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過度的愛,通常都是恨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提問:因為父母關係衝突不斷,所以沒有好好的做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特別害怕父母衰老死去。尤其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太少,經常有強烈的焦慮甚至恐懼,怕再也沒有機會陪伴媽媽。為什麼我這麼害怕以及我怎麼樣擺脫這樣的狀態?
我們還是先理解這種狀態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父母親關係非常的衝突,所以我們內心裡面對父母是有很多恨的,恨他們什麼呢?就是為什麼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間,你們沒有能力給我製造一個和平的環境。
這種恨會壓在潛意識層面,因為我們的文化,我們受的教育會告訴我們不能夠恨爸爸媽媽。但壓到潛意識的層面的東西一定會透過某種變形的方式表達出來。
比如你強調說特別害怕父母衰老死去,這個特別後面有意義,它的意義什麼呢?就是有可能是希望他們早點老早點死的願望。
我知道在這樣的場合做這樣粗暴的解釋是有問題的,但是也可能沒問題,因為我相信你已經做好了準備。你問出了這樣的問題,就表示你做好了準備,從我這裡獲得一個讓你覺得非常吃驚的解釋。
再把剛才的說法重新說一下,就是你特別害怕父母衰老死去,是想掩蓋你內心裡面對他們的健康和生命的詛咒,仔細體會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感覺。
還有就是這個可能也來自你的自戀。
早年爸爸媽媽總是吵架,就表示周圍環境不穩定,而你又沒有辦法控制,所以你在控制周圍環境的自戀上面是受過傷害的。
現在你用害怕父母衰老死去的方式來干預父母的衰老和死去,這樣子可以顯得你好像可以控制父母的衰老和死去似的。這可以修復一點點早年自戀的創傷。
你說和媽媽相處得太少而強烈的焦慮,這個也可能來自一個反向形成,就是你本來就不想見到他們。
比如在早年的時候,你看到爸爸媽媽一吵架,你可能希望他們能夠在外面吵就好了,或者希望他們就平地消失,見不到他們。
我遇到過很多人告訴我,她們在早年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他們真的是希望父母死掉。這個願望當然後來會被不斷的修正扭曲,然後變成對爸爸媽媽的健康和離開的擔心。
你說你恐懼失去媽媽,再也沒有機會陪伴她。我覺得這個後面潛意識裡面也完全是另外的風景。你說的陪伴,我想改一個詞:報仇。
你害怕她死了之後你沒有報仇的機會了,或者是你對她的陪伴是想隔時空解決早年她對你做的那些糟糕的事情,修復過去的創傷。
你問我你為什麼會這麼害怕,剛才已經說了,這個害怕是因為你害怕內心的慾望,害怕內心裡面對父母的詛咒,而不是真的害怕他們死去。
我們要相信一個人自然痊癒的力量。
我們人類存在這麼多年了,每一代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事情,絕對不可能不經歷的事情,就是父母老去和死亡。所以在我們的基因裡面,已經有某種能夠承受父母親離我們而去的這種打擊的能力。
就是自然挺得住,假如你挺不住,那就有可能有相反的東西存在。
另外在我們這樣一個以孝為核心的文化中間,我們過度的擔心父母的衰老和死去多少是有一點表演性的。尤其在封建社會,如果一個人表演性的表現自己很孝順,他升官的可能性會很大。
這也可以理解,就是你對父母都不好的話,你怎麼可能對君王好呢?但是我們說一個原則,就是任何東西到了特別的或者是過度的程度的時候,後面一定有相反的東西的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務就是讓我們面對真相,尤其是潛意識層面的真相。
但是經常的情況是潛意識的真相是好不容易壓進去的,所以突然的被說出來的時候會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這就是為什麼精神分析經常讓人覺得很討厭的原因。
我一直在努力把精神分析說的能夠好懂一點或者是柔和一點,但是不知道這個目的是不是達到了。
提問:無法表達或者堅持自己的想法、需要,通常是壓抑或沉默,怎麼真實的表達自己?
