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節儉反而越窮,這個陷阱正在掏空你的錢包

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作者:十點肖肖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你們坐高鐵的時候買過礦泉水嗎?

我買過:
15塊一瓶500ml的水。
雖說不是喝不起,但總有一種“明知自己是韭菜,又不得不當韭菜”的憋屈感。
誰知,這兩天刷到一個熱搜:
#原來高鐵上有2元礦泉水啊#
有網友想買礦泉水,覺得15塊太貴了,就問乘務員有沒有便宜的。
這才知道,高鐵上一直有賣2塊錢的水。
看完這個訊息,我的腦袋瞬間“轟”的一聲:
明明有便宜的水,但如果乘客不問,就沒人說。
就算大家事後知道了,也只能幹吃啞巴虧。
不過更讓人背後一涼的是。
這件事並不是個例,類似的“消費陷阱”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01
我們的很多消費
其實是被製造出來的
你們有沒有曾在網購中,遇到商家愛玩“文字遊戲”?
有網友吐槽,買襪子時以為“買3雙,贈送3雙”。
結果到手才發現是“買3雙,送貨3雙,質量堪比6雙”。
還有人買麵粉時,看著頁面上標註著1000g,到手卻只有500g。
結果商家卻說“1000g是指,1斤的麵粉可以做成2斤的饅頭”。
還美其名曰,這只是“營銷手法”。
更離譜的是,有人買收腹褲時,同時拍了基礎款和升級款。
結果拿回來後發現一模一樣。
除了,升級款更貴。
也因此不少網友吐槽:
“以如今商家對人購物心理的拿捏,不去做心理學家真可惜了。”
除此之外,如今市面上的商品功能越分越細,也是一種典型的消費陷阱。
不僅看得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價格還越飈越高。
以為買貴的,質量更有保障。
但事實可真未必。
拿洗滌產品舉例。
以前用洗衣粉就能把衣服洗乾淨。
後來推出了“不傷手、不傷衣服、易清洗”的洗衣液。
再後來又有了“一顆能洗很多衣服,非常方便”的洗衣凝珠。
價格翻了好幾倍,但乾淨效果呢?
還是洗衣粉最好。
還有護膚品也是最常出現消費陷阱的重災區。
按類別能分出水、肌底液、精華、乳液、眼霜、面霜。
每一個品類,論功效還能再拆出保溼、維穩、修護、美白、抗老。
商家為了讓大家多花錢,總是頻繁為我們製造“外貌焦慮”:
“抗老越早開始越好”、“防曬要從頭到腳”、“想要皮膚好,一定要嘗試早C晚A”……
多少女性都踩過這個坑:
以為護膚品用得越多越有效。
結果,花費大價錢買了一堆產品回家後,才發現:
臉上爆痘了,因為過度護膚。
如果商家只是平等地割所有人韭菜,倒也罷了。
最氣人的是,他們還搞“性別歧視”。
之前,一位華東政法大學的陳同學在某品牌網店購買了一款洗面奶,花了149元。
下完單後,她無意間在店鋪裡看到了男士洗面奶,只要82元。
兩款洗面奶的容量和功效都差不多。
甚至男款還比女款多了些養膚成分。
但女款卻比男款足足貴了67塊!
這不妥妥的“粉紅稅”嘛!
還有網友吐槽,某些衛生巾的價格已經越來越離譜了。
許多商家打著“技術升級”的幌子,一條安睡褲賣10幾塊,18片的護墊要50。
不止如此,針對女性群體的消費陷阱中也存在“鄙視鏈”,而寶媽處於最底層。
很多商家都愛打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製造出很多原本不存在的兒童用品需求。
但用過的人都知道:很雞肋。
1瓶80的兒童醬油,配料表顯示和1瓶8塊的普通醬油毫無差別;
一罐8塊的兒童牛奶其實是調味乳,營養價值遠不如2塊的普通牛奶;
最坑的還要屬,嬰兒學步車。
很多商家都說“用了它,孩子就能更快地學會走路”。
孩子學走路有快有慢。
強行用學步車“扭轉”,可能導致孩子的骨骼發育不正常。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中曾說:
“經濟的增長依賴人民的消費。但當人民的需求都被滿足後,該如何刺激大家繼續消費?
答案是,製造需求。”
所以,商家給冰箱新增一些容易損壞的零件,讓它一過保修期就報廢;
給效能差不多的電子產品,換個不同顏色的外殼;
給相似顏色的口紅,來個潮牌聯名營銷。
消費主義陷阱,就是要讓我們忘記“到底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才能誘導我們,花掉了本不必花的錢。
02

