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Elena 戴晶晶
責編 | 戴晶晶
“在應對氣候危機的過程中,還會誕生很多諾貝爾獎。”諾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在回答《知識分子》提問時表示。
朱棣文現年77歲,依然精神矍鑠地活躍在科研一線。2025年7月15日,到北京參加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的他,還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了一場題為《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關鍵挑戰》的報告。[1] 在他看來,很多人對未來五十年、一百年的氣候風險缺乏感知,更多的技術解決方案值得被探索。
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第12任美國能源部部長(2009-2013)、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目前,他還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教授,以及能源政策研究所高階研究員的職務,繼續致力於能源轉型、氣候變化、可持續農業等前沿課題。
由於積極參與政策制定與技術落地,朱棣文被譽為“從實驗室走向全球行動”的科學家代表。最近,他和美中綠色能源促進會會長王麒博士還在《Frontiers in Energy》雜誌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氣候變化與通往更可持續未來的創新路徑》(Climate change and innovative paths to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2]
朱棣文在報告現場展示全球溫度曲線時,指出了一個令人心驚的細節:即使今天人類立刻停止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在大氣中已新增溫室氣體的影響下,地球仍將在未來50年持續變暖。這主要是因為海洋吸收了90%的額外熱量,而海洋的平均深度超過2公里,表層吸收的熱量需要上百年才能與深層的低溫混合,以持續穩定地表溫度。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的報告,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已上升1.1℃。[3] 朱棣文和王麒在上述綜述文章中還提到,從公元1年到202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從280ppm飆升至415ppm。甲烷和氧化亞氮在過去幾十年的濃度同步陡增,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4倍,氧化亞氮為300倍。
朱棣文認為,需啟動以清潔能源為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和“第四次農業革命”。他重點關注了儲能技術、海水提鋰、分散式能源和合成生物學等新興技術。
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太陽能和風能在過去十年中實現了顯著的成本下降和技術進步,但其“間歇性”“波動性”的特質仍然給電力系統的穩定執行帶來了挑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目前該州約60%的電力來自無碳能源,以太陽能為主。這種結構雖然在白天發電充足,甚至電價接近於零,但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供需就會出現錯配。中午電力過剩時被迫棄電,傍晚卻出現用電高峰與供電不足的矛盾。
儲能技術正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的一個關鍵。目前,全球約95%的電力儲能依賴抽水蓄能,即利用多餘電力將水抽至高位水庫,再在用電高峰時開閘放水發電。現階段,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23年全國抽水蓄能容量達50.94吉瓦,預計在2030年擴至270吉瓦,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2]
區別於物理儲能抽水蓄能,化學儲能也在近年得到發展。其中,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在不斷提高的同時,成本從2000年的2000多美元/千瓦時下降至2020年的100美元/千瓦時,預計2030年可降至50美元。尤其是隨著鎳和鈷等金屬價格上漲,磷酸鐵鋰電池因其成本低、資源穩定而受到青睞。
但朱棣文認為,真正的問題不在資源本身,而在資源開採與提煉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目前最常見的鋰開採方式是從地下抽取高鹽度的滷水,蒸發成濃縮鹽液,再透過化學方法提取出鋰。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成本不高,但極其汙染環境。朱棣文指出,每次從地下抽取液體之後,除了鋰,還會帶出一些不受歡迎的重金屬,比如鎘、砷等,甚至可能夾帶微量放射性物質。
