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全世界人民,災難要來臨了!

點選藍字    關注我們
在鄰國的反對聲中,日本仍決定從週四(8月24日)起,
將處理後的福島核電站放射性汙水排入太平洋,
預計將在30年內持續排放。
自2011年海嘯破壞福島第一核電站以來,
該地已經積累了134萬噸水,
足以裝滿500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今年7月對該排放計劃開啟綠燈,
指其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週二(22日)在內閣會議後表示,
如果天氣和海況適宜,
當局將要求核電站運營商“迅速準備”在8月24日開始進行排水。
中韓強烈抗議
民眾抗議
岸田文雄上週日(20日)訪問了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視察,引發了有關排放即將開始的猜測。
在日本宣佈該決定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責日本政府此舉是“向全世界轉嫁核汙染風險,將一己私利凌駕於全人類長遠福祉之上”,“極端自私,極不負責任”,表示北京已提出嚴正交涉。今年7月,中國海關總署已禁止輸入包括福島在內的日本10都縣的水產,未在禁止名單的其餘地區水產也須經過檢測核格才能進口。香港特區政府週二宣佈,從週四開始禁止日本東京都、福島縣等十個都縣的所有水產品,包括活生、冷凍與乾燥製品,進口香港。這十個都縣包括:東京、福島、千葉、栃木、茨城、群馬、宮城、新潟、長野和埼玉。
韓國政府表示,首爾認為日本的排放計劃“在科學或技術方面沒有問題”,但這不代表同意或支援排放計劃。韓國反對黨則抨擊日本的排放計劃“自私且不負責任”。臺灣外交部曾經於7月表示,考察團已三度赴日瞭解排放廢水程序,將持續敦促日方,在符合國際標準及規範下,執行排放作業。
2011年,9.0級地震引發的海嘯淹沒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三座反應堆,導致堆芯熔燬。該事件被認為是自切爾諾貝利事件以來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日本政府表示,對於福島核電站漫長的退役流程來說,排放核廢水是必要步驟。該核電站位於日本東海岸,在東京東北約220公里(137英里)處。當地漁民表示,擔心排放這些廢水會影響他們的生計。準備排放的廢水包括核電廠機組爆炸後,滲入機芯的地下水,也有本來抽取來冷卻機組的海水。核電站運營商東電公司一直在對水進行過濾,以去除60多種放射性物質,但水不會完全無輻射,因為其仍然含有氫和碳的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它們無法輕易從水中去除。
排廢處理系統接近完成 
排放箭在弦上
廢水量足以填滿500多個奧林匹克規模的游泳池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6月12日到27日,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排放入海裝置進行了試執行。28日起原子能規制委員會開始了對裝置進行使用前的最終確認檢查。
報道稱,核電站的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TEPCO,簡稱東電)計劃用大量海水稀釋處理水,令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無法去除的放射性物質氚的活度降至日本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再透過海底隧道,從1公里外的近海排放出去。
日本福島核廢水到目前為止被儲存在核電站內各處放置的1000個水箱中,但東電錶示水箱已經接近飽和,沒有更多的空間用於儲存廢水。東電網站資料顯示,截止到2023年6月22日,儲存槽整體的97%已經被使用。
日本政府堅持宣告這些核廢水將經過處理,以去除氚以外的所有放射性物質,並表示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小。網站介紹稱: “由於裝置問題等原因,導致存在著不符合釋放到環境中的標準的處理水(告示濃度比總和為1以上)。”“對於這種處理水,要先進行再淨化處理(二次處理),直至氚以外的核素的告示濃度比總和小於1,而且為了符合氚的排放標準,還要經過充分稀釋後再進行排放。”
何謂含氚核廢水?
對人體有害嗎?
由於這是人類史上第一起大規模核廢水排放,爭議甚巨,其中包含食品安全、海洋汙染、放射性物質影響人體健康等議題,在亞洲引起激辯。日本鄰國及全球外環保人士憂心,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氚”(Tritium)的核廢水排入海洋,將對全球人體健康和海洋生態造成極大風險,並嚴重影響漁業。北京已經率先抨擊日本罔顧鄰居安全,港澳政府也揚言將擴大日本產品進口禁令範圍。
氚存在於自然界中
此次日本將排放的核廢水,其最大爭議在於核廢水含有放射性物「氚」,它到底是否有致癌風險?在探討此一話題前,民眾應先了解什麼是含有氚的核廢水?它與一般核電廠排放的水有何不同?
