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收入將達1.27億,搜尋引擎新秀PerplexityAI嶄露頭角|【經緯低調出品】

Perplexity AI 正在改變我們使用網際網路的互動方式,甚至可能有朝一日挑戰 Google 在搜尋領域的霸主地位。
圖片來源:Amber Hakim
當你在Google上搜索“Perplexity AI”時,將會獲得熟悉的搜尋結果:公司官網連結、四個相關熱門查詢、一堆相關文章、相關搜尋以及可以無限滾動的連結。如果把連結打印出來,恐怕能從舊金山鋪到奧斯汀。
然而,Perplexity的回答卻截然不同。當你輸入“你能告訴我哪些關於Perplexity AI的介紹?”時,它會給出一系列可信的相關文章和公司官網的連結,並附上一段簡潔清晰的概述。
這正是Perplexity的魅力所在:簡單、優雅、精準。自 18 個月前首次上線以來,這款線上工具(當時名為“Ask”)迅速嶄露頭角,成為生成式人工智慧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產品之一。媒體人和教育工作者 Jeremy Caplan 曾形象地比喻:“Perplexity 就像一個聰明的助手,不僅能幫你找到你要的書,還能直接翻到包含你所需資訊的那一頁。而 Google 只是告訴你大致在哪個書架上
最關鍵的是,在其他AI公司為商業化焦慮的時候,它的收入成倍數增長。據The Information報道,Perplexity預計其年化收入將在2025年達到1.27億美元,較目前水平翻倍,預計今年年底毛利率將從年初的30%提高到75%。那麼,AI搜尋是大模型商業落地“第一束光”嗎?AI問答引擎的未來和挑戰是什麼?以下,Enjoy:
本篇文章為編譯
原文連結:How Perplexity's AI search engine is taking on Google and OpenAI – Fast Company
作者:Mark Sullivan
1
“小作坊”挑戰“巨無霸”
Perplexity的快速崛起象徵著科技行業的一場重大變革。自 2022 年底 ChatGPT 橫空出世後,人們親眼見證了 AI 聊天機器人強大的對話能力。很多人意識到,這種對話式互動,比在 Google 輸入關鍵詞、從一堆廣告夾雜的藍色連結中篩選資訊,要高效得多。
ChatGPT與Perplexity兩個典型的AI原生工具,正在撼動傳統搜尋的地位。據諮詢公司 Gartner 預測,到 2026 年,傳統搜尋量可能會下降 25%。即使 Perplexity 只佔據全球搜尋廣告市場的 1%,每年的收入也能達到 30 億美元。對一個成立不到兩年的初創公司來說,這已經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
Perplexity 的總部位於舊金山Market Street 的一棟聯合辦公樓裡,15名員工圍坐在幾張長桌上辦公。辦公室裝修簡約,白色的牆壁和少量窗戶,望出去只有對面樓房的牆壁。門口的摺疊桌上,放著能量棒、速食杯麵、胃藥和止痛藥。
與之相比,Google 的豪華總部園區坐落在35英里之外的加州山景城,佔地 26 英畝,擁有灑滿陽光的庭院、共享單車、瑜伽室等,顯得 Perplexity 相形見絀。儘管辦公規模天差地別,然而兩者在技術領域的競爭卻如火如荼,和OpenAI、微軟等巨頭一起,致力於改進 AI 技術,力求提供更快、更好、超越對手的答案。
2
“大衛”與“巨人”的較量?
Perplexity 常被看作挑戰“巨人”的“大衛”,這種比喻並非空穴來風:公司雖小,卻擁有一流的人才、約1.63 億美元的融資支援和充滿活力的初創企業氛圍。不久前,Perplexity AI完成5億美元融資,由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領投,估值達到9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
然而,AI領域的競爭激烈,成功並非靠資金就唾手可得。以Inflection AI為例,這家公司在2023年6月完成1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40億美元。但僅僅9個月後,兩名聯合創始人和大部分員工便跳槽至微軟,連 AI 模型的使用權也被微軟以 6.5 億美元買走。
隨著AI 驅動的搜尋繼續發展,Google 無疑會動用它強大的資源,捍衛它在搜尋廣告市場的壟斷地位。(迄今為止,Perplexity 的總融資額大約等於 Google 每天透過搜尋廣告賺取收入的一半)
然而,Perplexity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Aravind Srinivas 對此並不擔心。他很有信心:“我們不需要擊敗 Google 才能成功,”他說,“我們的目標不是爭奪搜尋市場份額。我們是在建立一個新的細分領域。”
3
Perplexity 如何煉成?
