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由於環境汙染、人類過度捕獵、棲息地減少等原因,不少動物一度瀕臨滅絕,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珍稀動物滅絕的問題,讓我們透過這本中文版《珍稀動物全書 : 美國國家地理影像方舟》,以關注生命狀態的方式,來了解這些瀕臨滅絕或者已滅絕的珍稀動物。

點選下方即可購買
地球上科學家命名的物種約200萬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了近10萬個物種,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一面臨著滅絕的威脅,單哺乳動物就有200種被列為極度瀕危。

《珍稀動物全書 : 美國國家地理影像方舟》從珍稀動物生命狀態的視角,來重新認識自然,理解生命,關注未來,它的英文版叫做《The Photo Ark Vanishing》,一經上市就成為了亞馬遜的最暢銷best seller,細分榜單攝影集類第1,瀕危物種類第2。

作者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三十年御用攝影師喬爾·薩託,他著有多部攝影教材,也是「影像方舟」(PHOTO ARK)專案的創始人,獲得過美國國家野生動物藝術博物館等機構頒發的多個獎項,他的作品凸顯動物的樣貌和神態,能讓你欣賞到前所未見的各種細節與神韻。

英俊的索馬利亞野驢(Equus africanus somaliensis),極危:

身體像琉璃一樣透明的巴克利玻璃蛙(Centrolene buckleyi),易危:

喬爾·薩託的「影像方舟」專案要記錄下生活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每一個物種,他歷時15年,跨越全球40多個國家,獲得了這些珍稀動物拍攝許可,記錄了12000種動物,對有些物種來說,這是它們首次也是最後的影像。

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納比雷,2018年死於捷克動物園,被製成了標本,宣告又一物種的滅絕:

最後一隻巴拿馬樹蛙「小硬漢」,2016年死於亞特蘭大植物園: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易危:

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極危,可能已野外滅絕:

本書精選代表性的300種動物,涵蓋了哺乳、靈長、爬行、兩棲、昆蟲、魚類、鳥類等各個門類,其中包括無比珍貴的最後個體,還有中國的珍稀動物。 可以變性的蘇眉魚,長得像沙皮狗的蛙,活到100歲,吃仙人掌的「瓜豬」,能嗅出地下1米深處食物的亞洲黑熊,誰都不敢惹的毒蛙,長得像蚯蚓的兩棲動物蚓螈(yǐn yuán),只有兩隻眼睛的四眼斑水龜。

蘇眉魚(Cheilinus undulatus),瀕危,蘇眉魚以海星、海兔和各種軟體動物為食,體重可達180千克。一些蘇眉魚能夠進行性別的轉換,幼年時的雌性可能在成年時變成了雄性。

的的喀喀湖蛙(Telmatobius culeus),極危,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水下,意味著透過皮膚能呼吸到的氧氣變得更少,這種蛙類透過發育皮褶來增加身體的表面積以解決這個問題,皺巴巴的皮膚讓它們看起來像是沙皮狗。

如何在地球上存活,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們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人類存在僅幾百萬年曆史,而有些動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億年,它們攜帶著遠古的生命資訊,在漫長的歲月中,進化出驚人的能力,和奇異的特徵。
淺色鱘(Scaphirhynchus albus),瀕危,淺色鱘可謂是「資格最老的動物」,自恐龍時代起,這些碩大的魚類就已經在密蘇里河流域繁衍生息,它們身覆骨板,而非大部分魚類身上的鱗片,體重可達36千克,可以活到近100歲。

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瀕危,這種在沙漠中棲息的豬類在當地被稱為「瓜豬」(taguá),它們主要取食多刺的仙人掌類植物,這些豬類會把仙人掌類植物放在地上滾來滾去,以去除表面的刺,它們的腎臟特別適合分解仙人掌葉肉中的酸物質。

誰都不敢惹的金色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瀕危,這種小箭毒蛙是地球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僅一隻金色箭毒蛙體內的毒素就足以殺死10個成年人。

墨西哥蚓螈(Dermophis mexicanus),易危,儘管看起來像條巨型蚯蚓,但這確實是一種兩棲動物,只是它的四肢已經退化消失了,墨西哥蚓螈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鬆軟的泥土裡,默默等著蚯蚓或其他蟲子的靠近。

四眼斑水龜(Sacalia quadriocellata),瀕危,這種淡水龜類真正的眼睛其實只有兩隻,它的英文名字「four-eyed turtle」來源於頭頂上呈現的四個眼斑。

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源、豐富的食物,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命必需品其實強烈依賴於運轉良好的生態系統,而這一系統建立在無數物種交織而成的複雜關係之上,失去任何一個,都會對它造成威脅。

昆蟲傳粉可以讓人類收穫水果和蔬菜,沒有了蛇,老鼠就會氾濫成災,所有生命都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必須要維持生物的多樣性,拯救大片的動物棲息地,使地球的生命支援系統保持穩定。

