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到“爆款”:中端醫療險成行業“新寵”,開啟黃金時代

作為醫療險領域的新興力量,中端醫療險巧妙地介於百萬醫療險和高階醫療險之間,憑藉獨特的優勢,迅速在市場中站穩腳跟,成為眾多保險公司競相佈局的“新寵”。
“從平安健康險的資料來看,去年中端醫療險的保費增長高達7倍。”在近日參加第一財經的電視訪談時,平安健康險總經理助理喻寧透露了上述資料。
“重疾不重”創始人、業內資深從業專家丁雲生更是預測:“未來中端醫療險的保費或將達到千億級別,甚至可以靠近萬億級別。”
毋庸置疑的是,中端醫療險的黃金時代已然開啟。回頭看,這股熱潮背後是怎樣的市場驅動力?向前看,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中端醫療險又將走向何方?

市場新變革下,中端醫療險強勢“走紅”

對健康險業內人士來說,2024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一年,健康險保費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根據《健康險2025展望報告:專業化時代的增長密碼》資料統計,2024年醫療險規模首次超過重疾險,以約44%的佔比成為健康險市場第一大險種,行業由此邁入“醫療險主導的專業化時代”。
而在醫療險市場中,如果說百萬醫療險是這幾年撐起了醫療險增長的“基本盤”,那從2024年開始中端醫療險的強勢“走紅”,則被視為醫療險市場的下一個重要增長點。
何為中端醫療險?喻寧解釋稱,目前行業內對於中端醫療險並無統一的定義,如果從保險責任、醫療資源覆蓋角度做劃分,則公立醫院普通部定義為大眾責任,公立醫院特需、國際部為中端醫療險責任,私立醫院則需高階醫療險覆蓋。
在平安健康險近日釋出的《2024年度個人客戶十大行為報告》(下稱“報告”)中,關於中高階醫療險的資料就是這類產品崛起的印證。報告顯示,2024年該公司中高階醫療險新保客戶數同比增長445%;在新版中高階產品推出後,選擇升級的客戶比例是原來的8倍以上。
相較於保費較為高昂的高階醫療險,業內人士更看好中端醫療險的增量。華泰證券在研報中稱:“高階醫療險年保費多在1萬元/年以上,保費規模較小。我們估計中端醫療險更有發展前景,保費可能在3000-4000元/年左右。”而近兩年行業中也已有平安健康險、友邦人壽、人保健康、眾安保險等多家機構紛紛推出中端醫療險產品,其中不乏“爆款”。

中端醫療險崛起背後的驅動力

在業內人士眼中,中端醫療險能夠“走紅”,背後有著深層次的驅動因素。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醫保支付改革持續推進,中端醫療險能夠在這一背景下以“獨立”形式精準補位。
具體來說,從居民醫療需求角度來看,據波士頓諮詢釋出的《2023中國未來消費者報告》顯示, 從2022年到2030年,中國預計再增8000萬中產及以上人群。這一群體在經濟實力提升的同時,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尤為突出。智研諮詢釋出的《2025-2031年中國高階醫療服務行業市場分析預測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資料顯示,包括公立特需及私立高品質醫療機構在內的中國高階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3055億元增長至了2023年的5567億元。而中端醫療險作為醫療保障體系的一部分,無疑將成為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重要支付方。
同時,近年來國內的醫保支付改革,則進一步放大了中端醫療險的需求。
華泰證券認為,醫保支付改革使得“醫保補充”型商業醫療險的吸引力或下降,有一定支付力的消費者可能會轉而尋求完全“獨立”於醫保、不受DRG/DIP支付機制約束的商業保險,以負擔醫保目錄外的藥械和更高的住院費用。“DRG/DIP改革有望為中端醫療險帶來新的發展空間,提高保險公司健康險保費。”華泰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李健團隊在研報中稱。該團隊以納稅人群為基礎預測稱,中端醫療險的潛在目標客群為1億人。
丁雲生則表示,醫保改革給公立醫院帶來了較大壓力,未來公立醫院開設國際部是趨勢。“我們不能夠低估了老百姓去找好醫生、好藥的決心。當我們知道只需要多花一點錢,就能夠去公立醫院的國際部看到名醫、用到原研藥,我相信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會傾向於選擇投保這種中端醫療險的。”丁雲生說。

