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於米
今年夏天酷暑難耐,全國多地都出現了曠日持久的高溫熱浪(連續多日最高溫≥35℃)天氣。7月2日,國家疾控局更聯合中國氣象局,釋出了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
無比灼熱的天氣不但可能導致中暑,也會使得人們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大大降低。如此一來,採取降溫措施就很有必要了。而相比透過加快空氣流動和汗液蒸發帶來涼意的風扇,空調才是真正能夠實現降溫的“利器”,有時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選項。
那麼,從舒適度的角度來說,怎樣才算空調的“正確”開啟方式呢?
開空調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要開多少度。很多人或許都聽說過“開26℃最好”的說法,這也正是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共建築室內溫度控制管理辦法》中所提到的標準。
然而,“26”並非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魔法數字”。
實際上,關於空調開多少度合適,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相關部門或組織給出了不一樣的建議。低的有24°C(美國採暖、製冷和空調工程師學會)、24.5°C(加拿大職業健康與安全中心),高的有28°C(日本環境省)等。
具體數字五花八門,但都是基於節省能耗和保持舒適兩方面的考慮,儘量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建議值。
僅從節能的角度考慮,其實不難想到,在空調設定溫度不高於室溫的情況下,開得越高越節能。
這是因為無論是變頻空調還是定頻空調,都有著相似的控溫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空調吹出低於室溫的冷風,在達到設定溫度後停止製冷(定頻)或者降低功率(變頻),之後主要起到送風的作用。
設定溫度越高,維持溫度所需要的製冷量就越小,耗能也就越少。有研究表明,溫度每調高一度,大約可以節省6%的電力。
可只是為了節能的話,其實就沒有開空調的必要了。美國採暖、製冷和空調工程師學會以滿足大多數人舒適度為出發點,給出了72℉至80℉(約22.2°C 至 26.7°C)的指導意見,這個範圍可以給日常開空調提供一個參考。
《甄嬛傳》劇照
順帶一提,26°C並非任何時候都是最合適的溫度,還在於一些使用者會發現,空調按照這個設定溫度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會散發出讓人無法忍受的酸臭味。這可能是因為空調親水鋁箔(用於製造換熱片)的塗層工藝不佳,殘留了少量氣味難聞的丙烯酸類單體。
在空調從製冷模式轉向送風模式之後,混合了這一物質的冷凝水被蒸發,氣味就被釋放出來並隨著空調的風進入了室內。
即便是新空調,也有一定的“中招”機率。要想避免這一問題,如果不能把親水鋁箔換了,大概也就只有將設定溫度適當調低一些,讓空調處於更長時間的製冷狀態。
除了氣溫,相對溼度也是影響舒適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影響的是“體感溫度”。舉個例子,在氣溫本身30°C的情況下,當相對溼度來到80%,我們的體感溫度可能會有36°C。
一般認為,比較適宜的室內相對溼度在40%到60%之間。一旦相對溼度超過70%,高溫帶來的不適感就會明顯增加。
因此,在相對溼度較大的地區,空調設定溫度可能就要調低一點,才能讓人感受到與在較低溼度環境中相同的製冷效果。此外,也可以考慮先開一會除溼模式(本質上,空調除溼和製冷過程都是將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只是側重點有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覺不覺得熱這個事,也存在著個體差異。
研究發現,同樣的溫度下,可能會出現男性覺得熱,女性覺得冷的情況。還有的時候,年輕人熱得難受,老年人卻因為對溫度感知不再敏感,明明都要中暑了,也不會喊熱。
有些地方的人更不怕熱,也並不是一種錯覺。有研究顯示,在廣州等溼熱地區生活過的人,可能對又潮又熱的天氣有著更強的適應能力。
《180天重啟計劃》劇照
當一個房間裡存在不同的人群,要找到一個讓大家都滿意的空調設定溫度大概就不那麼容易了。這時,不妨在多數人的舒適區間內稍微開高一些。倘若還有人覺得熱,可以考慮再加開風扇。
這乍一看有點像是“脫了褲子放屁”,實則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效果。在泰國的一項研究中,當風扇風力達到0.5米/秒時,參與者所能接受的室溫來到了27°C;當風力達到1-2米/秒,他們的“耐熱閾值”進一步達到28°C。
就算是沒有眾口難“調”的麻煩,風扇也能夠起到改善室內冷空氣迴圈,增強制冷效果的作用,算得上是夏天吹空調時的一個好搭子。
鑑於風扇的能耗普遍低於空調,在空調房吹風扇的做法還能幫你多省一點電費。
除了上面提到的種種因素,一些相對不那麼容易被覺察到的點,也在影響著使用空調的體驗。比如,如果門窗“漏風”,冷空氣從縫裡跑出去,熱空氣從中滲進來,效果當然就好不了。
不過,空調房氣密性太好也會讓人不舒服。一篇2023年的論文指出,在門窗緊閉的臥室內,其二氧化碳濃度可超過2500 ppm(百萬分比),而1000 ppm的二氧化碳就足以使人出現認知能力下降。二氧化碳濃度太高,還可能會導致頭痛、疲憊、嗜睡等不適症狀。
由於目前市面上的普通空調並不具備與外界進行“換氣”的功能,我們可以考慮每隔一段時間就開啟窗戶,“手動”實現通風效果。一家空調廠商就建議,可以每小時開窗通風5-10分鐘(開啟兩扇相互對角的窗戶效果更佳)。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也被不少人忽視了——空調需要定期清洗,尤其是長期不用後重啟的空調,更要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重點關注過濾網、散熱片、冷卻盤和排氣管等),不然裡面的灰塵和微生物可能會影響人的健康。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來說吹空調並不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後果,但偶爾也會有因空調導致感染軍團病的病例出現(一種由軍團菌引起的嚴重肺炎)。長時間吸入帶有黴菌的空氣,還可能增大哮喘、支氣管炎和過敏性鼻炎的風險。
圖源:《空調系統微生物種類分析及其溫溼度控制》
做好房間內的“防曬”也很重要。房間內的傢俱(特別是窗邊的傢俱)在吸收和儲存了來自太陽的輻射熱後,又會緩慢地將熱量釋放到室內環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製冷效果。
總而言之,以下幾點建議,應該能讓你能夠在夏天舒舒服服地享受空調——合理設定溫度、控制相對溼度、配合風扇使用、避免陽光直射、保持空間密閉、注意開窗通風、定期維護清洗。
當然,如果房間裡本來就沒有空調,關於空調的一切談論也就成了“空談”。酷暑之下,空調不該成為奢侈品,有條件裝空調的話,還是儘早裝上吧。
[1] 張林. (2022年5月22日). 高溫預警科普. 中國氣象局. https://www.cma.gov.cn/yjkp/202111/t20211104_4194712.html
[2] 衛生與免疫規劃司. (2025月7月2日).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釋出首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08/common/content/content_1940367966464282624.html
[3] Seppanen, O., Fisk, W. J., & Lei, Q. H. (2006). Room tempera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office work.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08). 公共建築室內溫度控制管理辦法.
