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要說起英國的歷史,我們又得先提羅馬時代的三大蠻族。
在俄羅斯篇我已經介紹得很清楚了,羅馬人眼裡的三大蠻族,分別是起源北歐的日耳曼人、起源中歐的凱爾特人,以及起源東歐的斯拉夫人。

老圖常看常新
上回我們聊完了住在最東邊的東斯拉夫人,今天要聊的就是住在最西邊的凱爾特人。
凱爾特人以前遍佈在歐洲中西部,也是以部落的形式散居,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國家,但凱爾特人武力值還可以,他們會冶鐵,能製造鐵製武器,對付一些拿青銅器的各地土著說砍翻砍翻。
凱爾特人能佔領今天的英倫三島,就是靠鐵製武器,在公元前700-公元前500年跑到英倫三島,打敗了島上最早的土著,成了三個島的島主。
那島上最早的土著哪去了呢?
沒了,找不著了。
要麼被殺了,要麼跑去別的國家融化成別的民族,要麼跟凱爾特人通婚合併成凱爾特人了,總之一個民族要是沒有特別明顯的凝聚力,在人類長河中是很容易被消化掉的。
凱爾特人打打各地土著還是行的,但是打不過日耳曼人跟羅馬人。
在羅馬早期,羅馬人戰鬥力>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羅馬人天下無敵,追著各股勢力滿歐洲打,打得大夥人見人怕。
在羅馬後期,羅馬人迅速腐化了,天天只曉得泡澡堂子,刀都拿不穩,變成日耳曼人戰鬥力>凱爾特人>羅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開始發飆,拎著兩把西瓜刀,砍得渾身是血,把歐洲最好的地盤都搶下來了。
因為歐洲戰鬥值的變化,凱爾特人是先被羅馬人欺負,再被日耳曼人欺負。
公元前59年,羅馬凱撒任高盧總督,花了三年時間,把處於部落文明狀態的高盧人(凱爾特人分支)打得落花流水,被打殘了的高盧人,只能往西北方向不列顛島親戚家逃命,凱撒追殺這些高盧人時,發現了與世隔絕的英倫三島,為了斬草除根,也為了開疆拓土,凱撒帶兵上島砍人。
公元前55年8月,凱撒軍團一萬將士乘80多艘艦船,在一個大晴天登陸不列顛,凱爾特人上前激戰,但凱撒軍團武力值高好幾層樓,一度拿下海灘進攻內陸。
只是第四天時遭到風暴,凱撒船隻損失慘重,凱爾特人趁機斷凱撒糧草,凱撒為了安全起見,在冬天來臨前撤兵。

當時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長這樣
第二年凱撒在準備充足後,再帶5個軍團和2000高盧騎兵征討不列顛,凱爾特人被打到全體投降叫爸爸,按理說羅馬這時應該駐軍不列顛,徹底征服小島,但因為後方高盧突然爆發叛亂,凱撒緊急回去平叛,沒有留下駐軍管理,不列顛事實上還處於自主狀態。
不列顛這地在當時又窮又偏,凱撒過後羅馬人就懶得再來征服,一直到90多年後,即公元43年,羅馬新皇帝克勞狄上臺,想搞點KPI衝業績,便派四個軍團共兩萬人登島,凱爾特人依舊跟羅馬有很大的武力代差,掙扎了兩天便投降,克勞狄兩個月後親自登島,接受了十一位土著部落首領的降書。
根據《羅馬書》記載,羅馬人征服不列顛七年後,即公元50年,在泰晤士河畔建了小鎮,叫倫底紐姆(Londinium),意思是河流流經的地方,倫底紐姆所在地,就是今天倫敦金融城的位置,我曾寫過《英國的邏輯》介紹倫敦金融城,這篇文章對了解今天的英國十分重要,建議大家讀一讀。
倫敦和不列顛這兩個名字,其實都是羅馬人創造的。
英國原先是跟歐洲大陸相連的,公元前8000年左右,海平面上升淹沒了大陸橋,公元前5000年,歐洲大陸來了一批人給英倫三島帶去了牛羊和大麥、小麥,過了幾千年又有人帶去了青銅文明,最後凱爾特人帶著鐵器來到三島完成統一。
