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積貧積弱的清王朝大廈將傾。在海外,遠渡重洋的華人同樣深陷困境,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夾縫中艱難求生。正在熱映的《唐探1900》雖以懸疑為表,但其背後卻蘊藏著真實且悲壯的美國華人歷史和人物故事。

唐人街外的排華群體。(電影《唐探1900》劇照)
1
《排華法案》的陰影
美國的《排華法案》是電影《唐探1900》的重要背景之一。影片中的唐人街反映了這一歷史情境:華人被迫處於社會邊緣,過著被排斥和邊緣化的生活。
歷史上,從1850年到1900年之間,超過10萬中國人(主要是男性)從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到美國西部“淘金”,然後參與興建鐵路。他們勤勞樸實,不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還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與磨礪。
這些人最初並不想在美國永久居留,因此沒有攜帶妻子和孩子一同前往。然而,當他們逐漸定居並希望建立家庭或與家人團聚時,1875年頒佈的《佩奇法案》(Page Law)卻為他們製造障礙。該法案禁止中國女性進入美國,限制了中國勞工組建家庭的可能性。
由單身男性組成的社群迅速成為美國第一個華埠(唐人街)。在洛杉磯,華人數量從1870年的172人增長到19世紀末的約3000人。

“中國人必須離開,但誰留著他們?”1878年5月11日,喬治·弗雷德里克·凱勒(George Frederick Keller)為舊金山《黃蜂週刊》製作的漫畫。(圖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班克羅夫特圖書館)
1873年前後,歐洲的經濟危機蔓延至美國,少數種族主義者為轉移經濟壓力,煽動了多起針對華工的暴力事件。比如,1871年10月24日,洛杉磯數百名白人暴民在洛城尼格羅巷—帶殺死19名華人;1877年,同一地區的華人住宅全被縱火燒燬。此外,美國報刊上也充斥著大量種族主義言論,將華人描繪為禍國害蟲。
隨著反華情緒的高漲,美國國會於1882年透過《排華法案》,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幾乎全面禁止華人移民美國。隨著《排華法案》的到期,一系列法案相繼出臺延長對華人移民的禁令,直至1943年才被廢除。然而,即便法案廢除,華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並未得到顯著改善。
《排華法案》及其後的立法是美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基於種族背景進行歧視的法案。直到2012年,美國國會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對歷史上的“排華法案”向全體華人致歉。
2
華人勞工與太平洋鐵路
在電影中,周潤發飾演的白軒齡從廣東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歷經艱辛,從苦力做起,經過數十年的奮鬥,最終成為唐人街乃至美國社會舉足輕重的人物。
白軒齡到達美國的時間,恰逢1848至1855年的加利福尼亞“淘金潮”,他也參與了著名的“太平洋鐵路”建設,這條鐵路的建造者中,90%是華人勞工。
這條被英國廣播公司(BBC)評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蹟之一的太平洋鐵路,從1863年開始動工,1869年建成,全長2000英里。在缺乏現代化機器的年代,數以萬計的華工僅憑人力與簡單的工具,開山鑿路,攻克重重困難,最終完成東西兩條鐵路的會合。

華工用馬車和簡陋工具在鐵路工地運送土石方。(圖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如果沒有中國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貼在幾乎垂直的懸崖上幹活;如果沒有中國人用生命闖過了白人難以忍受的艱苦難關,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負責的路段決不會建成。就算建成,時間上也要拖得很久。”R·W·霍華德在《宏偉的鋼鐵線》中曾這樣寫道。
據報道,1870年6月30日,《薩克拉門託報道者》曾刊登一篇題為《運送遺骸》的新聞。其中發現,從中央太平洋鐵路沿線運來的中國人骸骨總重量約為2萬磅。基於這篇報道的資料,根據成人骨頭重量約佔體重14%這個比例,假設那時中國勞工的平均體重為119磅,2萬磅可換算成1200具骸骨。
據學者研究,數以千計的華工因山石爆破、隧道塌方、暴風雪災和其他事故而喪生。這些逝去的華工或埋骨他鄉,再難歸來;或被送回故土,隱於荒山義冢。
毫不誇張地說,這條美國現代國家的生命線,是用華工的汗水、智慧與生命建成的。電影《唐探1900》中,白軒齡的同伴和阿鬼(王寶強飾)的父母也是在此過程中遇難。
3
金陵福歷史上確有其人
影片中,魏翔飾演的魔術師金陵福(Ching Ling Foo)帶來了歡笑與深思。歷史上,金陵福確有其人,他的原型是清末魔術師朱連魁,憑藉傳統的中國古彩戲法風靡美國。
2018年第6期《天津史志》刊文指出,朱連魁祖籍天津楊柳青,他是為數不多的登上國際魔術家協會(I.B.M)官方刊物《LingkingRing》(連環)的中國人之一。

