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手機,我們每天不斷地發微信、點贊、發微博、看短影片……你是否覺得注意力愈發難以集中了?
如果說,人的感知是一間暗室,注意力就像一束光,可以照射到不同角落。有兩種注意力,一種是基於生物基礎的「非自願注意力」,防禦危險。另一種是「自願注意力」,代表人的自由意志、人的思想。
兩者加一起,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美國主持人 Chris Hayes 在 2025 年新書《塞壬的召喚:注意力如何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資源》中提到,注意力與資訊不同,它有上限,它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正在吃掉我們的「自願注意力」。在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中,曾在facebook工作五年並擔任過圖片社交媒體Pinterest總經理的Tim Kendall,說自己幾乎沒有時間和孩子們相處,所有的時間都在看手機。
「我白天去工作,構造一個把我當獵物的東西」,他感到一種諷刺。
危機感之下,人類開始試著過一種數字極簡生活。有人退出網際網路、解除安裝社交媒體、使用老人機,還有人買一個盒子,把手機定時鎖起來。
回到線下生活已經不再是口號了。有人重新開始閱讀、寫日記、跟朋友線下聚會或者去大自然裡抱樹。
更進一步,有人重新規劃人生,重新錨定生活的重心,和自己的身心重新連線。
有心理學學者提倡用「正念」來擺脫手機螢幕的劫持,Mitch Abblett 提出了幾個「擺脫手機」的步驟: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經意拿起手機,不妨——
▨ 暫停一下,不要評判感受,觀察自己為何被吸引。
▨ 與其做出反應,不如靜下心來感受無聊、煩躁、好奇、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充分感受它,無需讓它消失。
▨ 保持這種感覺,也許你的感受搖擺不定,但堅持下去,感受會像波浪一樣,在達到頂峰後消退。
▨ 30 秒後,問問自己「我現在真的需要看手機嗎?」十有八九是不需要的。
你有哪些奪回注意力的體會或者小方法?成功的、失敗的都可以。
歡迎分享給我們,我們一起找回更真實的生活,建立更深的關係,重建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