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市場丨逐鹿AI:技術價值週期的視角

技術價值週期
技術價值週期(Gartner’s Hype Cycle)刻畫了技術從萌芽到應用的歷程中,市場對其價值的認知。在週期上半程,市場對新技術的認知尚不充分,對於技術的市場定價主要基於潛在價值的願景;進入下半程,技術得到推廣,市場定價則取決於技術創造的實際價值的兌現。據此,一輪完整的技術價值週期可以分為創新啟動期、非理性繁榮期、退潮期、價值攀升期和平臺期五個階段。
實證研究發現,重要技術進步的週期前後平均跨度約為22年。世紀之交的網際網路興起與普及,為我們提供了上一輪可比的技術價值週期。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資訊科技革命興起,儘管新技術帶來的盈利能力尚處於較低水平,但市場對前景的樂觀預期拉高了估值,帶動標普500資訊科技指數顯著上漲。當輿論對網際網路祛魅、市場意識到高估後,2000年初科技股指數轉為下跌。之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完善和應用,其盈利能力逐步兌現,至2017年指數再度恢復至前高水平。網際網路週期的經驗顯示,在技術價值週期上半程,股價上漲主要靠估值驅動,領漲巨頭往往是基礎軟硬體的供應商;後期上漲更多靠盈利驅動,領漲巨頭往往是網際網路平臺和應用供應商。
當前正處於人工智慧(AI)技術週期的創新啟動期,也是技術競爭的關鍵期。在網際網路技術週期的早期,美國政府率先識別商機,積極支援網際網路技術的創新與推廣,使美國在資訊科技革命之中保持領先地位。
以史為鑑,我國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鞏固AI領域的先發優勢。第一,提供基礎設施,創造應用場景。技術創新早期對基礎硬體的要求較高,應用場景相對較少。克林頓於1993年推出資訊高速公路計劃,推動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之間的光纖互聯。建議加大AI領域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支援在政務、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場景中推廣AI應用。第二,充分的市場競爭有助於技術創新和傳播。1996年美國國會頒佈電信法案,刺激電信服務領域的競爭,鼓勵新技術的快速部署並降低服務價格。建議深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創造力。第三,加強國際層面技術交流,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深化與東亞、東南亞等貿易往來密切且社會文化相似的經濟體的合作,與貿易伙伴共享技術創新成果,並爭取成為AI領域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者。
當前,人工智慧(AI)技術方興未艾,傳統的商業模式、生活模式都將隨之重塑。誰能夠在AI領域取得領先,亦將在未來20年的科技與經濟競爭中立於潮頭。本文透過梳理過往技術價值週期的一般規律,以期能夠前瞻本輪以AI為主導的技術價值週期的可能軌跡,並探討其對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場的啟示。
一、技術價值週期的內涵
美國高德納公司(Gartner, Inc)於1995年提出了“Hype Cycle”的概念,用於刻畫技術從萌芽到應用的歷程,本文將其意譯為技術價值週期
技術價值週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反映了市場對新技術潛在價值的願景。高德納公司觀察到,技術初創階段取得了早期成果後,媒體的關注往往會使新技術的理念廣泛傳播,公眾會對技術的應用前景產生樂觀的預期,表現為市場對技術潛在價值的預期大幅上升,直到這種樂觀預期達到頂峰。不過,在新技術推廣的初期,難免會面臨一些挑戰,此時市場可能擔心新技術的實際價值不及預期,對新技術價值的認知陷入低谷。
第二個階段主要反映了新技術創造的實際價值的兌現。在這一階段,隨著研發投入的深入、技術成熟完善、短板逐漸被克服,市場情緒重新轉為樂觀,新技術的價值攀升。最後,當技術完全成熟、應用普及推廣後,新技術帶來的生產效率得到充分釋放,其創造的價值逐漸進入平臺期。
據此,Dedehayir & Steinert (2016)描繪了一條形象的技術價值週期曲線,橫軸是時間,縱軸是預期價值。曲線可以分為5個階段:第一段是創新啟動期(Innovation Trigger),此時市場對於新技術價值的預期高漲,創業公司與風險投資湧現,出現了一些早期產品和“嚐鮮者”,但早期產品可能價格較高、需要定製化而不夠大眾化。第二段是非理性繁榮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媒體的渲染使市場情緒高度樂觀,對新技術的預期價值達到頂峰。第三段是退潮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面對新技術推廣中可能出現的挑戰,市場開始修正前期的樂觀預期,一些創業公司的併購或破產可能出現,但更多輪風險投資仍在努力搶佔灘頭。第四段是價值攀升期(Slope of Enlightment),新技術的市場價值逐漸顯現,市場信心得到修復,對新技術的價值預期穩步上升。第五段是平臺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新技術的普及度已經較高,技術的價值已經得到較為充分的挖掘,價值釋放的斜率放緩。
