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財報釋出後,人們開始對京東的AI應用“刮目相看”了。
3月6日,京東集團釋出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財報顯示,2024年,京東集團收入為1.16萬億元,第四季度收入為3470億元,同比增長13.4%,商品與服務收入均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特別是商品收入14.0%的同比增長,超出同期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增速。
對於這份財報,資本市場反饋熱烈。京東在美股盤前直線拉昇,漲幅一度擴大至10.58%,收盤漲幅收窄但仍保持正面。
京東財報資料的強勁增長,得益於消費提振,也得益於AI大模型率先完成大規模產業實踐,釋放出產業價值。據財報,京東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已經接近1610億元。京東自有場景的豐富資料,成為了AI技術的“種子”能快速“生根發芽”,產生實際價值的沃土。
從OpenAI到DeepSeek,技術進步不斷向前。但誰能用好技術工具,產生實際價值,同樣是一門學問。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在《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中提出,“技術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手段。”AI的挑戰不僅在於效能進步,還在於將技術應用於現實世界。

紮根產業的AI才是“好AI”
2025年開年,DeepSeek讓全社會眼前一亮。基礎技術不斷進步,但是如何將技術應用於業務,產生實際價值,則是另一門功課。在AI基礎設施的投入愈發龐大後,越來越多企業開始算“經濟賬”,要向AI要應用價值。
京東擁有資料土壤“肥沃”的版圖,連線全國6億消費者、海量商品、數十萬品牌商,以及背後的產業帶。自營業務帶來的產業Know-How,也成為AI技術天然的“老師”,讓它們能為商家帶來可信賴的經營建議、產生效果出眾的營銷物料、為消費者帶來精準的商品推薦和建議。

據公開資料,AI技術已經整合進京東零售的業務全流程,覆蓋導購、營銷、客服等。舉例來說,在導購環節,超過5000萬消費者已經用上京言智慧導購助手,在挑選商品時可以獲得準確的購物建議。在商家營銷環節,35萬商家已經在使用京點點AIGC平臺,快速生成商品圖、運營文案、短影片等。在商家經營環節,京東商家智慧助手則能7×24小時解答經營問題、執行快捷操作,利用多智慧體協同技術,決策準確率超過了90%。
京東商家孟華就經營著一家電腦配件店鋪。過去製作商品詳情圖,他需要自己摳圖拼接,做出來的圖片也不夠抓消費者眼球。用上京點點以後,他能夠批次生產商品圖,根據商品特點和營銷方向調整佈局,以及生成營銷文案、影片和直播指令碼等。“我的店鋪現在能運營900多種商品,多虧這個經營的工具。”他說。
而孟華在經營環節的提效降本,也能夠反映在商品售價上,最終惠及消費者。這些AI工具的使用,讓他的店鋪經營和商品銷售都有了競爭力,成為京東眾多優勢商家的一部分。

AI的廣闊天地在供應鏈上游
在零售更上游的產業鏈上,AI技術同樣有廣闊的天地。
區別於部分電商只停留在末端環節,京東有“十節甘蔗”的說法,即把消費品價值鏈分成從設計、研發、製造到交易、倉儲、配送等十個環節。京東在更多“甘蔗”環節的佈局,讓AI技術在上游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最終反映在消費者到手的商品上,成為“又好又便宜”的來源。
在物流倉配環節,搬箱次數、倉儲成本等直接影響成本與價格。京東物流就在近期升級了“京東物流超腦”,在網路佈局、預案規劃、倉儲運配、客服和營銷等環節全面智慧化。截至目前,京東物流大模型已累計呼叫超6億次,賦能數十萬一線員工。
今年2月,京東物流還接入DeepSeek,在異常管控、智慧互動、流程自動化三大板塊落地使用。相比過去的大模型,DeepSeek能更好理解物流運營的流程環節、客服事件全貌等,對物流風控等依賴資訊整合的決策,提供更準確的支援。

同時,京東物流也大規模運用自動化機器人,給了AI更廣闊的最佳化空間。據公開資料,京東物流於2024年推出了“智狼貨到人解決方案”。在京東物流北京大興臨空智慧物流園區的童裝倉內,近百臺智狼飛梯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在倉內飛馳,自動化實現入庫、上架、揀選、出庫,上架效率提升5倍,揀貨效率提升3倍以上,倉內運營成本直線降低,儲存坪效相比普通倉庫提升4倍以上。
在更上游的製造環節,工業採購和採購管理領域內,京東工業也已經將大模型應用於商品尋源、合規管理等場景,來實現商品的智慧尋源匹配。此前,京東工業打造的工業品商品標準庫“墨卡託”,成為工業品編碼標準化的“百科全書”。而接入DeepSeek後,能夠更精準識別關鍵規格引數、抽取資訊,辨別“一品多商”,大幅提升了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在政企的採購領域同樣如此,接入DeepSeek R1後,政企升級了同品識別和價格監控系統,每日能處理超過150萬個SKU資料,匹配準確度超過95%。
可以說,AI技術已經滲透進京東供應鏈體系的各個環節,在工廠、在倉庫、在商家和消費者的手機裡,發揮著降本提效的作用。而這些成果積少成多,會反映在消費者最終到手的商品上,轉化為消費體驗的競爭力。

打通技術到產業應用的“最後一公里”
據公開資料,自2017年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京東體系的研發投入累計接近1400億元。但不同於純技術企業的高喊高打,京東的技術投入始終面向業務需求,面向產業應用。如果說技術是鏟子,那麼產業就是待挖掘的金礦。
對此,京東此前描述過一個公式:大模型的價值=演算法×算力×資料×產業厚度的平方。京東形容,“從產業端切入大模型,如同從北坡攀登技術珠峰,道路雖然更加艱難,卻有更波瀾壯闊的風景。”而這些美景,正在逐漸顯現出來。
舉例來說,京東言犀數字人在2024年華麗亮相。“採銷東哥”AI數字人首播不到1小時,獲得4000萬人次觀看,帶貨超過5000萬元。這讓電商行業對數字人的“生產力”刮目相看,直播結束後,排隊等待制作數字人的企業總裁超過上百位,徹底改變了電商直播帶貨的行業正規化。當時有人形容,這是數字人的首次大規模商業化實踐,也是AI商業化馬拉松的“撞線時刻”。

時至今日,京東雲言犀數字人的商業表現“一騎絕塵”:直播成本僅有真人1/10,帶貨水平卻超越80%真人主播。超過9000個商家已經在使用言犀數字人直播,包括安踏、榮耀、格力等品牌,帶動直播間閒時轉化率提升30%,累計帶貨GMV超140億元。
而這項技術背後的“多模態互動式數字人關鍵技術及產業應用”,也在近期獲得《2024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唯一特等獎。該獎項被譽為“中國智慧科學技術的最高獎項”。
不僅如此,京東還將AI能力賦能給商家。今年年初,為了幫助企業客戶快速用上DeepSeek,京東雲開年就釋出了五大部署模式、八大智算產品。其中,DeepSeek大模型一體機能提升50%的推理速度、開箱即用。目前,多個金融客戶以及多地政府,都已經用這些服務部署了DeepSeek支援的應用。
在釋出財報後,有人如是評論說:“成功其實源自耐得住寂寞。”京東把AI技術帶進了工廠產線、產業園區、商家後臺。財報數字的增長,其實源自對技術投入長期主義的勝利。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資訊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蒙錦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