2022 年 11 月底,OpenAI 首次公開發布 ChatGPT,向世界展示了新型對話生成式 AI 驅動的網路搜尋。但這並不是 Perplexity 的起點。Srinivas 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開發自己的搜尋工具,而且他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關注比許多人更早。作為 OpenAI 的一名研究員,Srinivas 曾在 2021 年因 Copilot 的成功而受到啟發。他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人們用來玩的玩具,人們真的願意為它付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他還親眼看見了OpenAI開發的影像生成器Dall-E 3方面的突破性進展。“它變得不僅僅是一個研究專案。我看到了驚人的效果,”他說。“我把它展示給家人看,他們開始輸入提示詞並創作內容,我看到了那種魔力。”
2022 年 8 月,Srinivas 離開 OpenAI,與前 Facebook AI 研究科學家 Denis Yarats 和 Databricks 聯合創始人 Andy Konwinski 創辦了 Perplexity。隨後,Yarats 招募了出色的程式設計師 Johnny Ho,成為第四位聯合創始人。公司在種子輪融資中籌集了 310 萬美元,投資者包括 Meta 首席科學家 Yann LeCun、OpenAI 創始成員 Andrej Karpathy、GitHub 前 CEO Nat Friedman 和 Hugging Face CEO Clem Delangue。
Srinivas和他的聯合創始人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試圖找到生成性人工智慧的正確開啟方式。“我們從來不想讓它成為一款消費類產品,”Srinivas回憶道。“它本來是為了企業搜尋工具設計的,只是我們從未能與企業合作。”Srinivas表示,大公司不願向Perplexity提供其專有資料。因此,團隊開始尋找他們可以訪問的資料,並決定建立一個能夠搜尋網路的工具。Perplexity的“答案引擎”於2022年12月7日上線,幾乎就是ChatGPT閃亮登場的一週後。
當然,谷歌也一直在密切關注這一動向。僅僅幾個月後,2023年5月,谷歌推出了自己的生成性人工智慧驅動的搜尋工具,名為搜尋生成體驗(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SGE)。但SGE依然與谷歌主搜尋引擎分開運作。(有興趣嘗試這款實驗性的、無廣告的搜尋工具的夥伴可以在Google Labs中選擇加入)
Srinivas表示,Perplexity的創始團隊普遍認為,谷歌在推進對話式人工智慧搜尋方面將會比較慢,即使許多使用者更傾向於使用這種方式代替基於關鍵詞的搜尋。原因很簡單:收入。至今,沒人能夠完全實現人工智慧搜尋的盈利模式。如果推出SGE的類的工具,但沒有準備好相應的盈利體系,則有可能會侵蝕谷歌傳統的基於關鍵詞的搜尋廣告業務。
4
向“錢”出發
傳統搜尋的模式是:廣告商競標“商業詞”,即可能用來搜尋他們銷售的產品或服務的關鍵詞。廣告商根據每次點選的費用來出價,Google 根據廣告的相關性和出價高低,選擇展示的廣告。這些廣告看起來和普通的網頁連結一樣,只不過標註為“廣告”或“贊助”。
然而,Srinivas認為這種傳統流程存在一個重大漏洞:由於廣告的干擾,最相關的連結的展示受到了很大影響,他認為,使用者介面和使用者體驗因此受到了損害。
儘管如此,這一模式依然有利可圖。去年,谷歌從搜尋廣告和相關收入中賺取了1750億美元。搜尋收入一直是谷歌成為全球僅有的幾家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公司之一的驅動力。然而,這臺賺錢機器很難轉型,為使用者提供舒適的對話式體驗。正是這種缺失的體驗,吸引著人們轉向AI搜尋引擎。
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顛覆售賣廣告搜尋詞的商業模式。”Sridhar Ramaswamy說。他曾在2019年離開谷歌,創辦了搜尋初創公司Neeva,該公司摒棄了廣告,試圖圍繞訂閱建立商業模式,但在2023年中倒閉。“創始人要問自己一個真正的問題,那就是Perplexity是否正在創造一種實質上不可複製的價值?這種價值對成功的行業巨頭來說,是無法超越的嗎?
