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一條新聞橫空出世,震撼矽谷,也攪動了華爾街:蘋果正在考慮以高達3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一家名為Perplexity的AI搜尋初創公司。
一家成立才兩年、員工不到百人的“小公司”,怎麼就讓全球最強科技巨頭之一坐不住了?許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都在疑惑:
“Perplexity,到底憑什麼?”
今天,混沌AI君就來深度拆解這家“反搜尋引擎”異類如何在谷歌的陰影下悄然崛起——理念如何驅動產品,產品如何引爆趨勢,趨勢如何撬動格局。
以及更關鍵的問題:
Perplexity,真的能打破資訊壟斷,重塑知識獲取的方式嗎?


為什麼人們開始討厭谷歌?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在瀏覽器輸入一個問題,返回的卻是一大堆廣告連結,夾雜著幾篇經過精心SEO最佳化、卻幾乎毫無營養的網頁。你一頁頁點開,一遍遍切換,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你可能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早已陷入一場由演算法、廣告與商業利益主導的資訊叢林中。

甚至連Google前高管都在社交平臺承認:“我們把搜尋變成了一場廣告遊戲。”
Perplexity的創始人Aravind Srinivas也說得很直白:
“今天搜尋的問題不在於技術不夠強,而在於動機不純粹。”
傳統搜尋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它的產品邏輯是:
-
不是幫你找到答案,而是讓你多點選連結;
-
不是最佳化效率,而是最大化廣告收益;
-
資訊不是為使用者組織的,而是為廣告主服務的。
這是一場被廣告綁架的資訊戰爭。
曾經那個“別作惡(Don’t be evil)”的少年穀歌,早已蛻變成流量與廣告的龐然巨獸,而一個名為Perplexity的AI搜尋新兵,正試圖用一場理念驅動的變革,重塑搜尋的意義。 這家公司沒有複雜的入口、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只有一個搜尋框和一句話:
“這裡是知識的起點。”


“我想找答案,而不是連結”:
Perplexity的產品哲學
Perplexity解決的問題,說白了很簡單:
“我有問題,你直接告訴我答案,不要讓我在十個網頁之間兜圈子。”
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卻是谷歌最不願做的事,因為這會直接減少使用者點選次數、廣告展示機會。
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實則極具顛覆性。Perplexity從根源上做了“逆谷歌常識”的事:
1、把“答案”放在第一位
不像谷歌返回一堆連結,Perplexity直接生成答案,而且所有內容都附帶引用來源。你不僅能看到“是什麼”,還能知道“為什麼”、“來自哪”。
這就解決了兩個痛點:一是資訊過載,二是信任缺失。
2、用“對話”代替搜尋關鍵詞
傳統搜尋要求你用關鍵詞湊句子,Perplexity鼓勵你用自然語言提問。
“幫我比較一下東京和大阪旅遊哪個更合適?”這樣的問題,在谷歌可能讓你點開十篇攻略文章,在Perplexity,一段摘要+兩三個連結就搞定。
對使用者來說,這不是技術升級,是體驗飛躍。他們相信一個根本邏輯:
“只要我們的答案足夠好,總會有人願意為準確而高效的資訊買單。”
在這個邏輯裡,使用者不再是被廣告收割的“眼球”,而是真正被服務的“顧客”。這一切讓人意識到:Perplexity不是在最佳化搜尋,它是在重構搜尋的底層邏輯。