此外,由於淡水會不斷向下滲透去填補抽取液體的空間,長期大量抽取地下滷水還會引發淡水資源的流失,從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最終影響農業灌溉、生態系統,甚至威脅居民的用水安全。尤其是在乾旱、生態脆弱的地區,大規模的鋰礦開發很容易引發以水資源為主的生態衝突。
於是,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和企業開始探索精準提取鋰的方法,例如,從地熱鹽水中精準提取鋰,再將其他成分的鹽水原樣注回地下。朱棣文所在的實驗室已經實現從海水中精準提取鋰,雖然這項技術目前還面臨經濟成本的挑戰,但為未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儲能的另一條路徑是將可再生能源等轉化為氫氣、甲烷、氨或甲醇等化學能載體。氫能被許多人寄予厚望,不同的制氫方式被賦予了不同的“顏色”標籤——灰氫、藍氫、綠氫等,但這些制氫方式面臨著無法徹底消除汙染,或高成本、運輸困難等挑戰。
朱棣文在報告中提及了白氫,這是一種在自然界中天然生成的氫氣資源。“透過將富含鐵和鎂的岩石(通常在地幔中發現)與水發生反應,將有可能開採氫。”朱棣文說,有一些公司已在考慮商氫氣的商業化開採。
除了儲能技術路線,朱棣文還強調了分散式能源,以及屋頂光伏、家用儲能、電動汽車等分散的資源透過虛擬電廠進行整合的潛力。虛擬電廠指的是經控制和聚合後向電網提供服務的配電側資源,在中國蘇州等多個城市已探索落地。[4](見知識分子推文:這座用電量全國第二的城市,興起了“看不見的電廠”)美國計劃2030年將虛擬電廠容量擴至80-160吉瓦,相當於少建160座火電廠。[1]
在中國,新型充電樁與電網的互動模式,能夠利用午間過剩電力充電,傍晚再放電,既降低用電成本,又穩定電網負荷。
基於上述技術,朱棣文認為未來的電網應該像一個“能量智慧分發系統”,包括多元化儲能技術的協同執行。“真正的能源轉型不能只靠發電端的清潔,更要在系統層面解決‘什麼時候用、怎麼用’的問題。”他在論文中說。
除了能源系統,朱棣文還在報告現場指出,全球人口將從80億增至110億,農業減排的需求也愈發強烈。全球20%-30%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而農業減排的核心是擺脫氮肥。
朱棣文所在的斯坦福實驗室已經開發出“基因批次插入”技術:一次可向土壤微生物插入10個基因,讓其與玉米、小麥等作物形成共生關係,按需供氮,最終減少氮肥的使用。“這就像給莊稼配了專屬營養師,”他解釋道。
目前,該技術已在玉米上試驗成功,若推廣主要糧食作物,可減少75%的氧化亞氮排放。此外,朱棣文提到,作物的非食用部分可在壓縮脫水處理後封存,進而有望在每年多減少10-20億噸二氧化碳。[2]
人工智慧(AI)在溫室氣體淨零革命中的角色同樣備受關注,具有最佳化電網排程、預測風光發電量、加速新材料研發等應用潛力。
但朱棣文提醒,AI自身就是“用電大戶”。根據谷歌2022年的報告,在過去三年,機器學習約佔該公司在這段時間內總能源使用的15%。[5]因此,AI也需考慮減排措施,例如,用零碳電力驅動資料中心,並回收廢熱。
“4歲小孩學三種語言僅需70瓦能量,可比AI高效得多。”他在現場暗示了AI的節能挑戰。
在當日報告現場的問答環節中,朱棣文回答了《知識分子》關於如何平衡能源安全與減排目標的提問。
朱棣文指出,尤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能源安全表現出優先於長期減排目標的趨勢。他說,“人類總是更關注眼前的危機,比如戰爭、通貨膨脹,而對未來五十年、一百年的氣候風險缺乏感知。在這種情況下,與其指望政治意願,不如推動更好的技術解決方案。如果清潔能源技術本身更便宜、更好用,人們自然就會選擇它,無需政策強推。”
他舉例道,在中國,電動車如果能在沒有補貼的前提下就比燃油車便宜,同時還能在充電站儲能、避免光伏發電浪費,就是對於減排極具吸引力的方案。他認為,解決方法從來不是單項的技術突破,而是多個方案的融合。“我相信,在未來應對氣候危機的過程中,還會誕生很多諾貝爾獎。”
減排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朱棣文強調“思維轉型”是關鍵。他呼籲公眾從“回收”轉向“再利用”。
他舉例說,“與其回收塑膠瓶,不如用可重複使用的杯子,”再比如,“建築不應50年就拆除,而該像紫禁城那樣屹立600年。”他認為木質建築是良策。這是因為壓縮後的木材強度高,且防火性優於鋼材,既儲碳又耐用。
另外,社會對於“財富”的定義也需要重構。朱棣文說,“GDP不應靠拆舊建新拉動。”他認為,真正的繁榮不是物質消耗的堆砌,而應當是“安全的社群、健康的晚年,和清潔的環境”。
“正如泰坦尼克號,大船轉向需60-80年,氣候行動也是如此。”
在報告的結尾,朱棣文總結稱,即使現在全力減排,也要數十年才能見效,但只要方向正確,仍然能避免那個糟糕的結局。“應對氣候危機,需要科學家的創新,更需要每個人的行動,因為這不是別人的未來,而是我們自己的。”


[1] https://weibo.com/5541188250/5187353301223536
[2] https://doi.org/10.1007/s11708-024-0965-1
[3]https://www.un.org/zh/global-issues/climate-change
[4] https://mp.weixin.qq.com/s/WuL948nqm2qNAOyPtkYsPg
[5]https://research.google/blog/good-news-about-the-carbon-footprint-of-machine-learning-training/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