導致谷歌加入AI搜尋領域的步伐緩慢的另一原因是——會削弱網頁出版商的利益,甚至帶來的反壟斷指控。“如果谷歌創造了一種能夠繞過第三方內容創作者的體驗,那就破壞了谷歌過去15年來關於主頁定位的所有論述。”Google DeepMind和Inflection AI的聯合創始人,微軟AI的執行長Mustafa Suleyman如此說道。
當然,如果使用者直接接受Perplexity生成的答案,而不檢視其結果來源。那Perplexity也會犯同樣的錯誤。這對內容出版商尤其不利,因為他們依賴著使用者訪問其網站並檢視網站上的展示廣告。Srinivas認為,媒體品牌可能以其他方式受益。他表示,Perplexity更可能引用那些進行原創報道、創作有趣且準確內容的出版物,這將增加使用者對這些媒體品牌和個人作者的認知。“他們會去檢視那些他們在答案中經常看到被引用的出版商。”Srinivas說。
目前,谷歌似乎樂於旁觀。“我會讓Perplexity承受所有沒有為出版商帶來點選的壓力。”Ramaswamy說,“等它們取得適度的成功後,你只需要在谷歌上重複這個功能,不會失去任何收入,因為這些查詢反正沒有賺到錢。”
與此同時,Perplexity增長進行時。根據網路分析服務Similarweb的資料,Perplexity的移動應用和網站門戶在2月的訪問量增長了8.6%,達到了約5000萬用戶。Perplexity表示,最近它的年收入突破了1000萬美元。幾乎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每月20美元的Pro服務訂閱,這部分訂閱正在加速增長。付費內容包括研究助手、影像和檔案上傳,以及訪問第三方AI模型。Perplexity還透過向公司收取API訪問其AI模型的費用,創造了一些額外的收入。到目前為止,Perplexity還沒有產生廣告收入,因為沒有將廣告整合到搜尋結果中。
問題不在於是否會改變,而是何時改變。“深層次的答案是廣告和訂閱,”Perplexity的執行長Srinivas表示。“我們會嘗試這兩者,看看能否像Netflix一樣找到一個平衡點,既有廣告也有訂閱,並以此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Blitzscaling Ventures的普通合夥人Jeremiah Owyang,他認識Srinivas並熟悉Perplexity,但與該初創公司沒有財務利益,毫不懷疑這是實現投資者預期增長的唯一路徑。他說:“廣告將構成Perplexity收入的主要部分。搜尋的預設期望是免費的,因此為了贏得市場,他們必須在這個層面上競爭。”
5
Perplexity的未來
Perplexity的命運,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一些超出控制範圍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主流消費者意識到並逐漸偏愛人工智慧搜尋方式的趨勢。Perplexity也無法控制競爭對手的動作。微軟繼續改進和擴充套件其Bing Copilot、OpenAI正在開發自己的網路搜尋工具,谷歌等待啟動SGE。
Perplexity AI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Aravind Srinivas [圖片來源:Amber Hakim]
即使那一天真正到來,也未必宣告Perplexity死刑。Srinivas表示,或者谷歌在等待消費者對AI搜尋的需求增長,但Perplexity可能在此期間打造出一個獨特且實用的產品,並建立廣泛的品牌認知度。
未來,Perplexity可能會使用專門的代理進行特定主題的深度研究,像人類研究員一樣,將結果報告同步給使用者。如果執行AI模型所需的處理器足夠強大,Perplexity的服務也有可能遷移到新的平臺,甚至是移動裝置、可穿戴裝置。
例如,Perplexity已經為Rabbit的全新個人AI裝置R1提供了AI搜尋功能,R1在2024年CES大展上備受青睞,預售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未來,Perplexity可能會出現在一副增強現實眼鏡中,甚至成為一個環境智慧家居系統中的AI助手。
谷歌和ChatGPT並不是Perplexity僅有的競爭對手,其他AI搜尋工具也將持續湧現。但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嘗試,Perplexity將更廣為人知。最理想的情況是,消費者開始將Perplexity的名字與AI搜尋直接聯絡在一起,甚至視其為“代名詞”。(部分因為它是一個純粹的AI搜尋工具)。這些人可能會決定在桌面上同時開啟谷歌和Perplexity的標籤頁。
“人們仍然會使用谷歌。人們也會使用ChatGPT,”Yarats說。“所以,如果在一些關鍵的使用場景中,如果人們也會使用Perplexity,那它就意味著成功。”
儘管Srinivas經常公開批評谷歌當前的搜尋體驗,但Perplexity的部分投資者背景表明,這兩家公司——“大衛與哥利亞”——並不完全是死敵。谷歌目前的AI負責人Jeff Dean是Perplexity的早期投資者,前YouTube負責人Susan Wojcicki也是投資人之一。其他投資者還包括Ashish Vaswani,他在2017年於谷歌時撰寫了開創性的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Gmail發明者Paul Buchheit,以及谷歌Cloud TPU業務的創始人Zak Stone也在投資者之列。
可以預見的是,谷歌或Perplexity的其他競爭對手會試圖冒著潛在的監管挑戰,直接收購這家初創公司。但Srinivas否認了將收購作為個人創業的目標。有趣的是,如果你向Perplexity提問,得到的回答將是:“鑑於搜尋引擎市場的競爭性質以及Perplexity技術對大公司可能產生的價值,收購似乎是一種可行且有利的退出策略。”
關於作者
Mark Sullivan 是《Fast Company》的一名高階撰稿人,主要報道新興技術、人工智慧和科技政策。在2016年1月加入《Fast Company》之前,Sullivan曾為《VentureBeat》《Light Reading》《CNET》《Wired》和《PCWorld》等媒體撰稿。
也許你還想看:

經緯張穎:2023,不只克服困難而是習慣困難 

經緯張穎內部講話:2024,四大關鍵決策

經緯2023年終盤點:Adaptability is the key to thriv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