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年度規劃,從5-6月的主題是“頂咖的臨床科研選題”;即透過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找到某些領域的頂咖;並透過分析其選題和課題設計思路,找到其研究的策略規劃。
讀懂他們,你就找到了成為大醫生的密碼。
(點選👆,獲取更多"頂咖的臨床科研選題"思路)
在我們對2024年變態反應科領域SCI論文的系統分析中發現,德國柏林夏裡特醫學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的Maurer, Marcus教授團隊全年共發表了14篇SCI論文,涵蓋Lancet、Allergy、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JEADV、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等國際權威期刊。

(Dr. Maurer, Marcus)
其研究重點高度集中於慢性蕁麻疹(尤其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CSU)的發病機制、臨床特徵、治療策略與藥物研發,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向:
-
生物製劑治療:系統評估了Omalizumab、Dupilumab、Ligelizumab、Izuforant等靶向藥物在CSU中的療效與安全性,多個研究為III期臨床試驗結果(如LIBERTY-CSU CUPID、Ligelizumab多中心研究);
-
兒童特殊人群:開展了對兒童CSU及2-12歲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患兒使用生物製劑(如Lanadelumab)的療效探索;
-
機制與標誌物研究:提出淋巴細胞減少症與嗜鹼粒細胞/嗜酸細胞減少相關聯,可能提示CSU的炎症活動性;
-
治療最佳化與患者旅程建模:關注患者早期識別和診療路徑縮短,並提出《CSU患者權利憲章》;
-
個體化精準治療理念:在Lancet發表綜述,強調CSU治療中存在的未滿足需求與未來精準醫學方向。

(新發論文)
總的來看,Maurer教授團隊持續以其臨床轉化研究能力引領國際CSU治療領域,為變態反應科提供了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和未來研究方向。
對Maurer, Marcus教授近五年(2020–2024)在變態反應科方向的研究成果進行大資料分析,現總結如下,以幫助從中提煉出關鍵趨勢與學習要點:
1)CSU治療正規化轉變:從“經驗藥物選擇”邁向“機制分型+精準預測”
傳統的CSU治療遵循階梯化路徑,但Maurer教授團隊指出:CSU本質上是一組機制異質性疾病的統稱,不同患者存在自體過敏、自身免疫、感染後炎症等不同通路。
-
研究發現:低IgE、高anti-TPO、嗜酸/嗜鹼細胞減少、basophil活性等生物標誌物,可預測患者對Omalizumab的應答。
-
策略提出:透過多中心研究與機器學習模型,Maurer教授推動了“CSU機制分型+治療預測模型”,並在Allergy等頂刊推廣“免疫特徵驅動的個體化治療”。
啟發:慢性病治療應藉助免疫學標誌物與AI演算法,實現從“統一方案”向“精準用藥”的正規化轉變。
📌 代表論文:
-
(2022)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urticaria subtype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Allergy
-
(2023)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The Role and Relevance of Autoreactivity, Autoimmunity, and Autoallergy. JACI: In Practice
-
(2021) Autoimmune Diseases Are Linked to Type IIb Autoimmune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生物製劑試驗叢集:重塑慢性蕁麻疹與HAE的治療路徑
面對傳統抗組胺藥療效有限,Maurer教授團隊主導了多個III期生物製劑臨床試驗,以Dupilumab、Ligelizumab、Lanadelumab等為代表:
-
研究發現:Dupilumab在高IgE和低IgE患者中均可顯著降低蕁麻疹活動度;Ligelizumab顯示出優於Omalizumab的持續緩解率。
-
策略提出:透過LIBERTY-CSU CUPID、Ligelizumab擴充套件研究、SPRING(兒童Lanadelumab)等系列RCT,構建“機制導向+年齡分層+多中心驗證”的生物製劑策略體系。
啟發:醫生科學家可借力新藥試驗平臺,推動機制研究、療效指標最佳化與真實世界應用橋接。
📌代表論文:
-
(2024) Dupilumab in patients with CSU (LIBERTY-CSU CUPID): Two phase 3 trials. JACI
-
(2024)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gelizumab in CSU: Phase 3 trials. Lancet
-
(2024) Lanadelumab in 2–12 year-olds with HAE: Phase 3 SPRING trial. JACI: In Practice
3)從“治療疾病”到“縮短患者旅程”:患者教育與路徑最佳化模型興起
-
研究發現:德國CSU患者平均經歷3.8年才實現疾病控制;延遲干預顯著增加病程、焦慮與社會功能受損。
-
策略提出:透過JEADV等雜誌發表的建模研究與Patient Charter,提出應透過教育、路徑干預、數字健康介入縮短“治療延遲”。
啟示:疾病管理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公共健康議題。醫生科學家應思考如何以“旅程管理”思維提升干預效率。
📌 代表論文:
-
(2024) Modelling of patient journey in CSU: Increasing awareness in Germany. JEADV
-
(2024) A Patient Charter for Chronic Urticaria. Advances in Therapy
4)機制與表型研究融合:從“過敏反應”到“免疫異常”的拓展
Maurer教授重新定義CSU/HAE為一種涉及免疫調節、神經炎症、自體活化的綜合性疾病:
-
研究發現:CSU患者中嗜酸細胞減少與疾病活動相關;Mast cell/MrgprX2通路參與多種慢性瘙癢疾病;Auto-IgE與抗FcεRIα IgG成為自體過敏/自身免疫的新線索。
-
策略提出:以機制研究為基礎,推動“精準分類→預測反應→靶向藥物”全鏈路閉環,強化科研對臨床的反哺。
啟示:變態反應疾病管理需要走出“組胺-抗組胺”思維,擁抱更深層次的免疫機制+分子分型+轉化醫學路徑。
📌 代表論文:
-
(2024) Lymphopenia in CSU is linked to Basopenia and Eosinopeni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
(2022) Mast cells, cortistatin and MRGPRX2 in chronic prurigo. JACI
-
(2020) Autoantibodies against FcεRIα in CSU. Allergy
希望Maurer, Marcus教授的臨床科研對您亦有啟發。
備註:
A. 本報告為PubMed檢索平臺僅以檢索式報告的結果進行的視覺化報告。
B. 本推文很可能存在謬誤;也請各位同仁多多指正,以促進我們提供更高質量的推文。
C. 本文僅為學術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作者:Amber Wang,微訊號:Healsana;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支援。主要為醫院科研處、生物製藥公司和醫生科學家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網址:https://healsan.com/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 支援基金申請和SCI論文發表,推動臨床科研的創新與發展。
基於Healsan™文獻計量大資料的系列推文,全年安排如下;目前是研究熱門靶點系列。
▼ 臨床科研技巧及文獻更新。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