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美國政府宣佈全面禁止TikTok後,一時間,引發了百萬使用者的焦慮。這些失去熟悉平臺的使用者,帶著不捨和期待,紛紛湧入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尋求新歸屬,自稱“TT難民”。
然而,這次看似簡單的“平臺遷徙”,卻在跨文化交流的場域中掀起了心理與行為的浪潮。從刻板印象的衝突到文化適應的融合,這一現象不僅關乎社交媒體的變遷,更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個體與群體心理的複雜性。
今天,iWanna總結了“TikTok難民”事件中的十大心理關鍵詞(這些也是在心理專案面試匯中可能會涉及的概念和術語哦)一起來看看吧~

關鍵詞一: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真實是消除隔閡的最好方式。”當美國使用者湧入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與中國使用者直接交流,許多對彼此的刻板印象被打破。雙方透過分享各自的生活成本、收入水平、教育和醫療費用等,進行了一場跨文化的「對賬」活動。
許多網友開始重新審視兩國的社會和經濟狀況,與此同時,也透過這次交流,對彼此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像這樣的跨文化交流,為中美兩國網友提供了一個友好的平臺,促進了彼此的理解和認知。
甚至有網友認為部分資訊過於讓人吃驚,開始擔心對彼此的感覺從一種刻板印象到另一種刻板印象

。

關鍵詞二:文化衝擊
(Culture Shock)
“ TT難民”湧入小紅書,不可避免地給部分小紅書使用者帶來了文化衝擊。當意外地接觸到了不同於原生文化的環境時,人們可能感到衝擊。
文化衝擊通常有四個階段。在文化衝擊的蜜月期,剛接觸到外國網友,大部分人可能感到新鮮,充滿探索的慾望;但很快可能會進入挫折期,比如語言障礙。當重新整理推薦筆記全是英文等外語,在小紅書翻譯功能還沒有上線時,許多使用者會感到“莫名其妙”,看不懂內容、溝通困難覺得煩躁😫。同時,在直接交流的過程中,網路社交禮儀和價值觀差異,也可能帶來尷尬和誤會。例如對錶情包、縮寫、網路熱梗的不同理解等等。
但隨著時間和翻譯等功能的上線,網友們可能逐漸進入調整期和適應期,逐漸接受小紅書成為一個更國際化的平臺,開始重新適應,並且再次融入其中。
當然,文化衝擊也是雙向的。當外國人在瞭解到中國便利和充滿科技感的生活方式時,比如酒店裡的送餐機器人等,驚訝地發出了“中國人活在2050年”的感慨。

關鍵詞三:文化謙遜
(Cultural Humility)
文化謙遜是指一種對他人文化的開放、尊重和學習的態度,它強調理解自己文化的侷限性,並持續努力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方式。
文化謙遜不同於文化自信,它並不是對自己文化的盲目優越感,而是承認文化差異並願意與他人平等交流、學習的心態。
在小紅書的交流中,許多使用者都表現出了積極友好的交流態度,這包括:
-
自我反思:文化謙遜要求個體能夠自我反思自己文化的偏見、假設和侷限性。透過不斷審視自己的文化身份、價值觀和觀念,意識到這些可能影響與他人的互動和理解。
-
尊重與學習:文化謙遜強調對其他文化的尊重,並採取開放的態度去學習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強加於他人。它鼓勵跨文化的學習和交流,以增進對他人背景的理解。
-
對不平等權力結構的認識:文化謙遜還強調認識到社會中存在的權力不平等,理解文化差異和不平等如何影響人們的經歷和互動。這種認識促使個體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任何形式的優越感。
-
持續的成長:文化謙遜不僅是一個單次的行動,它是一種持續的學習過程。個體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自己在理解其他文化時可能存在的不足,並願意隨著經驗的積累不斷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文化謙遜對於跨文化工作者、心理學家、教育者以及所有需要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動的人來說,都是一種重要的態度。它幫助建立更平等、尊重和理解的關係,有助於消除文化偏見和促進多元文化的共存🤝。
關鍵詞四:適應與同化
(Adaptation and Assimilation)
適應和同化是文化心理學中兩個重要的概念,通常用於描述個體在面對新文化或新環境時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雖然它們都涉及對新文化或環境的適應,但它們的方式和結果有所不同。
-
適應是指個體為了適應新文化或環境,進行的心理、行為或情感上的調整。這一過程並不意味著個體需要完全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而是在新環境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得個體能夠有效地與新文化融合,保持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
同化是指個體在接觸到新文化時,放棄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身份,完全接受並融入新文化的過程。換句話說,同化是個體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特色,完全適應並融入主流文化的現象。
跨文化適應的過程可能需要“TT難民”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表達方式,融入小紅書的社群文化環境。一些使用者可能逐漸同化為平臺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使用者可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風格的同時,適應社群氛圍❤️。
關鍵詞五:社會身份認同
(Social Identity)
社會身份認同是指個體在社會中透過與他人互動和社會歸屬感,形成的自我認知。
它包括個體透過所屬的社會群體、文化、性別、職業、族群、宗教等社會類別,來定義和理解自己。
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個人獨立的自我認知,它還受到社會環境和他人認同的影響。換句話說,社會身份是個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與他人之間的聯絡。
社會身份的核心特點是,它源自於個體所歸屬的群體,並透過這種歸屬感來塑造自我意識。
“TT難民”在新的文化平臺上可能會尋找與自己價值觀和興趣一致的群體,透過模仿和互動,重建自己的“身份歸屬”。
小紅書的原生使用者,可能因大量新使用者湧入而感到自己的“社群歸屬”受到挑戰,甚至可能表現出排斥或保護社群文化的行為❌。

