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六神磊磊
剛剛去看了《譁變》。
為了它專門飛北京,在登機口才想起來沒帶厚衣服。於是衝到一個陳列感覺很像優衣庫的店,拿了一件黑棉衣結賬。
它長得也像優衣庫,穿著也像優衣庫,結完賬問我剪不剪標,我說剪,然後發現價格約等於六件優衣庫。我顫抖了一下,說你們是什麼牌子,對方說Lululemon。
於是,我就穿著這六件優衣庫,去看了《譁變》。如果那天劇場你看見一個很熱也捨不得脫衣服的人,那就是我了。
說回這個劇,《譁變》真是好,人藝真不讓人失望。如果非要挑剔什麼的話,個人覺得結尾可以更好,可以不必非指出一個“譁變犯”。但那不重要了,現在經典話劇已經悄悄承擔起了一項使命,就是挽回電影給人的創傷,相當於icu。一部《譁變》少說可以支撐我看三部爛片。
坐在那裡,感覺真清淨啊。舞臺就三堵牆,幾把椅子,一扇大門,還有一亮一暗兩組燈光來回換。剩下的全是臺詞,密不透風的臺詞。沒有幾億搞出來的大藍人特效,不用老替片方算賬誰投了幾億、虧了幾億,不用老爭吵是誰偷了誰的票房,不用老替國家擔心外籍演員看到劇本會不會導致洩密。
原來我們和一部劇的關係,可以就是簡單的欣賞和被欣賞的關係,和演員就是表演、謝幕、評價的關係,就算要討論,也就是朱序和馮遠征的時空對比,他倆的魁格少校哪個更好,多簡單啊,多好啊。
現在太多影視的主題貧乏得厲害,而且還在進一步奔向貧乏。小時候寫作文,總有昇華主題的一句:“啊,我要為這事業奮鬥終生!”好多影視作品的主題也日漸就剩了這一句,啊我要為這樣的事業奮鬥終生,嶽爺爺的事業,周武王的事業,甚至拍著拍著,連“事業”本身是啥都拍不明白了,變成了我要為讓秦檜背誦岳飛詩詞的事業奮鬥終生,要為武王弔民伐罪但必須不影響和鄧嬋玉談戀愛的事業奮鬥終生,要為請外籍演員但死活又不能給丫看劇本的事業奮鬥終生。
豐富性在急劇減退,好東西的標準彷彿就剩一個:燃,爆燃,全程高能。導致看見爆燃就輕度不適,明明禁燃禁放了對吧。
再回頭看看一個88年就首演了的經典劇,原來可以這麼耐琢磨。裡面基本上每個角色,原告、被告、檢察官、辯護律師,都有一個要奮鬥終身的共同的事業,這一點根本不用觀眾瞎操心,那就是打敗法西斯。他們之中,並沒有誰質疑這個事業、存心背叛這個事業。然而,在如何實現這個事業的路徑上,他們卻有激烈的分歧,甚至你眼裡的英雄是我眼裡的罪犯。
啊呀呀,原來戲劇衝突可以這麼來,可以不只是好人和壞人,好男人和壞女人,或者壞女人和好男人這麼簡單。

而且,這些年看多了一種影視劇,就是“老戲骨帶小鮮肉,一口年糕一口屎”的劇。於是,當猛然看到一臺整整齊齊、水平相當的演員,才能愈發感到種快樂,捉對廝殺、旗鼓相當的快樂。
一臺角色,基本沒短板,沒死角,沒有參差不齊。演到每一個“證人”出庭時,我都篤定說這個最好,但等到下一個出場,又覺得眼前的更棒。哪怕只是一個只負責法庭上開門關門的兵,都身手利索,彷彿他已經在那兒開關了三年的門。
就是上圖後面坐著的那個兵。
說跑偏了,再講回主題和思想。
《譁變》劇中的許多人,都陷入在巨大的矛盾中,不是套路的所謂“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而是我信仰的A和我同樣信仰的B的矛盾。所以他們行為堅定卻又思想糾結,選擇果斷卻又內心掙扎,甚至山呼海嘯。
比如張福元飾的法官勃雷克裡,他無比尊崇軍人的榮譽,但又要因為對法的信仰,讓辯護人花樣百出,把軍官魁格的榮譽打得粉碎。他對辯護人格林渥說譴責你的事留給良心,但我宣佈你沒有罪責。那話簡直是它對自己的心講的,我赦你無罪,你這個王八蛋。
又比如吳剛試演的辯護人格林渥,他明明赤誠忠勇,對納粹有無盡的仇恨,但又要恪盡職守,使譁變的被告脫罪,他厭惡自己的技巧但又必須機變百出。
在對忠誠、道德問題的拷問上,這部劇有個好習慣:幾乎從不輕率宣佈這就是終極答案。當然,除了我有點保留意見的結尾之外。
它總是告訴你,深淵的下面還有深淵。背叛和譁變確實是可怕的,但是壓迫、凌辱下級的病態權力一樣可怕。
然而,當你打算縱情嘲笑霸陵下級的魁格,津津有味地看痛打落水狗,想要全身心為譁變者搖旗吶喊時,戲劇又會隱約告訴你,如果證人能被技巧性地顛倒成被告,如果把“反抗”這種東西肆意美化,如果七嘴八舌拼綴出一個人的“罪狀”後就可以摧殘他,甚至變成狂歡,一樣可能通往深淵。

《譁變》還給我一種感受,就是再一次明確了:我們壓根沒有比上一個年代的人聰明。
除了機器人更聰明瞭,別的甚至都更愚蠢了。
一部1988年就在中國首映了的劇,改編自更老的50年代美國人的普利策獲獎小說,意味著什麼,說句得罪人的話,意味著我們其實更蠢了,美國人也更蠢了,當然美國人變蠢的幅度更大。
它就一個“小案子”所折射到的東西,戰爭,罪惡,忠誠,榮譽,背叛,法律,欺凌,反抗,法西斯,精神病……現在有幾個作品觸及深度超過它的?網上網下那麼多故作高深的討論,除了摻雜的謠言和瘋狂的偏見,有幾個討論能接近這個水平的呢。對比一下88年首映的東西,我們到底變蠢了多少。
比如上一輩至少知道,買衣服看個價對吧。
順手薦本有趣的書吧《人藝往事》,喜歡的入。
畢竟《譁變》的票很難買。算個安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