而且在更深層次上,無論是猿猴還是螞蟻,每一個物種都是一份答案,它幫我們解答,如何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一個物種的基因組,就是一本解答指南。但有很多物種在我們還沒有搞清它們的生命圖譜前,就已經從地球滅絕了。當這個物種滅亡時,這份解答也隨即丟失。

宏都拉斯棕櫚蝮蛇(Bothriechis marchi),瀕危,生活在宏都拉斯的這種棕櫚蝮蛇境況堪憂,因為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兩棲動物在不斷地減少,在疾病和棲息地喪失的夾擊之下,它們和自己的獵物一起逐漸消失了。

棕蜘蛛猴(Ateles hybridus),極危,在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這些猴類對於本土植物的種子傳播至關重要:至少有148種草木和果樹依賴於這些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來傳播種子。

鹿角珊瑚(Acropora cervicornis),極危,鹿角珊瑚所形成的密集水下叢林,對維持加勒比海珊瑚礁的健康至關重要,在20世紀80年代,一種疾病摧毀了97%的鹿角珊瑚種群,從那時起直到今天,這種繁殖速度緩慢的珊瑚仍在恢復中。

從滅絕、瀕危到近危,本書按照瀕危程度來展開,由重到輕,講述了珍稀動物的生命狀態,並指出了造成這些瀕危物種的各種原因:獵捕、餓死、病死、誤殺、販賣、棲息地喪失、乾旱、人類開發的爭奪、全球變暖,等等。

並指出世界各地的人類活動對動物們造成的影響:東南亞的非法寵物貿易市場使鳴禽生存日益艱難,熱帶國家棕櫚油種植業對原始森林的毀壞已成為近200種瀕危物種的頭號殺手,中非採礦活動造成森林消失和水源汙染威脅著超過2100種動物,民間療法對穿山甲、海甲等物種的大量需求加重了它們走向滅絕,書中還討論了未來氣候變化,如佛羅里達海平面的上升、北極冰雪融化,對野生動物們造成的生存壓力。
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極危,世界上有八種穿山甲,生活在東南亞的馬來穿山甲 是其中最危在旦夕的一種,一隻穿山甲身上具有多達1000枚鱗片,而在民間醫學中,穿山甲的鱗片被誤認為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阿託莎豹蛺蝶(Speyeria adiaste atossa),未評估,可能已滅絕,這種蝴蝶有著寬大的翅膀,上面點綴著美麗的黑色斑點。它們曾在南加州的山嶽間翩翩起舞,隨處可見,一如大多數蝴蝶,阿託莎豹蛺蝶幼蟲的食譜非常單一:堇菜類植物,當棲息地中的堇菜在人類開發的步履下逐漸消失之後,阿託莎豹蛺蝶也從此消失匿跡了,1959年採集的一件標本,是這種蝴蝶最後一次現身於世。

奧卡里託褐幾維鳥(Apteryx rowi),易危,這些不會飛的鳥類正遭受著白鼬和其他入侵物種的嚴重威脅,它們的巢穴和幼雛常常毀於後者之手。

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瀕危,指猴具有極其修長且敏感的中指,用來掏出縫隙裡的昆蟲和水果,不幸的是,馬達加斯加當地的迷信觀念認為,指猴會用這個長長的手指去詛咒你,因此這種動物經常在眾人圍觀下被處決。

人類一方面對自然充滿了敬畏與好奇,另一方面又為了種種目的毫無節制地對自然進行干預與破壞,不僅造成了動物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消失,許多時候甚至還直接獵殺這些動物,不過本書也並不是告訴大家一個悲觀的世界,也不盡是憂傷的色彩,更主要的是如何去發現問題,並樂觀地面對和解決問題。

作者指出了動物日益面臨的生存問題,也分析了造成當下現狀的原因。正如他在TED演講中所說的,自己拯救瀕危動物的方式並不是去野味市場去營救那些可憐動物們,而是給它們攝影,用打動人心的影像,讓全世界的人們看到它們,關注它們,並採取行動來保護它們。

書中也講到了一些成功的保育案例,比如由於多方合作努力保育,山地大猩猩在2018 年從「極危」降級到了「瀕危」,作者也比較樂觀地指出,現在也是我們拯救這些珍稀動物最好的時機,網際網路時代給了我們最大的便利和條件,作者也正是這樣做的,剩下的就是讓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切實加入進來,拯救它們。

點選下方即可購買
更多精選好書 請進專場挑選



對這些好物動心了,想省錢?
戳下方入手狂丸科學會員套裝,
購買套裝後即可開通會員許可權,
之後購買本店商品立享5%-20%返現,
相當於享受8折—95折優惠,
還有科學粘土、磁極頸枕等好禮贈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