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梁樂
在新疆,有這樣一座博物館。遊客不用長途跋涉,在館內就能領略新疆壯美的自然風光。透過一件件珍貴的動植物標本,探尋乾旱區的生態“寶藏”。
這座博物館就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館(以下簡稱新疆自然博物館)。場館自2020年開館以來,就迅速成為遊客的熱門“打卡地”。
新疆自然博物館坐落於烏魯木齊市高新區(新市區)科學二街277號,場館共有兩層,展廳面積2600平方米,分為獨特氣候、巍峨山地、瀲灩水系、浩瀚荒漠、多彩土壤、繽紛綠洲、數字空間、殷阜礦產、綠色生命、自然精靈等十個主題展示部分。

除了350餘塊內容豐富的展板外,新疆自然博物館還集中展示了3500餘號標本,包括植物、動物(含哺乳、爬行、兩棲、鳥類、昆蟲等)、微生物、土壤、礦產等類別。這些標本中有很多都是我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比如館藏的野駱駝實物骨骼標本就是“鎮館之寶”之一,此外,還有普氏野馬、雪豹、蒙古野驢等動物標本。

在新疆自然博物館中,還展示了科研人員防沙治沙的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沙漠公路的大型沙盤模型。1995年,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建成,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2006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牽頭完成了436公里的全線綠化,共種植了2000多萬株荒漠植物,防護林寬72米到78米。這條沙漠中的“綠色絲帶”不僅為沙漠增添了生命的氣息,也日夜守護著公路暢通無阻。
今年“五一”假期,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常開館,除了常規展覽外,還組織互動性較強的教育實踐和研學活動。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科技日報記者梁樂 攝
編輯:劉義陽
稽核:嶽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