在凱爾特人來完成統一前,英國人說他們的古早文明,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建成了著名的巨石陣,但因為凱撒及《高盧戰爭》,都從未提到古代有這個奇蹟,巨石陣離倫敦僅130公里,以人類愛亂跑愛探索的性格,巨石陣又這麼明顯,早就該發現幾千年了,但英國人記載,巨石陣在1130年才被英國一名神父外出時偶然發現,我個人覺得比較可疑。

凱撒在公元前55年第一次見到凱爾特人時,首先遇到的是他們其中一個部落,凱撒管他們叫“不列吞人”(漢語世界有時也寫作“布立吞人”),意思是“喜歡在身上塗各種色彩的部族”,後來慢慢發音變成“不列顛人”,這便是不列顛名字的由來。
凱爾特人很像各種遊戲裡的德魯伊,崇尚自然、醫術精良、熱愛占卜、信奉德魯伊教,還愛蓄長髮和鬍子,愛用靚藍染身,整個人染成天藍色,看起來就很狂野。
羅馬人之所以叫他們野蠻人,不僅因為他們生產力落後,還因為他們男女關係也複雜,妻子往往是十幾個男人共享,常有兄弟父子共用一個妻子,誰第一個跟妻子深入交流,生下來的娃就算在誰頭上。
羅馬並沒有征服整個英倫三島的凱爾特人,他們只對不列顛島南部地區感興趣,就是今天英格蘭和威爾士這一帶,在這建立了不列顛行省,這次學乖了,長年留守12萬常備軍。
搞定英格蘭和威爾士,已經到達羅馬帝國的能力邊界,荒涼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他們沒啥興趣征服,穿裙子的蘇格蘭人還常常南下打野,羅馬皇帝煩死他們了,便於122年在英格蘭北部修建哈德良長城,142年又向北修建了安東尼長城,以便把這些北方野人跟英格蘭隔開控制。
這就導致英格蘭和威爾士在文化上羅馬化,拉丁語成為他們的官方語言,而蘇格蘭和愛爾蘭從來沒人養熟過,誰管誰跳。
羅馬人修的這個所謂的哈德良長城,其實叫哈德良柵欄更合適,跟中國的長城根本不是一類東西,這種玩意,長度厚度高度硬度施工技巧都太糙,這種檔次的東西,也配叫長城?


羅馬人對不列顛的統治維持了三百多年,西羅馬帝國已全員拉垮,但凡大帝國日子太好過,人就會頹廢享樂,過去的羅馬跟今天的美國都是醬紫,會所(浴池)去多了,身體搞垮了,各路蠻族,尤其是擅戰的日耳曼人便直撲義大利搶劫,西羅馬帝國要集中兵力保衛義大利,只好在407年放棄邊疆不列顛,將軍團調回本土。
羅馬跟不列顛是客客氣氣分手的,皇帝霍諾留給當地人送了一封信,囑託他們注意自己安全,然後哭著離完婚打個包返屋企。
羅馬士兵們聽到這個調令,卻個個很開心,他們早就受夠了這個陰雨綿綿的荒涼海島,早想回羅馬泡澡堂子去了。
但躺平是要付出代價的。
羅馬人的武力值,後來跌到跟斯拉夫人一個水平,純粹是他們自己鬧的,前期他們作戰水平猛得出奇,公元60年時,凱爾特人受不了羅馬的欺壓起義,十萬凱爾特人在惠特靈大道對決一萬羅馬軍團,羅馬士兵只死傷四百人,凱爾特人死傷近八萬人,雙方實力相差極為懸殊。(資料由羅馬人記錄,可能有羅馬人吹牛皮的成分)
羅馬人後來打不過日耳曼人,倒不是日耳曼人變得有多強,而是羅馬人變得有多弱。
羅馬人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沒事少去會所,誰去誰身子骨都遭不住。
貳
歷史學家將西羅馬正式滅亡時間算在公元476年,但就在羅馬人從不列顛撤退後第三年(410年),羅馬城就被日耳曼人的分支西哥特人攻破劫掠,此後蠻族打西羅馬跟打著玩似的,所以羅馬從不列顛撤軍三年後就可以算完蛋了。
羅馬三百多年統治,還是給不列顛留了些東西的,他們選擇有河流有平原離海近的倫敦為中心,向東、東北、西、西北、北五個方向建了五條羅馬大道,用古代交通將南部不列顛連在一塊,建設了不列顛第一批城市,又大力開墾土地,使不列顛成為羅馬重要的農業基地,為後來的英國農業打下了基礎。
