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徑,暗道?“4+4”學制的貓膩究竟出在哪?

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肖飛和董小姐的婚外情把協和醫學院“4+4”學制推到公眾質疑的風口浪尖。“4+4”是從美國學來的,我相信最初將它引入到協和醫學院來,獲得批准,推動這個過程的動機應當是善意的。但是中國的社會現實會把一個“有靈活性”的政策搞歪,變成“特權”和人情的後門,挖公平正義的牆腳,這個風險非常真實,並且在董小姐身上涉嫌嚴重發生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美歐的大學能搞寬進嚴出,我們的大學能那樣搞嗎?老胡在貝爾格萊德常駐過,那裡大學的學制基本是模仿西方的,我採訪過一所機械學院,我記得那所學院一年級是幾千名學生,到了二年級刷掉一半,最後畢業的只有七百多名。中國高校的學制是反過來的,屬於嚴進寬出,大學和研究生院都是入門最難,能進去的人,各種素質都有一定保障,畢不了業的是極少數。
雖然被罵得很多,但是中國社會里最後最站得住腳的是高考。這種人才遴選考試的嚴肅性是中國從科舉創立後不斷完善、強化的結果。古代科舉作弊是要殺頭的,順治年間的考場舞弊案一次就處決了18人。

▲2022年,有學者在《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誌》發文對比中美“4+4”學制,其中提到“交大醫學院‘4+4’……招生評價標準和流程較為單一,缺乏類似於美國MCAT的綜合性考試,對學生的基礎學科知識水平的考量不夠全面。”

“4+4”在西方有先例,而且被認為是成功的,表明這個學制本身並非不可採納,但是它來到中國,必須“中國化”。也就是說,高考完全憑成績說話的嚴厲錄取標準需要加入進來,將西方在“4+4”中的推薦制部分由標準的研究生考試或者同類考試取代,它不應成為一個“特區”,而應成為研究生統考的一個分支,規則明確,面向所有學生。如果有推薦,也須像“保研”那樣有公開的標準,拒絕任何暗箱操作。
中國的現實就是,只要“推薦”取代入學考試,某種程度走歪就會是八九不離十的,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另外“4+4”是否應當改成“3+5”,或者做其他調整,應當廣泛聽取醫學界的意見。畢竟學醫很難,是所有學科中耗時最長的,“4+4”學制與普通醫學博士的“5+3+3”學制相比,明顯縮短了時間,這也觸及了行業內不同學習路徑之間的公平問題,需要更加廣泛的意見徵詢。

▲2023年6月30日,協和醫學院畢業典禮,當天首屆“4+4”醫學試點班17位博士畢業生獲授學位。

中國是超級人口大國,經濟總體量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但是優質崗位對於龐大人口基數來說還是太少了,這導致了社會競爭的超級激烈。公平問題從來都是中國公眾對社會政策的首要關切之一。古代聖人就在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問題在孔子時代2000多年後其實並未真正改變。中國人口多導致的激烈競爭和資訊傳播的迭代加速,使得一些領域裡的這個問題甚至變得更加突出了。
所以說圍繞“4+4”的這次公眾輿論引爆,決非偶然。它提出的警示是:我們的社會在施行每一項改革時,對公平的考量和保障都須放在最為突出的位置上。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