中端醫療險的未來:從支付方走向價值回饋

中端醫療險的快速增長只是一個開始。展望未來,中端醫療險又將如何進化,以更好滿足民眾對於高品質醫療服務的多元化需求,從而支撐這一產品走得更遠?
喻寧給出的答案是從支付方走向價值回饋。“怎樣能夠讓中端醫療險給到消費者足夠的價值回饋,從而真正滿足需求,我覺得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喻寧看來,中端醫療險的這種價值回饋體現在多個方面,既需要有保障內容的多樣化、服務的精準支援,也要有更親民的價格。
從保障內容來看,喻寧認為中端醫療險需要向更自由的醫療資源選擇上去突破。“市場上的中端醫療險目前基本上都是圍繞特需醫療來設計產品責任。但是其實各個城市的客戶的需求上會不太一樣。有的城市,例如蘇州,看小毛病會在本地醫院普通部,而一旦需要特需醫療資源可能更多會去上海,所以如何滿足這些需求是我們考慮的重點。”喻寧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保障更多元化、責任能夠向下相容的中端醫療險顯然更能貼合客戶不同狀態下的多樣需求。平安健康險去年推出的“平安雙子星·中端醫療險”就是該趨勢下的典型落地樣本。
據喻寧介紹稱,產品名稱“雙子星”中“雙”的定義就在於其產品內容的雙層設計,既能覆蓋特需部、國際部的VIP病房,又能在普通部0元起賠。“如果是小病小痛,其實在當地就可以就醫,即使當地特需醫療資源匱乏,‘雙子星’針對普通部1萬元以下賠付70%的設計也能為客戶提供保障價值。而如果客戶罹患重大疾病的話,需要去更大的醫院,甚至是去一線城市接受高品質的治療,那‘雙子星’也可以覆蓋頂尖三甲醫院的特需部及國際部,為患者免除後顧之憂。”
亦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端醫療險產品在種類細分方面仍存在不足,未來其發展將更趨向多元化,例如針對中端非標體市場的保險產品仍存在較大缺口,需要更多針對性的供給。
從服務角度而言,相對於普通的百萬醫療險,顯然消費者對於中端產品的服務豐富度及精準度要求更高。而更好的服務背後,無疑需要有強大的醫療資源網路和運營經驗來支撐。
背靠中國平安集團的平安健康險顯然就有這樣的優勢。依託集團的醫療健康生態,平安健康險將“健康保險+醫健服務”作為自己的雙輪驅動戰略,深度佈局覆蓋醫療健康旅程的各項服務,並得到了客戶廣泛認可。
平安健康險的上述客戶行為報告資料顯示,2024年公司圍繞就醫全過程、疾病全病程推出的醫健服務累計服務個人客戶36.7萬人次,同比大幅增長32%,滿意度高達97.93%。
客戶對醫健服務需求的變化也為指引了保險產品迭代升級方向。仍以“平安雙子星·中端醫療險”(2025版)為例,除了在就醫資源和保障責任升級外,平安健康險在服務端也推出了全方位、一站式的醫健服務,覆蓋幫看病、幫住院、幫出院、幫康復的就醫全流程,並新增了個性化科學減重管理服務,解決客戶健康管理難題。
在豐富責任、保證服務的基礎上,如何讓中端醫療險的價格能夠更親民,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價值感,是喻寧下一步需要仔細琢磨的事情。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保險公司或可透過最佳化成本結構、精準風險定價等方法,在保證保障質量的同時降低中端醫療險的價格門檻,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覆蓋面。
綜合業內人士觀點,未來隨著市場擴容和消費者需求的分層細化,進入黃金時代的中端醫療險無疑也將迎來全面升級:一方面,透過精準風險評估與差異化定價,讓中等保費支出匹配更自由的醫療資源選擇;另一方面,持續拓展服務邊界,整合醫院特需部、國際部等醫療資源,滿足客戶個性化診療需求。
在此過程中,中端醫療險也將在醫保改革的大背景下與基本醫保協同發展:基本醫保築牢民生保障底線,中端醫療險則作為銜接紐帶,以市場化手段填補高品質醫療服務缺口。這種協同發展模式,不僅有助於完善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架構,更能透過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切實增強全民健康保障的深度與廣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