關鍵詞六:自我呈現
(Self-Presentation)
自我呈現是指個體在他人面前刻意展現或表現自己的一種行為過程,以便塑造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常見的自我展示方式有:積極型、自戀型、謙遜型、社會適應型、自我保護型。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某些方式來控制和影響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自我展示通常是有目的的,個體可能會透過言語、行為、服飾、表情等外在表現,展現出希望他人接受或認可的形象。
自我展示不僅在個人生活中非常普遍,在社交媒體、職場甚至日常社交中都起著重要作用。不同的文化、性格和社會背景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展示策略。
“TT難民”在初入小紅書時,為贏得接納,可能會選擇貼近本地文化的內容方式進行表達。同時,中國使用者在與“TT難民”互動時,也可能透過友好和包容的態度來呈現自己的好客形象。


關鍵詞七:群體動力學
(Group Dynamics)
群體動力學是指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互動、影響和關係的模式及其隨時間發展而產生的變化。它研究的是群體內部的行為和互動,關注如何透過群體的結構、角色、規範和衝突等因素影響個體和群體的整體表現。
群體動力學不僅僅包括群體成員之間的合作和衝突,還涉及到群體的領導力、決策、影響力和群體凝聚力等方面💪。
許多群體經歷特定的發展階段。比如,著名的塔克曼模型(Tuckman's model)提出了群體發展的五個階段:形成(Forming)、風暴(Storming)、規範(Norming)、表現(Performing)和解散(Adjourning)。每個階段的群體互動方式都不盡相同,從最初的相互瞭解,到衝突的出現,再到達成共同目標。

小紅書新老使用者的互動不僅涉及個體心理,也包含群體層面:文化的主流與邊緣、新使用者的融入速度、群體規範的形成與變化等。
關鍵詞八:社會比較
(Social Comparison)
社會比較理論最初由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提出,他認為人們在不確定自己的情況下,會透過與他人比較來獲得自我評估的依據。
這種比較通常發生在類似的情境中,比如在人際互動中、群體生活中或社會媒體上,人們會根據別人和自己的差異來判斷自己。透過這種比較,個體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從而影響自尊、情感狀態和社會認同感。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普及的背景下,社會比較變得更加普遍和顯著。人們在社交平臺上經常與他人分享生活和成就,從而進行不斷的比較📱。
社交媒體的“完美展示”可能促使個體更多地進行上行比較,增加了自我懷疑和焦慮的風險。因此,學會管理社會比較,避免過度沉溺其中,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策略。
“TT難民”與小紅書使用者之間的文化互相觀察與評價,雙方在內容質量、表達自由度等方面的對比,可能加深文化理解,也可能強化文化差異。
關鍵詞九:歸屬感
(Belonging)
TikTok的禁令使使用者充滿對失去了原本社群的擔憂,小紅書成為Ta們尋找網路歸屬感的一個新平臺。在這一過程中,Ta們需要適應新的社交規範、語言表達以及文化環境,努力重建歸屬感🫂。
原生使用者可能感到自己的社群受到外來文化的“侵佔”,在互動中既有歡迎也可能產生排斥。這種雙向的動態影響了“TT難民”能否快速找到歸屬感。
對人們來說,歸屬感不僅僅是社交需求的滿足,更能緩解遷移帶來的孤獨感和身份焦慮,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
關鍵詞十:文化符號
(Cultural Symbols)
對“TT難民”而言,小紅書的許多文化符號,如“繳貓稅”🐱,透過模仿與參與,外國網友逐漸將這些符號內化為新的文化身份的一部分,這是一種跨文化學習的體現。

文化符號承載著歸屬感與身份認同,參與這些符號互動的使用者更容易被認為是“自己人”,從而減輕文化遷移中的排斥感。
一些“TT難民”可能會將TikTok的流行語或行為習慣帶入小紅書,導致文化符號的再創造和變遷。這種“輸入”可能豐富了平臺文化,也可能引發原生使用者的牴觸,表現為對“文化入侵”的擔憂。
文化符號不僅僅是語言和行為的表徵,更是文化歸屬與心理安全的橋樑。透過符號的學習與使用,個體可以建立對新環境的熟悉感,緩解遷移過程中的文化焦慮。


iWanna國際心理人作為全網領先心理學留學輔導、全球心理人發展平臺,擁有100+位全球多國多方向心理學專業師資,服務範圍涵蓋20+心理領域細分方向,獲得95.96%的服務滿意度,學員申請成功率達到94.2%。
👇
掃描下方二維碼
諮詢顧問老師,獲取免費申請建議!
轉發還可領取心理留學獨家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