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一下新榜,及時瞭解關於新媒體的一切
編者按:圍繞AI歌曲《七天愛人》的走紅,本文討論了用AI創作歌曲的可能性,以及AI可能會對音樂行業帶來的變化。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陳首丞,編輯園長。文章所述觀點不代表新榜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七天愛人》,一首由程式設計師原創的AI神曲火了。
創作者“Yapie”利用DeepSeek等工具輸入“周杰倫曲風”“快餐愛情”等關鍵詞,僅用2小時完成作詞、編曲到混音的全流程創作,並將其上傳到網易雲音樂。
很快,歌曲在網易雲音樂收藏數量就上千,併為yapie帶來了每日150元的收入。2月24日,yapie宣稱自己賣出了《七天愛人》的版權,售價五位數。截至3月4日,創作者發影片宣稱,該音樂播放量已經破百萬,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比肩知名歌曲的小爆款。
在AI深度影響和改造世界的時代,任何行業被AI“入侵”似乎都不再讓人意外。《七天愛人》的出現,則給被Ai震撼到的普通創作者又平添了一份焦慮。
AI改造音樂行業的時代,真的到來了嗎?或許,回顧一下《七天愛人》的創作歷程就能明白,《七天愛人》的爆火存在諸多和音樂本身無關的因素。在當下,音樂人與其擔心AI搶飯碗,不如想想怎樣才能用好AI。

AI神曲,因何走紅?
“便利店關東煮的溫度剛好夠解凍我的膽怯,你說冰美式太苦要加半勺我的妥協。”
《七天愛人》這首歌曲,最讓人震顫的便是這些由Ai創造的歌詞。雖然仔細閱讀能夠發現明顯的公式化套路,但AI對現有歌詞的深度學習,還是讓它充分學會了消費符號的詩意轉化和家用物品的情感投射,雖然最終創造出來的是“罐頭歌詞”,但依然能夠填飽聽者的情緒期待。
這首歌曲的“爆紅”,一定程度上就來自於歌詞截圖在網際網路上的廣泛傳播。人們傳播著黑底白字的各種歌詞金句,併發出創作者可能早就預想好的感嘆:
AI真的要讓音樂圈變天了。
但這首歌爆紅之路上吊詭的地方在於,一首歌走紅,居然僅僅是因為它的歌詞?哪怕是流行音樂史上,也極少有歌曲僅憑歌詞爆紅。

那些流行一時的時代音樂,多少能夠在聽眾腦海中激盪起一段旋律;即便一些外文音樂,不熟悉它們的歌詞,我們往往也能跟著哼兩句。
然而,《七天愛人》的旋律和編曲,幾乎找不到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行業人士認為,《七天愛人》作曲、演唱水平一般,僅能代表普通人用Ai做歌的水準。
一首因為詞而火的歌曲,已經點明瞭這首歌爆火背後的本質:
《七天愛人》能夠火起來,並不是因為詞曲的質量,而是因為它成了爆款短影片的核心要素:聽眾並非真的喜歡《七天愛人》這首歌曲,而是被AI創作的“噱頭”打動了,迫不及待地想要聽聽這首“AI神曲”,並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把它送上了播放量突破百萬的神壇。
實際上,創作者yapie在抖音釋出的兩條介紹AI創作《七天愛人》過程的影片,點贊量均超過15萬。按照 1/100的贊看比估算,兩條影片的播放量合計至少超過 3000萬,播放量要遠遠超過《七天愛人》本身。
使用者到底是對《七天愛人》感興趣,還是對AI創作《七天愛人》這件事感興趣?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AI創作,這事早就開始了
yapie在創作完成《七天愛人》這首歌曲之後,迅速在他的主頁向粉絲分享了製作《七天愛人》的全過程,甚至還分享了收益:一開始日均150元,每天都能有數萬播放。到後來版權費收入五位數,總播放量上百萬。
這樣看起來簡單易學、成本低收益高的事情,迅速吸引了很多模仿者。不少人學習了yapie的教學攻略,並在評論區曬出了作品。但顯然,至今為止,並沒有第二首《七天愛人》出現。這麼快,AI音樂就遭遇審美疲勞了嗎?
當AI創作的音樂失去Ai噱頭帶來的新鮮感,迴歸音樂本身之後,我們很容易發現,AI離獨立創作一首爆火的流行歌曲,還差得很遠。
但AI在各種層面輔助音樂創作的嘗試,早已不是新鮮事。
比如,AI能夠用來生成音樂中的人聲。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是,和《七天愛人》差不多時間風靡抖音的,還有神曲《越打越年輕&叮咚雞》。這首神曲和各類影片場景都頗為“百搭”,能夠形成具有反差的搞笑效果。而其中獨特的AI人聲,正是這種電子幽默感的來源之一。