我先給三個解釋。
第一個解釋就是你賦予你的表達以某種羞恥的意義,相當於在公共場合把自己衣服剝光了一樣的。對你來說表達你的觀點等同於裸露你的身體,所以你不敢表達或者是不願意表達。
第二個解釋,你賦予了你的表達以過高的攻擊他人的意義。如果打個比方的話,你會擔心自己一開口他人就灰飛煙滅。所以為了社會治安,為了他人的福祉,你最好是閉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不表達是對他人的一種保護。
第三,在你早年的時候,你曾經因為表達自己的願望觀點被懲罰,而你現在以為還在早年活著,所以你仍然處在被懲罰的恐懼中間,你就不敢表達了。
單獨說一下,一個人如果不敢表達自己的需要有可能的動力學的解釋,是在早年你跟養育者的關係中間,也許對方沒有能力給你足夠的愛,在你需要被愛的時候,對方給予的反饋是匱乏的甚至是懲罰性的。所以你為了不讓自己的慾望讓對方枯竭,你就剋制自己的需要。
這聽起來還是有點傷感的,我們很多人都是在早年雙重的匱乏中間長大的,物質的和愛的匱乏。
所以這樣的人他除了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外,最可悲的是他連自己需要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可能就需要非常多的時段的精神分析才能夠覺察到。
提問:怎麼樣透過釋夢和潛意識對話?
弗洛伊德干的就是這件事情。釋夢那本書他分析了自己幾百個夢,有一個德國精神分析師跟我說弗洛伊德他為什麼不去找人做分析,就是因為他自己分析自己的夢已經有了分析的效果。
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弗洛伊德的這樣的天才。我強烈的不主張對自己釋夢。因為這有點像周伯通當年無聊的時候,左右手互搏一樣的自己玩自己。
人格成長的唯一的途徑就是獲得新的客體經驗。自己跟自己釋夢,我不覺得有新的人際關係經驗。甚至我覺得有一點危險,因為這是一個閉環,就是自己跟自己玩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不讓他人進入的一個狀態。
我自己每天都做夢,我會淺嘗輒止的對自己的夢的某一個片段給一兩個動力學的解釋。但是我會避免自己像分析別人的夢一樣的過度的沉浸在對自己的夢的分析中間。
因為我知道那是一個危險的事情,而且經常也沒有什麼效果。我們最好是找一個精神分析師。
提問:姐妹之間的嫉妒衝突是怎麼回事?
我們想象一下,分化得比較好的健康姐妹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互相欣賞和支援。
我見過很多的這樣的美好的關係,但是同樣的我也見過姐妹之間衝突得非常難受的那樣的關係。我還是給幾個解釋,可能的原因是姐妹都認同了來自父母的投射。
父母在潛意識裡面投射什麼呢?就是如果姐妹關係太好了,父母就覺得被拋棄了,或者,姐妹之間的那種水乳交融的親情,會讓有分離創傷的父母創傷被啟用。所以這樣的父母一定要投射出你們最好是扯皮,我們就放心的這樣的東西。
在姐妹分別認同了父母這樣的投射之後,姐妹之間的關係就變成嫉妒和衝突了。
這非常像有一些單位裡面的情況。單位裡面,假如群眾相互之間太團結了,領導肯定會覺得不安全。所以領導要想辦法在群眾中間鏟沙子,這樣領導就永遠在不敗之地。
還有一個動力學解釋,就是如果姐妹雙方,人格都不是太獨立的話,那麼她們就有可能害怕在表面上關係太好了之後,彼此把對方吞噬,完全沒有邊界了。這實際上是青春期的發育的一個殘留。
我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動不動就說你侵犯他的邊界,干涉他的自由。對我們控制,他非常非常敏感。就是因為他們恰好人格還不是那麼獨立,但以後變成一個老油條老司機的時候,他就不在乎你控不控制他,反正他不會被你控制。
另外嫉妒和衝突的關係本身是一種親密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土壤不是太肥沃的時候,植物之間就會爭營養,他們的營養一定是此消彼長,就是你如果多了,我一定會少,但是在土壤足夠的肥沃的時候,我多一點並不會讓你少一點,所以就沒必要衝突了。
同樣的,這個比方用在父母親身上,就是父母親假如人格發展得不是太好,在給予愛上面有一點吝嗇或者是能力不夠的話,那孩子就會覺得我得到了別人就會少一點,別人得到了我就會少一點。
最終還是跟爸爸媽媽的人格是不是足夠的健康和豐滿有關係。
作者曾奇峰,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3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深耕精神分析,專業心理諮詢。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