羅馬人一退出不列顛,凱爾特人沒過兩天舒心日子,他們就開始自己人打自己人。
北邊蘇格蘭的凱爾特人,說你們南邊全是投降派,個個都是凱奸,居然被羅馬人統治了三百多年不反抗,現在你們主子走了,沒人罩著你們,我有你們好看,便噔噔噔衝過來打南方同胞。
南邊凱爾特人被羅馬人帶去洗浴中心太多次,身子骨也垮了,尋思著這也打不過啊,捱了幾次揍以後,一時豬油蒙了心,居然打算請日耳曼僱傭兵過來幫忙打北邊老鄉。
在講述後面的故事前,我先要跟大家介紹一下,日耳曼人跟他們的分支盎撒人,到底是怎麼個樣子的存在。
日耳曼人是羅馬人對萊茵河多瑙河以北500萬野蠻民族的統稱,東哥特、西哥特、汪達爾、盎格魯、撒克遜、勃艮第、法蘭克、朱特、維京、諾曼各部落都被一股腦兒稱為日耳曼人,其實是不太科學的粗糙分類,他們內部並不怎麼親,通常也並不賣對方面子,有時甚至幫助羅馬人打別的日耳曼人。
這些人大都金髮碧眼、膚白高壯,在森林和沼澤地帶以漁獵和畜牧業為生,看到有商旅經過,還常常把漁網一扔抽出刀就去殺人越貨,忙時幹活,閒時搶劫,是信奉北歐神系的半漁獵半強盜野蠻人。
羅馬人嫌棄他們,是因為他們從沒建立一座像樣的城市,總共才建了90多座粗製濫造的堡壘,平民住在靠近水源的木屋、茅草屋、泥巴房裡,男性穿著獸皮製作的單薄衣服,女性則穿著亞麻衣裳,平時放養豬牛,會種一點穀物,但對種植蔬菜水果一竅不通,而且冶鐵技術十分低下,沒有貨幣,趕集全靠以物易物。

羅馬人與日耳曼人交戰
日耳曼人過日子的方式,是完全氏族部落化的,小事由各部族的話事人決定,大事由全部落一起決斷,討論大事時,群眾如果對話事人的意見不滿意,可以揮舞手裡的矛表示反對。
日耳曼人跟凱爾特人的最大區別,是凱爾特是一妻多夫制,而日耳曼人恪守一夫一妻,女人敢出去偷野男人,丈夫要親自剃光她的頭髮,剝去她的衣服,當著她親戚的面將她趕出家門,全村的人還要一起抽她鞭子。
早期日耳曼人通常全身有一股臭味,愛進澡堂子的羅馬人,常常無法忍受他們身上的味道,對他們十分鄙薄,但這些人也會學習,在跟羅馬人打交道過程中,慢慢掌握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武器。
但他們不像凱爾特人那樣,跟著羅馬人頭也不回地進了澡堂子會所,所以身體一直很棒。
日耳曼人裡頭,有三支部落後面進入了不列顛,分別是丹麥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德國西北沿海的撒克遜人(Saxons)(下薩克森州)。

這三個部落地理上比較近,三家常常一起打家劫舍,關係相當好,尤其盎格魯部落跟撒克遜部落相處融洽,殺人放火一起上,所以我們叫他們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般簡稱盎撒人。
其實這三個部落,跟維京海盜差別不大。
今天的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五國,就是盎撒人的國家,合稱五眼聯盟。
公元449年,第一支由羅馬老兵領導的盎格魯–撒克遜僱傭兵來到不列顛島,幫南部凱爾特人砍北部凱爾特人。之後在盎撒與朱特各軍事首領帶領下,大量盎撒人與少量朱特人陸續登陸不列顛,沿泰晤士河、亨伯河、特倫特河滲透到不列顛腹地。
我先前寫過俄羅斯的案例,請僱傭兵幫忙或者讓蠻族加入軍隊,全世界都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只要僱傭兵發現老闆連個保安都沒有,他們就會動手掐死老闆自己管理公司。
盎格魯–撒克遜僱傭兵打著打著,發現老闆比敵人更容易征服,那還打毛線敵人,直接打死老闆啊,搶老闆財產,比找老闆每個月領工資不爽多了?