錯位競爭的底層邏輯:
不是挑戰谷歌,而是繞開谷歌
很多人初次聽說 Perplexity 時,第一反應是:“這家公司是要挑戰谷歌嗎?”但如果你仔細研究它的戰略選擇就會發現,它從來沒有試圖在谷歌的主戰場上與之短兵相接。Perplexity並沒有說“我要打敗谷歌”,它的戰略非常清醒:
“我們不是在主戰場跟谷歌拼,我們是在谷歌忽視的地方重新做一套。”
具體來說,它做了兩次非常聰明的錯位:體現在使用者、產品模式兩大核心層面。
首先,是使用者層級的錯位。谷歌的搜尋服務,覆蓋的是最廣泛的大眾資訊需求,使用者的提問通常是“誰”“哪裡”“是什麼”這類基礎型問題。而Perplexity所專注的,是“為什麼”“怎麼做”“哪個好”這類更復雜、更具認知門檻的問題。它所服務的不是“資訊型使用者”,而是“認知型使用者”——那些希望快速獲取深度資訊、完成某項具體任務、或者對答案的質量有更高要求的人群。
這意味著,Perplexity不是在爭奪谷歌的基礎使用者群,而是在谷歌不擅長也顧不上的領域中,構建一套全新的使用者價值體系。就像當年 Slack 沒有正面挑戰郵箱,而是從團隊溝通場景中突圍;又像 Zoom 沒有挑戰 Skype,而是在企業視訊會議中建立優勢一樣,Perplexity找到了自己的“差異場景”。

其次,是產品模式的錯位。谷歌本質上還是連結導向,它引導使用者從搜尋進入網頁,透過跳轉完成資訊的查詢。而Perplexity走的是另一條路——直接生成答案、完成任務,讓使用者在一個互動閉環中完成資訊獲取,甚至是任務執行。從“幫你找線索”到“幫你解決問題”,這已經不是效率的最佳化,而是產品正規化的躍遷。
正因如此,Perplexity不斷推出的功能,例如合輯模式、趨勢總結、AI瀏覽器Comet等,實際上都是在圍繞“幫使用者完成複雜認知任務”來構建。這是從“工具”向“助手”的進化,也是傳統搜尋所無法覆蓋的增量空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Perplexity並沒有止步於消費端的個體使用者,它正在逐步推進企業搜尋、科研知識庫、甚至與手機廠商和瀏覽器廠商的合作接入。媒體曾披露,它正在與蘋果、三星等廠商接洽,希望將其作為原生AI搜尋整合進終端裝置中。未來一旦嵌入系統級入口,其使用者增長將出現質的飛躍。
因此,Perplexity的核心打法不是“打敗谷歌”,而是“繞開谷歌”。它深知巨頭難以在現有模式下做出徹底轉型,而自己正可以在另一個價值維度上先跑一步——服務另一類使用者,滿足另一類需求,開闢另一條路徑。等谷歌回過頭時,Perplexity已經不在同一個賽道上了。

“從初心出發”的組織能量:
理念驅動的一致性
如果說產品和戰略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對外表現,那麼組織的理念和文化,則決定了它能否穿越週期、持續創新。在這一點上,Perplexity的獨特性體現得尤為明顯。它並不是一個被風口吹起來的“AI應用層創業公司”,而更像是一家有明確願景、有深刻哲學、有堅實信仰的長期主義者。
Perplexity的創始人 Aravind Srinivas 是一位典型的“技術理想主義者”——他出身學術圈,曾參與多項人工智慧研究,對知識的價值有著天然的敬畏感。
在創立Perplexity之初,他就提出一個核心理念:AI搜尋不應該成為資訊噪音的製造者,而要像學者、記者那樣,對事實負責、對引用嚴謹、對使用者誠實。這不是口號,而是這家公司從產品到組織運轉的核心共識。

