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眼就愛上的一個地方

去年今日,從澳洲東邊的悉尼飛往西邊的珀斯,珀斯不是旅遊目的地,而是飛模里西斯的中轉站。飛珀斯超過5個小時,再飛模里西斯還要7個多小時,不想太累,於是安排在珀斯住三個晚上,反正沒去過那地方,順便看一眼吧。

(珀斯城市一角夜景)

來澳大利亞旅行的人,必到之處通常是東南邊幾個大城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大堡礁等地,西邊的珀斯則較少遊客光臨。風光甚好,但路途遙遠,旅遊時間寶貴,一次去不了那地方,除非專程前往。這就有點兒像中國的新疆和西藏,還不是有點兒像,它真的屬於澳洲的偏遠地區。據說到那裡工作更容易取得澳洲的居留資格,這是政府的一種鼓勵政策,是不是跟中國的援疆援藏支邊相似?
新疆西藏的風光風情吸引著大量的遊客,但社會經濟發展就遜於內地其他省市。在我的腦海裡,按同理推論,珀斯一定是落後於悉尼、墨爾本這些城市的,依據我們的常識,那裡是澳洲出產鐵礦的地方。礦區,滿天塵土;礦工,蓬頭垢面,難道不是這樣?
悉尼國內航線的航站樓人多地窄,感覺有點混亂,幾乎讓人窒息。當飛機著陸珀斯,一齣機場,便似迎來一陣春風,與登機前的感覺截然相反。機場外面,空空蕩蕩的,十多輛計程車在排隊候客,而當時乘車就只有我們一家四人,後面還有沒有客人來就不知道了。
在去網上預訂好的民宿的路上,所見就是一大都市風景,沒有半點相像中礦區的味道。是驚喜還是遺憾?還是都有?

(西澳小鎮街道上的路牌也不忘告訴遊客此處的歷史)

我們住的一家民宿是一座有相當年份的房子,所有傢俱及擺設都保留著歷史的痕跡。地板是柚木的,桌椅也是老木頭的,樣式我只是在電影中看過,廚房的烤箱竟然是燒煤氣的,算我孤陋寡聞吧,我是第一次見到。房子主人看起來應該是一位研究歷史的學者,幾大書櫥的書幾乎全是歷史書,關於二戰史的尤多。我想,要是能與房東聊聊,也許會聽到更多的故事。可是網上預訂民宿是見不到房東的,他們只需在電郵上告訴你鑰匙放哪裡,自己取了開門,離開時把鑰匙放回原處即可。
珀斯給我的最好的印象是安靜。世界上安靜的地方太多了,那種多是生態環境的安靜,比如深山、比如樹林。而一個大都市,安靜的出奇,還是少見。火車站和我們住處相隔一條馬路,具體有多少米不清楚,但是,我告訴你,在火車站臺可以連線到住處的WIFI,這有多遠,心中有數了吧。然而,不知道是房子的密封隔音太好,還是火車跑起來的聲音小,反正我們住了三個晚上,完全沒聽到過火車聲

(珀斯火車總站月臺上只見一隻孤零零的鴿子)

第二天是週一,上班高峰時坐火車,作好了擠車的思想準備。上車一看,傻眼了,車廂裡空空如也,只見兩三個穿工裝的。難道都開車上班?可是下班時候,城裡的馬路上也不見車龍。不知道這是常態還是偶然現象,由於觀察的時長不夠,所以不敢下結論。

(週一上班高峰時的火車車廂景象)

一個地方安靜,人也平靜,我就喜歡。國內很多人調侃說,外國有“三好”:好山、好水、好無聊。是的,沒有廣場舞、沒有麻將、沒有吆喝、沒有深夜大排檔、沒有手機外放、沒有樓上鄰居的空調滴水,確實顯得無聊。然而,各有所好,不能求同,不過,努力追求“三好”大有人在。印象中電影《手機》裡有一場景,角色兩人聊天,話題是說想去哪找個安靜的地方,其中一位就說,愛沙尼亞吧,那裡連手機訊號都沒有。具體情節記得不清楚了,大意如此。我就是從這電影中知道世界上有一個這麼美好的叫愛沙尼亞的地方,而且還真信了。過了好久,念念不忘,最後忍不住上網查一下,原來人家愛沙尼亞是一個高收入國家,人均GDP 幾近中國的三倍,怎麼可能沒手機訊號呢?從“安靜”的角度看,真還不夠“美好”。

(嚴冬季節,岸上你穿羽絨看書,海里她穿比基尼嬉水,各有各的樂。)

珀斯安靜,但不無聊,愛的就是她的不喧囂、不張揚。現代物質文明應有盡有,古老城市風情猶在,文質彬彬,悠然自得。其實,這種追求並非西方文化的專利,中國人早就懂得欣賞和享受寧靜之美。“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現實生活滿足不了陶公,他還用筆繪畫出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理想之國。

(微笑袋鼠在人群中覓食,旁若無人,大搖大擺,天下生物,自然和諧)

四十多年前就知道“珀斯”這一地名。那時學習《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第四課,內容是一個外國人在澳大利亞旅行。奇怪的是課文沒有提到悉尼、墨爾本,只說了珀斯(Perth)和達爾文(Darwin),都是澳大利亞的偏遠之地。珀斯的英語寫法很容易記住,但對這地方我卻沒有絲毫認識。快半個世紀過去了,我這才到了珀斯,且僅是走馬觀花,但已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城市路邊雕塑上寫的話讓人淚奔:我以為我的雙親已離去,其實不然。)

回到悉尼之後,與幾個朋友分別聊起珀斯之行。我說,假如還有重新選擇居住地的機會,我也許就會選珀斯。我以為只是我自作多情,作好了被噴被懟的準備。意料之外的是,朋友們對珀斯竟然與我都有同感,都說有機會就搬去珀斯。就此判斷,與我共情者一定不少。於我而言,到珀斯居住是不可能的,但來年有機會,一定會故地重遊,用時髦的旅遊術語,就是一次“深度遊”,大概不算是夢想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