魏翔飾演魔術師金陵福。(圖源:電影劇照)
1897年,朱連魁首次來到美國,為1898年的“奧馬哈博覽會”做準備。朱連魁對外自稱給慈禧太后表演過戲法,並得到過重賞。朱連魁的經典魔術,如“口吐百丈”“空竿釣魚”“碎紙還完”,以及拿手古彩戲法“大碗飛水”深入人心。
在博覽會籌備和演出中,朱連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戲法的魅力,成了博覽會上的一大亮點。美國媒體甚至稱他為“全美國最厲害的魔術師”。此後,朱連魁簽約紐約聯合廣場劇院,成為第一位簽約美國劇院的中國魔術師。
然而,朱連魁在美國的行程並非一路順暢。朱連魁等人的訪美簽證是為“奧馬哈博覽會”特批的,此種簽證不准許從事其他工作或公開演出。在《排華法案》的陰影下,朱連魁和他的劇團被警察扣押,面臨被驅逐出美國的命運。
為了讓朱連魁留在美國,紐約聯合廣場劇院的經理將案件訴諸法院。最終,法官以《排華法案》主要針對的是工人,而朱連魁是藝術家為由允許他繼續留在美國。這場全美矚目的公開審判讓朱連魁名聲大噪。據傳朱連魁聲稱,誰能表演他的拿手絕活“大碗飛水”,他將獎勵對方1000美金。1899年8月,朱連魁在一次巡迴演出中,為費城伯利納留聲機公司錄音,留下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中文唱片。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朱連魁返回中國。1904年,他重返舞臺前往歐洲演出,之後也曾再次回到美國演出。電影《唐探1900》故事裡的情節有所改編,但整體上仍遵循了朱連魁的真實經歷。
4
留美幼童的命運
電影《唐探1900》的結尾揭示了秦福(劉昊然飾)的真實身份。他並非偵探,也不是清政府派出的留美幼童之一,真正的留美幼童是他的哥哥秦林。秦福之所以一心想留在美國,正是為了尋找失蹤哥哥的下落。
留美幼童,實際上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方派遣留學生。
在容閎的勸說推動下,1871年,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名上奏“選聰穎子弟,攜往外國肄業,實力講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圖自強之至意。”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連續四年,向美國派遣留美幼童學生,每年派遣30人,四年共120人。
幼童學生的年齡多在9到12歲之間,後來成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便是首批幼童學生之一。在清政府原初的規劃中,預計學生留美期限為15年,畢業後還要在美遊歷2年,總共17年,然後回國服務。

1872年夏,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國留學。(圖源:半月談網)
留美幼童雖然年齡小,但很快適應了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他們努力學習,進步很快,得到美國老師和同學的好評。一位美國同學回憶道:“他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長於各項運動,天資又高,不但體育好,各門功課都好。我所見過各國學生們,要數中國學生最出色了。”
留美幼童陸續在美國的中學畢業以後,至少有50多人考進了美國的大學。其中22人考入耶魯大學,8人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人考入哥倫比亞大學,2人進入哈佛大學。
留美幼童們在美國學習勤奮,生活充實,並逐漸融入美國社會。他們的思想和習俗也漸漸發生變化,如他們見官員不願跪下叩頭,要求改穿西服,體育活動時穿運動服,這引起封建守舊官僚們的不滿和攻擊。
內有封建頑固派的攻擊,外受美國排華政策的影響。1881年夏,清政府決定將留美學生全部撤回。據第二批幼童學生溫秉忠回憶,有6名留美學生拒絕回國,始終留美未歸。回國的留美幼童學生,並沒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視,有的用非所學,有的屢遭挫折。但是他們學問紮實,精通外語,聰明能幹又有報國之心,特別是晚清洋務運動、清末新政和民國初年都急需外交、軍事和建設人才,因此他們大多得以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其中不少人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界、軍界、外交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物,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有的還在反侵略戰爭中,為保衛祖國壯烈犧牲。
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雖然在電影中經過戲劇化處理,但卻深刻揭示了早期美國華人艱難的生存處境,以及在歧視與壓迫中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
參考資料:
華美博物館網站:《美國排華法案歷史》
中華文史網:《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晚清留美幼童》
中國新聞網:《不容忘卻!150年前美國這條鐵路,由華工血汗築成》
天津史志:《一代魔術大師朱連魁事略》
作者:韓輝
責編: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