然後日耳曼三部落就跟凱爾特人打起來了,一打打了一個半世紀,打到6世紀末,凱爾特人一小部分逃到威爾士,建立了一些小王國,但陸續又被盎撒人打服,從此跟盎撒人混。
這部分凱爾特人今天還住在威爾士,所以英國國王的長子都得叫威爾士親王,就是跟威爾士人說,你們是異族,你們老大必須是我兒子,不是我兒子我不放心。
在英國國內,英格蘭人喜歡拿威爾士人開涮,常說威爾士人跟山羊有不正當關係,是因為威爾士常年荒山綠草滿地羊,很久以前盎撒人的法律規定跟羊亂搞是輕罪只要罰款,而偷羊是重罪要被剁手,一些威爾士偷羊賊被抓的時候,就說自己是來跟羊亂搞的,不是來偷羊的,時間長了這事就成了梗,英國人有事沒事就說威爾士人搞山羊。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威爾士人是被征服的凱爾特人,弱者沒有話語權,被涮了也只能給老爺陪笑。
除了逃到威爾士的凱爾特人,另一些凱爾特人要麼淪為奴隸、要麼戰死、要麼就只有往北邊逃,剩下的全逃到了哈德良長城以北,融為蘇格蘭人。
三個日耳曼部族清分佔領的地盤,盎格魯人佔據北部,撒克遜人佔據南部,而朱特人佔據懷特島及周邊。
既然佔了人家土地,那就要取個新名字,名字粗暴簡單,盎格魯人的語言叫“english”,盎格魯人的土地自然就叫“england”,英格蘭這個地理名稱,就這樣誕生了。
叄
盎撒人佔領英格蘭前後這段歷史,引出了兩段我們熟悉的故事。
一個是凱爾特人流傳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故事,說是在公元500年左右,亞瑟王作為凱爾特人的國王,有一張吃席用的大圓桌,50名騎士可以跟他圍桌而坐(所以叫圓桌騎士),大家平等對話,團結一致,一邊找聖盃,一邊將入侵的盎撒人給打跑了。
這只是凱爾特人用來自我安慰的一個意淫故事,亞瑟王和圓桌騎士是被虛構出來的,英國曆史上找不到真實對應的人物。
另一個是日耳曼三部落進入英格蘭後,先後建立了七個小王國,分別是肯特、薩塞克斯(南撒克遜)、威塞克斯(西撒克遜)、埃塞克斯(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七國,然後七國內鬥,相互打成一片,誰也奈何不了誰,一共足足內鬥了四百多年。

就在這七個國家惡鬥之時,北方丹麥的維京人還常常過來搞偷襲,特別是丹麥雄主“無骨者”伊瓦爾的出現,這哥們打小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骨頭沒長全,走路都走不穩,出門需要別人抬著走。
伊瓦爾身殘志堅,政委工作開展得特別好,他招募年輕人在冰島受訓,教育他們戰死就可以進入奧丁的英靈殿,成為神的戰士,維京戰士哪受得起這誘惑,嗑了藥一樣不要命地衝鋒,追著盎撒人打,在公元871年還佔領了倫敦城。
眼看盎撒人要被維京人蕩平,威塞克斯國王最小的兒子阿爾弗雷德站了出來。
他哥哥在跟維京人作戰時重傷而死,阿爾弗雷德意外做了國王,哥們先對其他小國做好統戰工作,要求一致對外,不要再內鬥了。
然後又派出各種間諜前往維京人地盤刺探情報,找到了維京人紀律差、私生活糜爛、會搶劫不會經營等弱點。
阿爾弗雷德派出的間諜,是以遊吟詩人的名義,到維京人大本營演出,從而獲得情報的,當時歐洲娛樂生活單調,看到遊吟詩人都會包吃包住給點小錢,讓他們唱歌跳舞找點樂子。
歐洲的遊吟詩人就是中國說書賣唱的,就是名字好聽點而已,《水滸傳》裡魯提轄為了救賣唱的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鄭屠戶,如果改成魯提轄為了救一對遊吟詩人,三拳打死鎮關西,聽起來是不是就高大上許多?
