邁出來。見多了流水線大IP古偶劇的觀眾被棚內拍攝壓抑久了,見到阿勒泰大草原的遼闊,不難感受到創作者傳遞出來的真誠。
這也得益於滕叢叢電影拍攝的經驗,為電視劇提升了極致視聽體驗。雖然電影導演入局劇集拍攝早已不是新鮮事,但依舊可以帶來視聽手法上的諸多新鮮,廣袤世界與微小人類的對照必須由實景完成,人文民俗裡的牧民們頂著臉頰上的高原紅,在鏡頭下越質樸越高階
16集懸疑短劇集《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導演周全是和滕叢叢一樣的85後年輕本土導演,從網劇精品化的第一年呂行拍攝12集《無證之罪》開始,辛爽拍攝12集《隱秘的角落》,陳正道拍攝16集《摩天大樓》,30億電影導演申奧拍攝電視劇處女作10集的《新生》,就憑藉資訊差犯罪題材新賽道與鏡頭語言得到好評,年輕電影人不再侷限於電影,迷你短劇集成了他們大展拳腳的另一片陣地。
更何況馮小剛、王小帥等老牌電影導演也不吝加入,這或許就是電影人與傳統電視人齊聚一堂比拼審美、共同提升的好時代。
《我的阿勒泰》成為了首部入圍戛納電視劇節最佳長劇集競賽單元的華語劇集。國產強型別劇已經不再因為被形容“美劇質感”而驕傲,因為國產劇在視聽質感上已經真正與“國際敘事”接軌。國產劇已經能夠成功在國際電影電視節以及流媒體平臺給國際觀眾見識“中國質感”
長影片要讓使用者越“吃”越好
影視劇是娛樂內容也是文藝內容,不同的題材作品之間自有“分工”,或者觀眾需要一些故事解壓,但好內容不會是“空心”的。上半年的內容,敘事視野開闊了、創作議題觸達更深了、創新方向更大膽了、視聽審美升級了,市場格局沒有重大變化,只有平均質量在攀升,也難怪2024年影視劇觀眾“吃”得更好了。
從六年前的影視寒冬也好,短影片衝擊也罷,難免出現過不少“長影片是不是要不行了”的質疑,也有過不少“長影片平臺強勢”的言論。但正是有了平臺的“託底”,才讓創作者有底氣大膽創作。
比如《我的阿勒泰》總製片人齊康,對精品短劇集探究頗深,《無證之罪》《平原上的摩西》至今,總能在創新賽道上做出口碑與熱度兼得的作品。愛奇藝保有敢於創新的勇氣,這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上半年年榜Top50中,無論獨播劇還是“獨播+拼播”的效果,愛奇藝上榜部數均為第一,且在出現8.9分國產劇評分Top1的同時,7分以下的作品少了。
近三年長影片平臺創作從拼數量到拼“數量+質量”,愛奇藝作為長影片平臺引領者,在上半年無疑做出了正確的示範,整體劇集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在小娛看來,長影片行業從來都不是為了與短影片等其他娛樂產品對抗,國產劇的工業化創作流程目標也並非一味盲目參照韓劇或者歐美劇,工業化創作流程的最終目的是為減少內容好壞之間的參差、縮小差距,讓每一部作品的質量都無限接近平均水平,從而達到整體的提升。上半年劇集市場明顯印證了這一點的成功,甚至作品中不乏諸多個性的表達。
在剔除了錯誤的、低效的創作方法,沿著眼前踏實穩健的步子,長影片行業不僅可以在2024年爆款熱劇變多,接下來的每一年都能邁上新的臺階。
話題互動:
今年上半年你最愛看的劇是哪一部?
作者
推薦閱讀
近5年,網際網路減員人數超9萬
點選觀看
↓↓↓
如需商務合作後臺回覆【商務】
如有轉載需求後臺回覆【轉載】
更多文娛產業背後的經濟邏輯,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