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82個口述故事
在現實生活裡,呂玉霞是山東農村的一個普通婦女。她只有初中學歷,經歷過工廠倒閉,做過生意,沒什麼起色,現在在本地當一個桃農。這份生計很辛苦,“你很難想象,一個桃子從開花到售賣,桃農要摸多少遍。”
呂玉霞的生活,和普通的農人家庭沒什麼不同。而在網路世界,她靠分享自己寫作的詩歌,成為擁有150萬粉絲的抖音博主@沂蒙二姐,最火的影片有近百萬點贊,許多人與她分享人生感悟,還有人專門從外地驅車來山裡看她。
出名以後,身邊很多人羨慕,呂玉霞到了50多歲的年紀,還能創作、寫詩,發短影片,把生活過得像一首詩。但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自卑、平凡的普通人。
她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她的母親、她的大姐、她的閨蜜,還有很多如她一樣,被困於生活瑣碎、看不清前路的人們,我們可以有夢想,我們可以有期待,什麼時候都不晚。
沒有繼續讀書,是我一生的遺憾
我是呂玉霞,今年52歲,是一個喜歡文學的桃農。我的家鄉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這裡有山有水,生產蜜桃,因為有70多萬畝的蜜桃,被稱為桃鄉。
我出生在一個比較典型的傳統家庭,父親擁有絕對的發言權,母親一直以我父親為中心,他說咋樣就咋樣。小時候,我不怎麼尊重我的母親,覺得她沒有讀過書,沒有知識,只知道幹活,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她,因為環境的侷限,她才沒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家有四個兄弟姐妹,在山東這邊,兄弟和姊妹分開排行,我在姊妹裡排行老二,家裡人從小就叫我小二,小二,所以後來我的抖音賬號叫@沂蒙二姐。

我們家的全家福,我站在最後一排左邊。
我父親年輕時喜歡文學,在他那個年代,大家都沒啥文化,但他識字,早先還做過七八年的鄉村教師。他帶我幹農活的時候,高興了,會給我講講歷史上的名人,講曹操、諸葛亮,還會一邊在田地裡幹農活,一邊饒有興致地給我朗誦一些古詩詞。我覺得他能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向孩子抒發出來,應該是很開心的。
父親其實是個嚴肅的人,很少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只有喝醉了酒,會說一些真心話。我想,也許他一直有自己的夢想,只不過在農村,在外人看來,他喜歡的那些事情,用我丈夫後來形容我的話來說,就是不務正業。我到現在才逐漸理解了他。
受父親的影響,我喜歡語文,喜歡讀書。我對初中的語文老師印象很深,他姓王,個子高高的,看著很陽光,應該是一畢業就來教書了。但同學們記得他,是因為他要求我們背誦課本上所有古詩文,背不過就不許進教室。
作為學生的我們很不理解,這麼多課文,有必要全背過嗎?那時我背了很多古詩文,現在一說開頭,都能背到結尾。現在再去想,才明白只有熟讀了,背過了,把文字刻在腦海裡,才會在後來某一天,突然明白其中的滋味。

年少時期,我和朋友們的合影,左二是我。
我小學一直是班長,到了初中,成績也不錯,老師經常拿我的課文上去宣讀。但我不喜歡數學,覺得太枯燥了,數學成績也一塌糊塗。因為得不到肯定,我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那是將近三十多年前,我母親覺得讀不讀書,無所謂,我父親鼓勵我繼續讀,但他有一個原則,孩子大了,要自己做選擇。我堅持不讀,他也不會勉強。
那時,我覺得自己肯定考不上高中,就不敢去考了。所以我只讀到初中,就沒有繼續讀書了。到現在,我還經常做夢,夢到自己在學堂裡,其實我喜歡文學、喜歡讀書,只是數學成績上不去,就沒有信心了。
沒有繼續讀書,也成為我一生的遺憾,我一說就哭。
我的靈魂重新找到出處
我16歲的時候,進工廠當了織布女工。那時是八小時工作制,但紡織女工比較特別,機器出問題的時候,得把它處理好才能交班,所以一天上班十幾個小時很正常。紡織廠的溫度很高,夏天還不能開風扇,因為紡織線很細,風扇一吹,交織過程中,線斷了,機器就會停。所以一到夏天,只要進到車間,就全身是汗。
那時,我到了點就去工作,下班以後幫家裡幹農活。剩下的時間,除了睡覺,就是看書。

