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對話:中美經貿關係的破冰與重塑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劉亞東
當地時間 2025 年 5 月 11 日晚,一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落下帷幕。這是特朗普於 1 月 20 日就任美國第 47 任總統後,中美雙方首次舉行的面對面高級別經貿磋商。中方代表、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會後表示,此次會談 “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雙方達成 “重要共識” 並取得 “實質性進展” 。儘管協議細節尚未完全公開,但此次直接對話,已然成為兩大經濟體試圖打破長期經貿僵局的關鍵訊號。
2025年5月11日,瑞士日內瓦,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左)和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右)在中美雙邊會談第二天結束後向媒體發表講話。(圖源:美聯社
當前,中美經貿關係走向緩和,背後有著深刻的全球與國內經濟背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 2025 年 4 月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 2.3%,地緣衝突引發的能源與糧食危機持續衝擊全球供應鏈,而人工智慧技術革命對傳統產業的顛覆性影響,更是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美國經濟內部也面臨挑戰。2025 年第一季度,美國 GDP 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 0.3%,儘管 2 月總體 CPI 同比回落至 2.8%,核心 CPI 同比回落至 3.1% ,但債務規模已突破 37 萬億美元,財政部償債壓力與日俱增。而中國方面,海關總署 5 月 9 日釋出的資料顯示,前 4 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 14.14 萬億元,同比增長 2.4%,4 月單月出口增速回升至 9.3% ,展現出一定韌性,但房地產市場調整與地方債務風險,仍需要政策持續發力穩增長、防風險。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雙方內部壓力顯現的背景下,“脫鉤斷鏈” 帶來的高昂成本,促使中美重新審視經貿關係,尋求合作契機。
2025第一季度美國實際GDP環比按年率計算下降 0.3%
(圖源:美國商務部)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雖延續對華強硬表態,但美國國內商業團體的反對聲愈發強烈。美國半導體協會報告顯示,對華晶片出口限制已使行業損失超 1200 億美元,農業州因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庫存積壓,多次向白宮施壓。中國則面臨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歐盟 2025 年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臨時反補貼關稅,進一步壓縮了中國產品的海外市場空間。此外,人工智慧倫理、跨境資料流動規則的缺失,成為橫亙在兩國之間的新矛盾點,亟待透過對話協商解決。這些現實矛盾,成為推動雙方重回談判桌的重要動力。
從有限資訊推測,此次磋商可能聚焦關稅、技術、金融三大關鍵領域。在關稅方面,特朗普政府或考慮部分放寬對中國醫療裝置、消費電子產品的關稅壁壘,以緩解美國國內消費者成本壓力,同時換取中方在美資企業資料合規監管上的靈活性;技術層面,雙方可能就人工智慧研發的倫理與安全紅線達成原則性宣告,避免技術淪為地緣政治對抗的工具;金融領域,美聯儲持續縮表導致美債流動性緊張,中方或選擇性增持短期國債,而美國則可能暫緩對中國綠色債券發行機構的潛在制裁威脅,以此穩定金融市場情緒,促進資金跨境流動。這些區域性合作,雖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美戰略競爭態勢,但能為跨國企業營造相對穩定的經營環境。
然而,中美之間根深蒂固的結構性矛盾,絕非一次會談就能徹底解決。特朗普第二任期強化了對關鍵礦產、量子計算等領域的對華投資禁令,試圖在關鍵技術與資源領域遏制中國發展;中國則加快自主技術生態建設,降低外部依賴。美國國會兩黨推進的《中國競爭法案 2.0》意圖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 “氣候關稅”,中國新修訂的《反制裁法實施細則》則進一步充實反制手段。在數字主權界定、產業補貼透明度、新興技術軍事化應用等深層次規則領域,雙方仍缺乏有效的對話機制與合作框架。
圖為會談地點: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瑞士常駐代表官邸
(圖源:法新社)
日內瓦會談是中美在“競合” 新常態下,管控經貿危機的一次務實嘗試。相較於拜登時代在氣候合作上的單點突破,特朗普政府更傾向以短期利益交換緩解國內商界壓力,但其 “交易主義” 風格,可能導致共識落實過程充滿變數。對於全球經濟而言,此次對話雖能延緩 “新鐵幕” 徹底落下,但產業政策對立、技術標準割裂、金融結算系統平行化趨勢,正重塑世界經濟秩序。未來半年,美國對華關稅複審結果、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的政策走向,以及全球人工智慧安全峰會上雙方的互動,將成為檢驗此次“破冰” 成效的關鍵指標。在技術革命與大國博弈的浪潮中,2025 年這場試探性握手,或許只是漫長而艱難的合作之旅的起點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