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3612字,圖片9張,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文章轉載於“戎評”

▼
中國海關總署6月公佈的統計顯示,當月對美出口的稀土磁體數量較5月暴漲7倍以上。我們從資料增長中,似乎可以看出這是雙方的某種默契:美國逐步恢復對華出口先進晶片,中國則適度放寬稀土磁體的對美供應。
稀土磁體有多重要,戎評在這裡就不贅述了。那麼,美國為什麼離不開中國的稀土磁體呢?我們從一組資料中便可以找到答案:美國商務部的公開資料顯示,其國內稀土磁體自給率不足15%,80%以上依賴進口,而中國長期佔據全球90%以上的稀土深加工產能。正因如此,當中國加速對美出貨稀土磁體時,美國新能源車企股價集體上漲,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巨頭甚至罕見公開感謝“供應鏈穩定性提升”。

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於5月下旬悄然調整了對華晶片出口清單,允許企業向中國出口14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晶片的部分裝置。這一舉措被外界解讀為“交換誠意”——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美國半導體行業2024年因對華出口限制損失超過800億美元營收。

然而,這份脆弱的平衡在7月初被徹底打破。美財長貝森特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的言論,將美國“以打促談”的老套路暴露無遺。這位曾宣稱“貿易談判應聚焦經濟本身”的官員,突然話鋒一轉:“美國沒必要急於達成協議,當前形勢對我們有利。下週一在瑞典的談判中,中國從俄羅斯和伊朗進口石油的行為必須納入討論——若不停止,相關商品將面臨100%的附加關稅。”
很明顯,美國這是在夾帶私貨,將第三方能源貿易納入雙邊貿易談判,本質上是赤裸裸的地緣政治勒索。美國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俄烏衝突和中東局勢持續緊張,美國試圖透過遏制中國與俄伊的能源合作,孤立這兩個“戰略對手”;

第二,中國是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2024年進口量分別佔兩國出口總量的28%和35%,美國想借此卡住中國能源安全的“咽喉”。更關鍵的是,貝森特團隊認為,手握剛到港的稀土磁體,美國已掌握談判主動權——畢竟新能源汽車和軍工生產的“斷供焦慮”似乎暫時緩解。
但美國顯然低估了中國的戰略預判能力。貝森特話音剛落,中國的反制措施便接踵而至,下面看看我們是如何精準命中美國產業的“七寸”:
第一招:斬斷走私鏈條,卡死鍺銻供應
長期以來,美國為規避中國對鍺、銻的出口管制,暗中構建了一條“中國-東南亞/拉美-美國”的走私鏈條。鍺是光纖通訊、紅外探測裝置的核心材料,銻則被廣泛用於半導體晶片的封裝和光伏電池板生產,而中國佔據全球鍺產量的68%、銻產量的72%。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24年其進口的鍺中有70%經泰國中轉,銻則有65%透過墨西哥“洗白”入境。

針對這一漏洞,中國海關總署於6月啟動“利刃行動”,聯合公安、市場監管部門開展專項打擊。透過強化出口許可證核查、追溯物流資訊、與第三方國家共享走私線索,僅一個月就取得顯著成效:6月對泰國的銻出口量從5月的120噸驟降至12噸,降幅達90%;對墨西哥的鍺出口直接歸零。更致命的是,中國整體銻出口量同比下降88%,鍺出口量下降95%,導致美國國內鍺價單周暴漲40%,多家半導體工廠被迫減產。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緊急致信白宮,警告稱“若無法獲得穩定的鍺銻供應,美國將損失至少12萬個高薪崗位,光伏產業擴產計劃將推遲18個月”。但貝森特團隊卻嘴硬到底,稱“短期陣痛是為了長期戰略利益”。
第二招:稀土管制升級,製造“供應迷霧”
如果說打擊走私是“明槍”,那麼稀土管制的升級就是更具威懾力的“暗箭”。表面上,6月稀土磁體對美出口暴增7倍,讓美國企業喜出望外,但英媒《金融時報》卻品出了不一樣的味道——這或許是“最後的晚餐”。

中國對稀土的控制正在從“量”向“質”全面收緊。2024年,中國已將稀土開採配額削減15%,而2025年的操作更顯深意:6月在未公開任何說明的情況下,悄然確定了首批稀土開採和加工配額。這種打破“每年兩批、公開透明”慣例的做法,釋放出強烈訊號。
更關鍵的是,稀土深加工技術仍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全球90%的稀土分離產能集中在中國,美國雖在2020年啟動“稀土獨立計劃”,但截至2025年,本土深加工產能仍不足需求的10%。
美國的“以打促談”套路並非首次上演:2018年貿易戰中,其曾以關稅為要挾要求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2020年又試圖將香港問題納入貿易談判。但事實證明,這種“極限施壓”在掌握核心資源的中國面前屢屢碰壁。
中國的反制邏輯清晰而堅定:以“非對稱優勢”直擊美國軟肋。稀土、鍺、銻等戰略資源,恰是美國產業的“阿喀琉斯之踵”。資料顯示,美國在新能源汽車電機、F-35戰鬥機雷達、高超音速導彈制導系統等領域,對中國稀土磁體的依賴度超過90%;而鍺銻則直接關係到其半導體產業“重返巔峰”計劃的成敗。