我們車間還被評為“先進車間”。
進廠以後,我才真正養成了讀東西、背東西的習慣。我們那個年代找不到圖書館,我訂了很多雜誌,《半月刊》《知音》《讀者》《青年文摘》,那時一個月工資才幾十塊錢,有次發了一百多塊,我都高興得一蹦一跳,但我願意給雜誌花錢,雜誌上有很多故事,我看了就開心,還會記一些短句在本子上。
有本雜誌叫《演講與口才》,我訂了一年多。我從小就自卑,老覺得自己像醜小鴨,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才藝,讓我表達,我也表達不好。看雜誌的時候,我發現好的詞語表達,就想記下來。我在宿舍裡躺著,在田地裡幹活,腦海裡都在反覆地讀,讀多了,就成了自己的東西。

我和工廠同事們的合影。

後來我真的登上了很大的舞臺。
我在紡織廠的時候,有一個同頻的夥伴,我們是一個車間、一個班組的工友,她和我很像,高高的個子,性格開朗,愛說愛笑,我們都喜歡文學,名字裡還都有一個“霞”字。
工作的時候,我們倆坐隔壁,中間放著一個鐵片,用來寫哪一個機器壞了件,維修工好過來修理,結果它成了我們交流的工具。我們拿粉筆在鐵片上寫《紅樓夢》裡的詩句,《知音》的故事,還有《演講與口才》上看到的解析。只不過後來她嫁得遠,我們也好多年不見了。

我在村裡打板栗。
到了2000年,廠子不景氣,沒活了,開不上工資了,工廠就給我們放假。我做過一些嘗試,去集市上擺地攤、賣小吃,只不過都沒做好,一事無成。
生活裡瑣碎的事情太多了,能讀書的時間很少,寫作的靈感也被生活的忙碌磨平了。我覺得人要用兩種糧食來餵養自己,一是填飽肚子的糧食,另一種是知識,我要學習新的東西,不斷讓自己成長,餵養自己的靈魂。可那時,我的生活就像一條直線,沒有任何波瀾。
轉折點在我的孩子身上,隨著他逐漸長大,學會說話,我把我的愛好也給了他,每次他睡覺前,我會陪他一起背古詩。時間久了,他也形成習慣,只要我在家,每次上床前他都說,媽媽,我們還沒開始背古詩呢。我帶他趕集的時候,他從來不要好吃的或者玩具,就是待在地攤上看小人書,拉都拉不走。我們家沒有條件給他買更好的玩具,書是最廉價的玩具,古詩文有千首萬首,知識無窮無盡。
我們都喜歡文學,也一直有文學上的交流,那時候,我覺得我又找到我的精神世界了。

我一直有寫作的習慣,搬家的時候丟了不少。
在家裡,我沒有自己的房間,也沒有正式的書櫃。如果我找不到自己的書,就會和丈夫出現矛盾,他覺得無所謂,但我孩子一定會站在我這邊,想盡辦法都會幫我找到。
我和文字獨處的時間都在晚上。我是一個經常熬夜的人,也只有晚上才能靜下來,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我喜歡寫作,最早我在飯桌上寫作,後來趴在被窩裡,再後來條件好一些,等孩子睡了,他的寫字桌就成了我臨時借用的書桌。我丈夫睡得早,剛開始他發現我不睡會發火,現在可能已經習慣了。
孩子讀高中的時候,學校裡有一本內部刊物,希望家長投稿。當時我寫了一篇小短文,就發表在了這本雜誌上,怎麼說呢,我覺得能被選上,就很開心。我喜歡寫東西,但沒有真正儲存下來什麼作品。我孩子瞭解我的愛好,也瞭解我的想法,他去上大學的時候,就鼓勵我在抖音上發影片,說你有個儲存的方式,以後可以翻出來看看,還會被人看到,愛好相同的人會給你留言,你不就多了一個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能找到同頻的人。