AI還能模仿知名歌手的聲音,形成歌迷從來沒看過的夢幻聯動。Suno V3.5大模型,就可以提取歌手的聲音片段,實現許嵩演唱《滿江紅》,王菲演唱《小芳》的效果。
雖然這種創作目前在法律層面上仍有爭議,但AI對聲音的學習模仿卻一刻也沒有停歇。未來,歌手是否會授權AI使用自己的聲音進行再創作呢?這或許僅僅也只是一個數字交易的問題。
音樂領域的大模型,也在快速進化。比如,騰訊琴樂大模型可以精細化編輯多軌樂譜,去年4月還聯合國風樂團上演過一場音樂會;天工SkyMusic可以復刻原版音樂的主副歌結構和鼓點節奏;Udio可以根據提示詞控制音樂元素;天譜樂大模型可以調整人聲氣口等等。
簡而言之,AI已經介入了音樂創作的方方面面,對於從多個層面提升音樂創作的效率、降低音樂創作的門檻意義重大。《七天愛人》是AI創作的第一個爆款音樂,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

不必害怕AI
《七天愛人》作為爆款音樂,其實並不具備真正撼動行業的能力,但其甫一齣現,還是讓音樂圈倒吸了一口涼氣。在AI改造音樂圈之前,美術圈就已經被先行踏平:AI透過對簡單需求的替代,徹底摧毀了一部分底層畫師的飯碗。
前車之鑑,讓音樂圈掀起了不小的爭議。
音樂人阿朵朵就公開影片呼籲抵制AI創作,建議音樂人以 “不正當競爭”起訴Yapie。她認為AI創作 “剝奪音樂人性溫度”,且衝擊傳統版權交易市場(如定製歌曲業務)。部分音樂人在社交平臺釋出 “AI創作破壞行業生態”的短影片,稱 “打磨三年的專輯不如AI兩小時作品”,擔憂流量與收益向技術傾斜。
儘管說法各不相同,但顯然,這些抵制話語代表了一種共同的恐慌:AI正在透過改造傳統美術行業讓不少人失業,如今,這個浪潮席捲到了音樂圈。音樂人阿朵重點提到的“定製歌曲業務”,是最先被威脅到的領域。

要知道,這個業務的甲方可能並不期望得到一首曠世神曲,而是希望得到一首宣傳曲或者符合要求的定製歌曲。原先以此為生的創作者,顯然大機率要被聽話、好用的AI取代,而阿朵的恐慌,正源於此。
不過,與美術或設計等相關行業不同的是,音樂是一個金字塔效應極為突出的行業,“二八定律”十分明顯。2019年的行業調研顯示,音樂行業20%的頭部藝人佔據 80%以上的資源與收入。
音樂圈的主要產值,如演唱會、版權收入、品牌代言及跨界合作等等,幾乎都由頭部藝人創造。而這些,恰恰是AI無法取代的。換句話說,AI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好的歌詞或旋律,也正是因為幾十年來華語流行歌手創作的大量歌曲,提供了豐富的可學習基底。
頭部吃肉,中部喝湯,尾部掙扎,是音樂行業不可避免的現狀。這不是一個公平的行業,但也正因為頭部藝人的大放異彩,才引得無數追求音樂夢想的人進入其中。其中許多人,一開始的目標並非是成為一個定製歌曲的創作者。
正如蒸汽機等新工具的誕生解放了人類的生產力,使得科技獲得更加突飛猛進的進步一樣,AI對低效創作的取代,或許反而能夠輔助有才華的創作者帶來更加有創作力和想象力的新歌。
這時候,比起恐懼作為工具的AI,或許擁抱AI、順勢而為,才能更好地揮灑靈感、創造作品。




關於新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