反消費主義

不止節約用錢那麼簡單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
“只要我節約用錢,就能避免掉進消費主義的陷阱。”
事實上,也不一定。
身邊有個朋友,花錢特別節約,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但前段時間,破天荒地買了個3w的奢侈品包包。
“大家總說人到40,應該有個好點的包。
我活到40歲,也沒給自己買過什麼好東西,所以就買了。”
可結果呢?
因為朋友節儉慣了,日常穿搭都很樸素,包包根本背不出去。
最終只能放在家裡落灰。
無獨有偶。
我大姨也是個很節儉的人,但前段時間和朋友逛街時卻買了件5k的貂皮大衣。
原本大姨是不想買的。
但朋友都說:“這個價格太實惠了,我們女人要善待自己。”
大姨一心動,就消費了。
但最終,衣服一次也沒穿出去過。
實話說,買貴的東西並沒問題。
但消費主義陷阱的核心在於:
買自己本不需要的東西,花自己本不必花的錢。
還看過一個故事。
有網友吐槽老公“凡事裝備先行”。
打算開始跑步,還沒跑呢,先要配齊裝備:
跑鞋、吸汗衣、擦汗巾、運動水壺、運動耳機……
家裡明明有大把的閒置毛巾,卻非要買一條“跑步擦汗巾”。
結果呢,沒跑幾天,就因為“下雨了”、“工作太累了”、“太晚了想睡覺了”等各種理由堅持不下去了。
這些裝備,也只能留在角落吃灰。
扔吧,覺得可惜;但不扔,又堆在家裡礙手礙腳。
“他總覺得買了什麼,就等於擁有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為買完裝備,就等於自己跑步了。”
類似的情況,相信在你我身邊都不少見。
為了學攝影買的單反,為了學畫畫買的畫架、為了鍛鍊買的腳踏車、為了學游泳買的游泳包……
裝備齊了,但事情最終卻沒堅持下去。
畢竟,真正想要擁有一項新技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與時間。
這可比按個“購買鍵”難多了。
消費主義一向很擅長“將我們擁有物品與擁有理想生活建立聯絡”:
“只要我買了奢侈品包包,就是愛自己。”
“只要我用了這個貴婦面霜,皮膚就會好起來。”
“只要我有了運動裝備,就能更好地跑步。”
而我們呢?
一旦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麼,就很容易掉進圈套。
錯誤地以為“消費=愛自己”或“消費=擁有新的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沒錯。
但重點在於“事”。
每天都邁開腿,才能擁有跑步的習慣。
當我們真的能長期投入一件事時,才值得投資更好的工具。
否則,我們買的就只是自己的想象。
03
和大家聊了這麼多,並非想要抨擊消費。
消費行為本身沒問題。
但重要的是,我們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能花想花的錢,而非被誘導強制消費。
例如,在疲憊的工作之餘,花1000塊看一場期待已久的演唱會,能收穫滿滿的情緒價值。
相較之下,花80買瓶雞肋的兒童醬油只會讓人憋氣。
所以啊,為了幫大家更好地把錢花在刀刃上。
準備了2個小建議,大家可以先收藏,需要的時候再翻出來看看。
1、需求,不一定靠消費來滿足
有網友曾分享一個故事。
冬天她穿著棉拖鞋做家務時,感覺腳冷。
發現是棉拖鞋的鞋底太薄了,就想買雙厚底鞋。
結果她喜歡的顏色正好沒貨了,只能暫時作罷。
因此,網友被迫開始思考有沒有替代方案,可以馬上給腳保暖。
“多套雙襪子唄!”
這時,網友想到自己幾年前曾買過一雙羊毛襪,當時嫌貼腳穿太扎,就一直閒置,現在正好派上用場。
網友的故事,給了我不小的啟發:
我們的生活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新需求”,但並非每個需求都要靠新消費來解決。
就像網友的需求是“給腳保暖”,“買雙厚底鞋”和“多套雙襪子”都是解決辦法。
所以,當我們下次想要購物時,先別急著下單。
思考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能否利用手邊現成的東西完成。
實在不行,再消費。
2、擁有的每樣東西,要麼有目的,要麼能帶來快樂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家裡有東西長期閒置,但總覺得“這東西還沒壞,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而捨不得處理。
又或者,網購時為了“免運費”,硬是湊單一些自己沒用的東西。
結果收到貨後,東西要麼扔了,要麼閒置。
而因湊單掏的錢,遠比運費要貴。
《斷舍離》中曾提出一個原則:
在處理家裡的物品時,我們要以自我為中心。
“我需不需要它,它能夠帶給我什麼作用,或快樂。”
前面提及的兩種常見陷阱,就是大家以物品為中心了。
一個東西沒壞,還能用,但我們用不到,這個東西就是“廢物”。
網購時免運費固然划算,但我本就不花這麼多錢,那這個優惠就“與我無關”。
紀錄片《極簡主義》曾說:
“極簡主義者擁有的每樣東西,要麼有目的,要麼能帶來快樂。”
這個原則,適合每個人參考。
儘管生活中的消費陷阱無處不在,卻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很難完全跳脫。
但至少,讓我們下一次花錢時,能更理性,更少中圈套。
希望我們都能少花些冤枉錢。
-END-
本文來源:者:十點肖肖。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絡十點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