這一理念最直接的體現,就是Perplexity的“答案生成必須可溯源”機制。不同於ChatGPT等純生成型AI產品,Perplexity所有回答都附帶出處連結,使用者可以隨時核驗。這種做法讓它在“內容真實度”上形成顯著優勢,也成為獲得使用者長期信任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Perplexity把“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實在團隊的每一處細節上。創始人Aravind至今仍保持每天使用自家產品十次以上的習慣,親自參與使用者答疑、記錄反饋,並與產品和工程團隊一起推進版本迭代。他是CEO、產品經理、客服、使用者的多重角色集合體,而這種“走進使用者”的工作方式,也成為整個團隊的行為正規化。
這並不是偶然的管理風格,而是一種刻意培育的文化。在Perplexity內部,“行動產生資訊”是被頻繁提及的一句話。團隊鼓勵快速試錯、及時上線、用使用者反饋來驅動下一輪最佳化。即使公司規模已超百人,仍堅持小團隊作戰、扁平協作,避免層層審批造成的產品遲滯。
更令人欣賞的是,他們從不以“增長”為唯一本能,而是以“服務”作為前提。團隊在多次迭代中反覆討論的,不是“怎麼拉新”,而是“怎樣讓使用者更快、更安心地完成任務”。比如在開發AI瀏覽器 Comet 時,他們深入分析使用者在網頁上的行為路徑,努力讓AI不僅僅是回答問題的工具,而是真正幫助使用者處理資訊、決策、整理的“認知外腦”。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Perplexity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能夠始終保持戰略上的定力。即使在引入廣告這一商業化嘗試時,創始人依然明確要求:“廣告不得影響答案的客觀性,資訊必須保持可信與中立。”他們寧願犧牲短期的商業效率,也不願以犧牲使用者信任為代價。這種“底線思維”,讓Perplexity在浮躁的AI創業潮中顯得尤為堅定。
可以說,Perplexity不是為了流量而存在,它是為了一種資訊的秩序、搜尋的尊嚴、使用者的尊重而存在。這種從“理念出發”的組織構建方式,帶來了強大的內生動力,也使得Perplexity在面對複雜市場環境和技術變革時,始終擁有清晰的方向感。

寫在最後:Perplexity不是挑戰谷歌,
而是喚醒“搜尋”的初心
2004年,谷歌在上市公開信中寫道:“Google不是一家傳統公司,我們也不打算成為一家傳統公司。”那時的谷歌,確實像是網際網路世界裡的一位理想主義少年,想要“組織全球資訊,使人人皆可訪問、人人皆可受益”。可二十年後,曾經的少年早已成長為一個流量巨頭、廣告帝國、演算法之王。而搜尋,這一曾經清澈透明的認知通道,也在無聲中變成了商業流量的迷宮。
今天,當Perplexity站出來說“我們不是搜尋引擎,我們是答案引擎”的時候,它並不是在自誇技術多先進,而是在提醒整個行業:搜尋的意義從來不只是技術,而是人類獲取知識、理解世界、作出選擇的基本方式。當這個方式被商業汙染、被演算法操控時,我們並非無能為力。我們可以重新建造一個不靠廣告驅動、不過度操控使用者注意力、而是真正為人服務的搜尋工具。
Perplexity做得是否完美?當然不是。它也還在不斷試錯、也還面臨技術幻覺、商業化路徑、競爭圍攻等諸多現實挑戰。但它之所以值得被關注,恰恰是因為它試圖用一套新邏輯,重新塑造我們與資訊的關係——讓我們從連結的跳轉者,變成答案的獲得者;從被演算法左右的使用者,變成真正被理解、被服務的個體。
這也是為什麼連蘋果都動了心,願意掏出300億美元這樣的驚人報價去收購這樣一家“搜尋新物種”。巨頭看重的,從來不是短期流量,而是未來趨勢。而Perplexity所代表的,就是搜尋引擎從“內容分發工具”向“認知協作夥伴”的根本躍遷。
從某種意義上說,Perplexity不是要打敗谷歌,而是讓整個世界記起:我們為什麼一開始需要搜尋引擎。不是為了看廣告、被收割,而是為了節省時間、增加理解、提升判斷。搜尋的未來,未必掌握在技術最強者手中,而可能屬於那些真正站在使用者一邊的人。

如果你也曾為搜尋跳轉無數網頁、卻找不到答案而沮喪,不妨去試試Perplexity。
也歡迎你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 你覺得Perplexity真的能挑戰谷歌嗎?
💡 你希望未來的搜尋工具,能為你解決什麼痛點?
🗣 歡迎留言交流,一起思考,搜尋的下一個20年該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