事實上,日本排放的核廢水與世界各國核電廠排放廢水一樣都含有「氚」,唯一不同的是,日本核廢水可能還含有其他放射性元素無法被淨化去除,例如少量的碳-14。日本福島核電廠發生事故後,在淨化處理前,檢測汙染冷卻水中就含有 60 多種放射性物質,若流入大海將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如今透過 ALPS 處理後,已去除大部分的汙染成分,唯獨「氚」無法被除掉,只能夠透過稀釋方式排入海中。姚珊汎強調,根據現有證據認為「氚」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中,且進入人體後很快會被代謝,並不會累積在體內,也無證據指出該同位素有致癌風險,因此被認為是相對較無害的物質。
關於福島核廢水,很多科學家們都將焦點放在“氚”殘留的爭議。簡單來說,氚是一種氫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存在於核反應之後。311核災後產生了被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汙染的水, 儘管經過淨化和稀釋,但廢水中仍含有氚存在。日本政府強調處理後的核廢水,不會殘留除了放射性氚以外的其他放射性汙染物。換言之,只會將含有氚的廢水排入海洋。而且東京認為,含有氚的核廢水只會產生非常微弱的輻射,不會對海洋或人體健康有害。
但是,綠色和平強調,氚確實是一種低能量的放射性物質,但並不代表其影響微弱,而且一旦被植物、動物和人類攝入,即有可能造成傷害。該組織核能研究者Shaun Bernie 撰文表示,氚並非如日本政府宣傳的一樣對無害。
“氚可能還不是最危險的”
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國際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國介紹,從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到2021年,核汙染水大概已經累積了138萬噸,並且每年遞增。“因為日本從未披露真實資料,估計現在大概有150萬噸核汙染水,排放時間可能長達30到50年。”
高之國表示,現在國際社會最擔心的是核放射性元素和物質進入海洋環境。日本一直在做出“問題只在於氚元素”的誤導,但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核汙染水裡含高達64種核放射性元素,並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標的,多核素裝置難以完全處理。高之國:這些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境生態後,氚可能還不是最危險的,對人類、對海洋生物影響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約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長。碳-14會在海洋生物體內聚集,碳-14聚集的丰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
危害
核廢水的巨大體量和現有技術的侷限,決定了目前無法預知這些廢水將給海洋環境和人類安全造成何種危害。從海域、海洋生物再到我們人類自己都可能遭受傷害。
1. 海域汙染
日本將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而太平洋存在著洋流(即海水大規模的水平流動),在北太平洋環流和副極地環流的雙重作用下,放射性物質會擴散到太平洋大半區域。海洋雖然有自淨能力,但核廢水所含的部分放射性物質在千年內依然有害。例如該核電廠廢水中所含的碳-14,半衰期長達5730年[3]。也就是說,有些放射性物質在數千年之後,其輻射強度只能衰減一半。
2. 海洋生物汙染
核廢料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以目前的核處理手段,再結合之前日本當局的一些不負責行為,例如早期對核洩漏具體情況隱瞞,以及後期對核洩漏排放一意孤行的治理,我們很難相信他們的排放會嚴格遵守所謂的“排放標準”。而廢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排放入海後會進入海洋生物體內,並隨食物鏈遷移、積累和逐級放大。
3. 影響人類健康
人一旦食用被放射性元素汙染的海產品,就可能造成內照射(體內汙染),從而誘發放射病,增大患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即使是低劑量的輻射暴露,也可能造成不可預知的傷害,例如基因損傷。
● 對於發育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導致發育畸形。由於發育階段本身就屬於對外界刺激敏感的階段,而核輻射引發的一系列電離反應,無論是在核酸層面還是在蛋白質層面,都會導致個體發育受到影響,進一步導致畸形。
● 對於普通人群,可能誘發癌症。核輻射可引發基因變異,如果基因變異恰好發生在一些重要的位置,導致這些基因的修復能力下降,結果就可能引發細胞內的DNA錯誤積累。
核廢水排放入海關乎到全球海洋環境和很多國家(包括日本自己)的公眾健康。日本當局只為降低自己的減災成本,卻不顧國際公共利益,是極其不負責的做法!
我們面對日本核廢水排放可能帶來的環境災難,既不必過度恐懼,也不可掉以輕心,應在國家科學指導下,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好我們自己和家人。
注:
以上內容圖片取材於網路,部分圖片僅為配圖,
若有紕漏請見諒。
長按二維碼關注
海外超人
為海外華人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