[5]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n Your Home: Cooling Systems. (n.d.).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https://www.ashrae.org/technical-resources/free-resources/summer-consumer-tips
[6] Thermal Comfort for Office Work. (2024, July 26). 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https://www.ccohs.ca/oshanswers/phys_agents/thermal_comfort.html
[7]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 (2005, October 28). Result of “Cool Biz” Campaign. https://www.env.go.jp/en/press/2005/1028a.html
[8] Atthajariyakul, S., & Lertsatittanakorn, C. (2008). Small fan assisted air conditioner for thermal comfort and energy saving in Thailand.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9(10), 2499-2504.
[9] Thermal Comfort (Relative Humidity (RH) and Air Temperature). (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utreach Program. https://www7.nau.edu/itep/main/eeop/docs/airqlty/AkIAQ_ThermalComfort.pdf
[10] Pei, J., & Sun, L. (2023). Odor from Building Air Conditioners: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dor Compoun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Sustainability, 15(2), 1495.
[11] Bauer, P., Denk, P., Fuss, J. M., Lorber, K., Ortner, E., & Buettner, A. (2019). Correlations between odour activity and th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acrylate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411, 5545-5554.
[12] La Crosse, WI Weather Forecast Office. (n.d.). Heat Index.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https://www.weather.gov/arx/heat_index
[13] Ness, M. C. A. E. (2022). Indoor relative humidity: relevance for health, comfort, and choice of ventilation system.
[14] Kong, D., Liu, H., Wu, Y., Li, B., Wei, S., & Yuan, M. (2019). Effects of indoor humidity on building occupants’ thermal comfort and evidence in terms of climate adaptatio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55, 298-307.
[15] Yasuoka, A., Tsuzuki, K., & Isoda, N. (2015).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rmal comfort and responses to skin cooling by air conditioners in the Japanese summer. Journal of the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18(1), 011-020.
[16] Wang, Z., de Dear, R., Luo, M., Lin, B., He, Y., Ghahramani, A., & Zhu, Y. (2018).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hermal comfort: A literature review.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38, 181-193.
[17] Zhang, Y., Chen, H., & Meng, Q. (2013). Thermal comfort in buildings with split air-conditioners in hot-humid area of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64, 213-224.
[18] 魚有吉. (2025, June 9). 99%的人不知道:開了空調後,這裡再擺個風扇才最涼快. “果殼”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PQpw1gWDpR0DwsfXE7r3xg
[19] Tian, H., Zhu, L., Ni, J., Wei, T., Wang, P., Xiao, H., & Chen, X. (2023). Indoor CO2 removal: decentralized carbon capture by air conditioning. Materials Today Sustainability, 22, 100369.
[20] 大金空調. (n.d.). 室內有效的通風換氣方法. https://www.hotaidev.com.tw/ventilation/
[21] 萬超群. (2004). 軍團病的預防與控制. 中國公共衛生, 20(4), 511-512.
[22] Li, W., Liu, Q., Chen, Y., Yang, B., Huang, X., Li, Y., & Zhang, J. J. (2020). Effects of indoor environment and lifestyle on respiratory health of children in Chongqing, China.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12(10), 6327.
[23] Johra, H., Heiselberg, P. K., & Le Dréau, J. (2017).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rmal inertia from the furniture/indoor content an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on the building energy flexibility. In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BPSA (pp. 35-42). International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ssociation.
排版:球球 / 稽核:小風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