阿爾弗雷德透過情報收集,決定不跟維京人硬碰硬,透過“堅壁清野+游擊戰”策略,不斷騷擾遊擊維京人,最終在愛丁頓戰役以弱勝強,徹底戰勝了維京人。
公元886年,阿爾弗雷德收復倫敦,並頒佈了法典、編撰了編年史(真的晚)、完善了賢人會議制度(議會前身)、設定了常備軍(世襲騎士出現),分別在法律、文化、政治、軍事四方面,給盎撒人賦能向心力,對齊顆粒度,因此被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
大家看英國七雄這歷史,是不是特別眼熟?七個小國混戰,東邊有一片超級大的大陸(歐洲),北邊有長城,長城外有異鬼(維京人或凱爾特人)…….
沒錯,英格蘭七國亂戰,就是美劇《權力的遊戲》原形,那個阿爾弗雷德大帝,就是《權力的遊戲》裡的雪諾。
圓桌騎士、亞瑟王、遊吟詩人、權力的遊戲,這些我們熟悉的名詞,都跟英國曆史有關,是英國人後面變強了,向全球傳播了他們的故事,所以我們才會知道。
這世界只屈從於強者,要是十八線小城市邵陽變富有了,我相信全球人民,都一定會知道崀山丹霞和邵陽米粉的故事。
阿爾弗雷德於899年50歲時病逝,他死前英格蘭並沒有完全統一,但他於危難中戰勝外敵,團結了英格蘭人——此時的英格蘭人,已經全部由凱爾特人換種成日耳曼人了,後面經過他後代持續努力,英格蘭終於於927年正式完成統一。
這個統一的英格蘭並沒安定多少年,貴族、王室、教會三者之間就開始鬧矛盾,丹麥國王斯萬一世趁機入侵英格蘭,經丹麥兩代人努力滅掉了威塞克斯王國,於1016年將英格蘭歸於丹麥王朝統治。
也就是說,英格蘭曾經短暫亡了國,英格蘭也做了一段時間亡國奴。
阿爾弗雷德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恨不得掐死這群不肖子孫。
因為這次亡國,下面的人物線會有點亂,大家最好先去S個PA冷靜一下再往下讀。
英格蘭亡國之君叫埃塞爾雷德二世,為了政治利益,他娶了法國諾曼底公國理查二世的妹妹艾瑪為妻,生了兩兒子,大兒子叫阿爾弗雷德(重名),小兒子叫愛德華,這位英格蘭崇禎被丹麥人擊敗去世後,愛德華母子三個逃回到了諾曼底公國。
在中國人的概念裡,法國諾曼底公國不就該老老實實聽法國國王的,但歐洲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混亂狀態才是他們的正常傳統,這個公國的成立,是公元911年,法國國王受不了維京人無休止的搶劫,決定將萊茵河下游割讓給維京人領袖羅倫(Rollon),以換幾年太平日子。

諾曼底公國位置
這個諾曼底公國其實是維京人的公國,屬於海盜從良,後面他們娶法國媳婦,說法國語言,慢慢法國化了。
他們跟法國國王的關係,是“我承認我是你的封臣,凡事多少給你面子,我也沒理由欺負其它法國公國,但你別指望我服從你的管理。”
嗯,是不是開始有點亂了?沒關係,你要還是理不清,我勸你再去S個PA冷靜一下再來讀,因為後面的人物線更亂。
丹麥國王克努特一世(斯萬一世的兒子)來到英格蘭後,為了避免原英格蘭直系血脈復辟,直接娶了艾瑪,也就是英格蘭原來的王后做老婆,讓她繼續做王后,還生了一兒一女,兒子叫哈德克努特。
克努特跟艾瑪做出承諾,他們倆生下來的孩子,也就是哈德克努特,將來會統治英格蘭。
這樣英格蘭原來的直系血脈愛德華反而待在了法國諾曼底,而丹麥人跟嫁了兩次的王后,生下來的外來血脈待在英國倫敦,舊血脈跟新血脈成了同母異父又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異姓兄弟。
就問你亂不亂吧?
