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發覺,AI 在很多地方都已經開始「替你創作」了。你最近聽的歌、刷到的直播、點開的短片,背後可能並沒有真實的「人」。比如前英國模特 Katie Price 就創造了一個 24 小時線上、隨時互動的 AI 數字分身,收入已經超過了她真人運營的 OnlyFans 賬號。而 OnlyFans 上的許多創作者也在依靠 AI 來生成拍攝指令碼以及和粉絲溝通。還有更多曾經只有專業團隊才能完成的創作,現在,或許只需要一臺電腦。不懂音樂,也能發專輯最近,一支名叫 The Velvet Sundown 的神秘樂隊悄然入侵了很多 Spotify 使用者的播放列表。這支樂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連發兩張專輯,聽眾已超過 55 萬。他們的音樂聽起來不過是有點復古質感的搖滾樂,但不久,聽眾就發現了異常。首先是聽感上的渾濁和自我重複引人懷疑,而後他們在 Instagram 上發的樂隊合照徹底打消了大家的疑慮:果然被戲耍了,這顯然就是 AI 啊。
其實這種類似的 AI「幽靈樂隊」並不是特例。如今,哪怕你不會彈琴,不懂編曲,沒有錄音棚,也能靠 AI 生成工具發歌、出專輯、漲粉絲。演算法可以模仿嗓音、搭配樂器、製造節奏,只要你把需求輸進去,它就能給你一首「聽得過去」的歌,輸出質量已能「混入」流媒體平臺。而聽眾未必在意背後的作者是誰,平臺則更關注點選、完播率和播放量。在這樣的體系下,AI 似乎成為了「音樂民主化」的推手。藉助 AI,拍屬於你自己的電影你可能覺得 AI 做音樂還算靠譜,但做影片總有點「恐怖谷」的味道。確實,影片生成目前還是容易翻車,尤其是涉及複雜敘事的電影級的影片內容:時空邏輯、角色統一、光影質感、動作協調……哪一項都不是一句簡單的提示詞就能搞定的。但電影製作人 Bryn Mooser 的公司 Asteria 正在試圖將這個過程做得更加精細化。Asteria 為了讓創作者有更強的掌控力,會基於每個專案單獨訓練模型,比如用藝術家的原創畫作來生成符合其風格的視覺素材。比如,在他們為音樂人 Cuco 製作的動畫短片《A Love Letter to LA》中就用上了——模型學習了 60 幅手繪插畫,然後生成出風格統一的角色和場景。
儘管這還不是完全自由創作,但已經比那種「一行提示詞出一部電影」的魔法更接近真實創作流程。另外,在迪士尼聯合環球把 Midjourney 告上法庭之後,Asteria 選擇以「道德合規的訓練資料」打破 AI 版權爭議,為生成式 AI 在影視領域鋪路。換句話說,AI 拍電影這件事,雖然還遠未成熟,但它的方向已經變了:從玩具走向工具,從生成走向創作。
另外,電影人 Mooser 還一再強調,Asteria 的核心賣點之一就是:生成式 AI 讓電影製作更加高效且省錢。首先小團隊的生產流程能避免傳統制作中大量人員間的反覆修改和溝通,而讓創作者們更加專注內容本身;其次生成式 AI 可以讓電影的製作成本降至 1000 萬到 2000 萬美元之間,這對許多年輕電影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所以,2023 年鬧得沸沸揚揚的AI「好萊塢大罷工」事件中對生成式 AI 的普遍爭議在 Mooser 看來並非悲觀。他認為,電影行業的技術人員都能在新技術中找到機會,關鍵是理解 AI 的優點與侷限,找到有益創作的方式,同時規避潛在風險。你的「數字分身」幫你躺著賺錢如果說音樂和影視還需要後期打磨,那在直播行業,AI 已經「即時上線」了。前一段,羅永浩的一場直播吸引了 1300 萬人圍觀。但不同的是,這次主播是「數字人」老羅。
而 Katie 本人,只要收錢就行了,收入甚至超過她自己真人運營的 OnlyFans 賬號。從粉絲視角來看,這種 AI 分身並不是冷冰冰的客服,而是一個會講情話、發語音、在深夜回應你訊息的「Her」。她不累,不忙,不忽略你。跟真人不同,AI 分身只為你一個人存在。類似的,OnlyFans 上的成人內容行業創作者也表示 AI 幫了大忙。過去,演員只需要出現在片場,現在,從指令碼到剪輯、從互動到營銷,越來越多的工作都落在了創作者個人身上。所以,他們開始用 AI 工具幫助自己回應粉絲訊息、生成指令碼、設定拍攝清單——甚至在靈感枯竭的時候,也能用 ChatGPT 維持和客戶的情感聯結。創作者 MelRose Michaels 說:「這不是替代,而是補位。AI 讓我能把更多時間用在賺錢上。」當然,不是每個創作者都對 AI 有那麼大的信心。一些人擔心,情感互動被機器代替後,人與人之間的真實聯絡會消失。這也引發我們思考:當 AI 成為你聲音的替身、情感的代理,它不僅在「幫你說話」,也在改變你和觀眾、粉絲、客戶的關係本質。人人都是創作者?還是隻是 AI 消費者這一切並不是未來,它已經成為我們刷到的內容、聽到的旋律、看到的直播、甚至有人開始投入情感的地方。AI 不再只是工具,它正變成一種全新的創作形態,讓內容創作變得更加平民化、個性化、規模化。它給予普通人史無前例的能力:無需專業訓練,就能創造和表達;無需本人露臉,也能做直播賺錢。但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創作者解放運動」。AI 帶來的並非無門檻的烏托邦,而只是換了新的規則。能不能被聽見,還是要看誰的模型更強、誰的資料更全、平臺願不願意推你。同時,創作的本質也在發生變化。你聽到一首歌,旋律不錯,但其實只是模型拼出來的幾個音符;刷到一個短片,畫面挺炫,可背後不過是風格遷移的組合公式;而你以為的「互動」,可能也只是預設好的關鍵詞跳轉。那麼,最終,我們是在藉助 AI 進行「創作」,還是隻是變成了 AI 產品的消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