不難發現,技術價值週期的後半段,即實際價值兌現的階段,與羅傑斯提出的“S”型技術傳播曲線,或者技術生命週期理論有相似之處。而潛在價值階段的引入,則為政策部門在早期介入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金融市場提前定價新技術提供了參考。
二、技術價值週期的應用
對過往技術價值週期的實證研究發現,較小的技術進步其週期持續時間較短,約在5-8年;而重要的技術進步週期平均跨度約為22年(Dedehayir & Steinert,2016),中間可能存在多輪小的行情。由於AI在工作場景、生活場景中有廣泛的運用,其週期的持續時間可能更長,最近可比的週期是網際網路興起與普及的週期。
1989年全球資訊網發明,但並未投入商用。直到90年代,網際網路使用不再侷限於軍方和研究機構,開啟商業化程序並進入大眾視野:1990年首個搜尋引擎誕生,1994年第一筆電子商務交易完成。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網際網路應用快速成長:2004年臉書推出,2005年YouTube創立,2006年推特誕生;2007年第一代蘋果手機釋出,開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在網際網路技術進步與普及的過程中,市場對於網際網路的定價也發生著變化。本文主要選取標普500資訊科技指數來刻畫市場對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定價。
1995年至2017年美股科技指數的走勢與技術價值週期相契合。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資訊科技革命逐漸展開,網際網路和科技股市值快速飆升,標普500資訊科技指數從1994年中的不足100點快速上漲至2000年3月的917點。然而由於市場的非理性繁榮,2000年初達到高點後急劇回落,截至2002年9月,2年多時間裡跌去了指數的超80%。之後市場情緒重歸理性,網際網路技術的價值逐漸兌現,科技指數緩慢爬升,直至2017年4月才恢復至前高水平。從標普500資訊科技指數加速上漲,到估值修正,再到重回前高,前後跨越時長約為22年。
從估值和盈利拆分來看,在技術價值週期的早期,股價上漲主要靠估值驅動,後期則更多靠盈利驅動。以2017年指數相同點位作為基準,2000年3月標普500資訊科技指數創新高時,其每股收益EPS為12.4美元/股,僅相當於2017年同點位盈利能力的31%;但是2000年高點的市盈率P/E高達69.2,約相當於2017年同點位估值水平的298%。可見,2000年網際網路技術為企業創造盈利的能力其實還處於較低水平,其經濟價值並未完全兌現;但由於市場對於其前景的樂觀預期,使得其估值被放大。當輿論對網際網路祛魅、市場意識到高估後,估值得到修正。在之後的時間裡,網際網路技術逐步完善,並被應用於移動網際網路終端,其盈利能力最終一步步兌現,帶動指數重回前高。
從龍頭企業來看,在技術價值週期早期,巨頭往往是基礎軟硬體的供應商,後期登頂的通常是網際網路平臺或應用供應商。1994年至2018年美國市值前20大公司中,資訊科技公司上榜的數量整體增加。早期上榜的資訊科技公司主要包括思科、英特爾等硬體裝置製造商、系統平臺搭建商,和以微軟為代表的作業系統供應商;而後期上榜、登頂的公司,則主要是以蘋果為代表的終端應用供應商,以及谷歌、亞馬遜、臉書等網際網路平臺。 
三、技術價值週期的政策啟示
從技術價值週期來看,當前,正處於人工智慧(AI)技術週期的創新啟動期。知曉週期演進的規律,將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導航。網際網路技術從初創到成熟的經驗對當前的政策制定有重要的啟示。
第一,在創新啟動期,需要政策力量為新技術的普及推廣打基礎,使新技術能夠更快地獲得更多的應用場景。技術創新早期對基礎硬體的要求較高,應用場景相對較少,投資收益率低、週期較長,需要政策支援來彌補市場的短板。