反觀美國試圖用來施壓的“晶片牌”,威力已大不如前。隨著中國在14奈米晶片領域實現自主突破,2025年國產替代率已提升至65%,美國恢復出口的先進晶片,更多是用於消費電子等非戰略性領域。這種“你有我需、我有你急”的格局,決定了美國的地緣政治勒索難以奏效。
下週中美將在瑞典開啟第三輪貿易談判,雖然談判還沒開始,但我們能明顯感覺到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戰中逐漸顯露的“底氣不足”,以及中美經貿關係走向的關鍵轉折。
回顧中美前兩輪談判,分別在日內瓦和倫敦留下了重要印記。尤其是日內瓦會談後,雙方達成的為期90天關稅“休戰”協議,為緊張的貿易關係按下了“暫停鍵”。如今,距離8月12日的到期日越來越近,這份“休戰”協議能否延續,直接關係到中美經貿關係的未來走向,也讓瑞典談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國想“休戰”嗎?準確說,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休戰”,為什麼這麼說呢?有資料顯示,自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來,美國多個行業遭受重創:農業領域的大豆、玉米出口量大幅下滑,因為中國這個曾經的最大買家減少了採購;製造業企業成本飆升,不少依賴中國零部件的工廠面臨停產風險;消費者也開始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從電子產品到日常用品,關稅帶來的成本最終轉嫁到了普通民眾身上。

如果8月12日後關稅恢復,這些負面影響將進一步加劇。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內部報告指出,若雙方重回高關稅狀態,美國GDP增速可能下降0.3-0.5個百分點,失業率也將面臨上行壓力。在2020年總統大選臨近的背景下,經濟資料的波動無疑是特朗普政府最不願看到的。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核心議題上,美方手裡的“硬牌”越來越少。原本寄希望於透過加徵關稅迫使中國在市場準入、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上讓步,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韌性不斷顯現——內需市場的擴大消化了部分出口壓力,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持續提升,美方的施壓效果大打折扣。
此時將話題擴充套件到石油採購等非核心領域,更多是一種談判策略:透過增加議題的複雜性,為自己爭取更多討價還價的空間。畢竟,如果只圍繞關稅和核心貿易條款展開談判,美方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很難佔據優勢。而引入其他話題,既能分散中方的注意力,也能在某些非關鍵領域做出“讓步”,以換取在核心議題上的喘息機會。
但這種策略的效果值得懷疑。中國從伊朗和俄羅斯購買石油,是基於市場需求和正常的國際貿易規則,與中美貿易談判的核心議題並無直接關聯。美方試圖將其納入談判範圍,本質上是想混淆焦點,這種做法不僅難以達到目的,反而可能讓談判陷入僵局。

就在貝森特表態後不久,中國商務部於7月23日釋出訊息:經中美雙方商定,中方代表團將在7月27日至30日前往瑞典,與美方展開新一輪經貿談判。這一回應既確認了談判的成行,也傳遞出中方的明確立場。
中方強調,此次談判的範圍是經貿議題。這一劃定直接回應了美方試圖擴大話題的企圖,表明中方在談判中不會被無關議題干擾,將聚焦於解決雙方在貿易領域的實際問題。
更重要的是,中方再次重申了談判的基本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十六個字不僅是中方在中美關係中的一貫立場,也是解決當前國際貿易摩擦的唯一正確路徑。相互尊重意味著雙方要摒棄霸權思維,平等對待彼此的核心利益和發展關切;和平共處要求雙方透過對話而非對抗的方式解決分歧;合作共贏則是經貿談判的最終目標,只有兼顧雙方利益,達成的協議才能持久有效。
戎評認為,瑞典的這場談判將成為中美經貿關係的“試金石”。中方已經做好了準備,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推動談判取得進展;而美方能否放下焦慮,回到正確的談判軌道上來,將決定此次談判的最終結果。無論如何,一個基於平等和互利的貿易協議,才是符合中美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順應全球經濟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對美國而言,貝森特的“小聰明”可能適得其反。強行捆綁地緣政治議題,不僅會消耗此前積累的互信,更會讓美國企業付出沉重代價——若稀土和鍺銻供應持續緊張,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的得州工廠可能面臨停產,洛克希德・馬丁的F-35交付計劃將再度延遲。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試圖以霸權思維搞“零和博弈”註定失敗。中國用精準的反制措施再次表明:合作才能共贏,對抗沒有出路。而美國能否看清這一點,將決定未來中美經貿關係的走向。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