1035年,40歲的克努特去世,克努特死後世界就亂了,他原來在丹麥結過婚,第一個媳婦病逝得早,但留兩兒子,一個叫斯維恩,一個叫哈羅德,加上跟艾瑪生的哈德克努特,這樣克努特就有三個有繼承權的兒子。(你們腦子是不是快燒掉了?)
克努特死前毀約,讓原配生的長子斯維恩任挪威國王,二子哈羅德任英格蘭國王,他跟艾瑪生的哈德克努特任丹麥國王。
艾瑪的長子阿爾弗雷德聽到這訊息,說你們別瞎搞,我跟我弟才是正宗的盎撒人血統,你們這樣分太沒道理,於是從諾曼底公國乘船來到英格蘭,索要國王的寶座,哈羅德眉開眼笑歡迎他的到來,請他共進晚餐,但在晚餐上跟大臣戈德溫合謀殺了阿爾弗雷德。
愛德華聽到哥哥被殺的訊息,發誓要為哥哥報仇。(是不是跟《權力的遊戲》劇情一毛一樣?)
哈羅德弄死阿爾弗雷德後,本來愛德華也沒啥機會,結果哈羅德命短,沒幾年病死了,1040年哈德克努特莫名其妙成了英國跟丹麥雙重國王,他還聽媽媽的話,把哥哥愛德華從法國接到倫敦來住,但是哈德克努特也命短,沒兩年時間,24歲那年6月,在一場婚禮上病死了。(所以《權力的遊戲》老搞血色婚禮)
這樣愛德華便成了擁有唯一合法繼承權的人,英格蘭王位轉了好幾圈,靠著艾瑪媽媽頑強的生養能力,從丹麥人那,又轉回到盎撒人手裡,愛德華於1042年即位。
但這時候英格蘭權臣戈德溫掌握著很大權力,對,就是弄死愛德華哥哥的那個戈德溫,戈德溫動搖不了愛德華的合法繼承權,愛德華扳不動戈德溫的朝廷勢力,兩邊陷入了平衡,戈德溫權衡利弊,將自己女兒嫁給了愛德華。(太狗血了)
愛德華記得岳父大人的殺兄之仇,不願跟老婆同房,65歲(1066年)去世時都沒孩子,後面的劇情又開始變態了,大臣們一致擁戴戈德溫能幹的兒子哈羅德(重名)做英格蘭話事人。
哈羅德二世在位僅僅一年,諾曼底那邊又出么蛾子,諾曼底公爵威廉站了出來,他認為自己才是英格蘭合法繼承人,你們戈德溫家裡人,一看就是小說中的反派形象,於是帶兵從法國殺到英格蘭,要跟哈羅德搶王位。
這位威廉公爵,就是大名鼎鼎的征服者威廉。
未完待續…
——————————————-
↓點選購買盧克文新書《燃燒1864》↓
618活動:1本減6元 2本減16元 5本減51元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