一是提供技術推廣所需的基礎設施。美國在資訊科技革命中領先於其他發達經濟體,很大程度源於政策的支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任期(1993-2000)內主張科學技術為經濟增長服務,把軍事科技實力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網際網路便是其中一例。克林頓於1993年推出國家資訊基礎設施計劃(NII),即資訊高速公路計劃,在全美範圍內建立計算機通訊網路,推動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之間的光纖互聯,為學校提供電腦輔助教學等。該計劃在推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期間建設的資訊基礎設施為後續技術應用推廣奠定了基礎,幫助美國在網際網路技術週期中取得了領先地位。美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在1993年之後快速躍升,1996年網際網路使用者佔總人口比例比同期OECD經濟體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之後優勢進一步擴大,2002年美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已超過50%,比同期OECD均值高出近19個百分點。
二是承擔早期使用者的角色,為新技術提供應用場景。研究表明,創新傳播具有明顯的網路效應,當期使用人數增量受到上一期使用人數基數的影響(Andres et al., 2007)。政府可以承擔早期使用者的角色,增加當期使用者以推動未來更多的人接入和使用。
因此,我國可以加大AI領域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最佳化佈局算力基礎設施,引導智慧計算中心、超算中心和大資料中心在樞紐節點部署,支援資料中心叢集與新能源基地協同建設,並推動重點設施綠色低碳發展;最佳化升級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低延遲、高可靠的通訊資料傳輸網路,推動基礎通訊網路向高效能算力網路轉變。同時,提升AI在政務、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場景中的應用,充分利用政務資訊資源,圍繞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重點領域,推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智慧化。
第二,充分的市場競爭有助於技術創新和傳播。跨國研究表明,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的數量對於網際網路擴散的速度有著顯著影響(Andres et al., 2007)。1996年美國國會頒佈電信法案,該法案的主要目的即是刺激電信服務領域的競爭,鼓勵新技術的快速部署並降低服務價格。因此,需要深化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創造力,支援更多企業參與到算力供應、AI晶片、垂直大模型開發、智慧裝置製造等領域,鼓勵優勝劣汰,將有助於保持我國在AI領域的競爭力。
第三,加強國際層面的技術合作,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為推動美國網際網路領先地位,克林頓政府為相關美國公司出面協調,以保證美國公司擁有均等機會向海外潛在使用者提供產品和服務;同時參與國際標準委員會,協調美國和國際標準不相容造成的貿易障礙[1]。實證研究表明,傳統貿易往來以及社會文化共性,對於國際間的技術傳播影響顯著(Milner., 2003)。在AI領域,我國應加強與傳統貿易伙伴,尤其是東亞、東南亞等與我國貿易往來密切且社會文化相似的經濟體的合作聯通,與貿易伙伴共享技術創新成果,並爭取成為AI領域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者。
參考文獻
1.Dedehayir & Steinert, The Hype Cycle Model: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6.
2.Andres et al., Diffusion of the Internet: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7.
3.Milner H., The Global Spread of the Internet: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Pressures in Technology Adoption, Conference on Interdependence, Diffusion and Sovereignty, 2003.

4.燕翔等,美股70年——1948~2018年美國股市行情覆盤,經濟科學出版社,2020年。
注:
[1]資料來源:澎湃新聞,美國“新基建”往事:扭轉國運的關鍵一戰,2020/05/21[2025/02/22],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7491052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