最早,我在抖音上分享人生感悟。
2022年,我開始在抖音上發影片,剛開始我只分享一些感悟,比如今天干了什麼事,有什麼和家庭、孩子相處的感悟,我沒敢發自己寫的東西,害怕它們不上臺面。我沒想到有那麼多回應,很多人喜歡我的影片,還有文學愛好者,給我留下很詩意的美文,他們寫得很好,我也把它當成一個免費的學堂。這些文字滋養了我的靈魂,我的靈魂重新有了去處。
竹杖芒鞋輕勝馬,別怕
2022年,我發了一年影片,基本一天一條,我拍影片很簡單,拿個自拍杆懟著自己,十幾分鍾就能搞定,不過我不會剪輯,早期影片都帶著呼呼的風聲,我不知道怎麼分離音訊,現在才慢慢學會。
剛開始我只發生活感悟,後來得益於網友的鼓勵,還有很多老師們的分享,我才慢慢找到自信。比如大冰老師,我看過他的書,也看他的深夜連線,他的故事不僅鼓勵年輕人,也鼓勵到了我。他說,每個人都有長處,你不能老盯著自己的短處。我雖說老一點,但我喜歡的事情,能幫到我自己,也能溫暖到別人,為什麼不去做呢?慢慢的,我開始在抖音分享自己的創作。

我為雪寫了一首詩,形容它像糖霜鹽。
2023年,我的一個影片偶然火了。當時流行一首“落筆千行”的詩,我以我的經歷做了一些改動,融入了許多我想說的東西。那條影片發了以後,一個星期,我的粉絲從十幾萬漲到30多萬。當時我很開心,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了很多美文,我老想把它們抄下來,但現在還沒抄完,手機裡存了1000多張截圖。

我的評論區總是有很多美文。
2023年4月,我開啟直播生涯,剛開始就能有四五千人線上。我站在田地裡聊天,粉絲朋友們看到我背景裡漫山遍野的香椿,就鼓勵我,說你那邊的香椿那麼好,我們想吃還吃不到,為什麼不把它掛購物車裡?我不會操作,就找到同村的寶媽們,幫我做了連結掛在了直播間,賣掉了幾千單,這是我做直播帶貨的開始。

我在香椿田裡拍的影片,至今有26萬多的點贊。
後來我幫附近的鄉親們賣桃子。我們這有70多萬畝的桃林,種桃子的不容易,我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一個桃子從開花到售賣,桃農要摸多少遍。開花、授粉、套袋子,長好幾個月,到了下桃子的時候,趕上天氣不好,得騎著三輪車,凌晨一兩點鐘起來摘,當天運走,放著就不新鮮了。我身邊的桃農,都是六七十歲的人,我覺得在線上幫他們賣桃子,起碼老鄉們摘桃的時候,心裡舒坦,不用擔心跑到市場上,趕不上點,客商走了。

我們本地的桃農。
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就讓身邊的寶媽們來幫我。她們有幫我做店鋪的,有幫我做連結的,還有幫我統計老鄉們的桃子的,我做的單量不多,因為得控制品質,對得起網友們的信任,保證質量。
2024年,我賣了將近2萬單桃子,六七月份天很旱,桃子很甜,我就一天不落地直播賣桃子。後來一下雨,桃子的甜度會下降,口感就保證不了了,我就停了很長時間沒賣了。後來是秋月梨熟了,再後來我還賣了黃小米、板栗、地瓜,到了冬天又賣柿餅,大部分是我們沂蒙山的特產。

這是我們沂蒙山的特產,柿餅。
剛開始我丈夫不太同意我拍影片,他覺得耽誤農活。我們都是一起幹農活,我只能等他走了,偷摸在地裡拍影片。後來,他看到我很執著,也很喜歡,透過外人傳回來的訊息,也覺得這是一件有用的事情,能幫到身邊的人,他就不再反對我拍影片了。
如今,我也是一名鄉村守護人。去年我幫老鄉們賣了很多蜜桃,今年他們還在翹首以待,等我推薦家鄉的特產,這不僅幫助了我自己,也讓更多和我一樣在農田裡平凡勞作的老鄉們,真正得到了實惠。自媒體的興起,讓很多人成為網紅,我希望我的故事能讓更多農人找到勇氣,嘗試做自媒體,把家鄉的東西推薦出去。

好多山東老鄉都在做抖音,這是我和@煙臺蘋果霞姐 的合拍影片。我們倆都是“山東區域領航員”。
其實我能被這麼多網友關注,並不是因為我寫得好,因為比我寫得好、有文化的大有人在。他們關注我,應該是因為我生活在農田裡,雖然沒有多麼高學歷,但依然喜歡文字,樂對生活,這樣積極陽光的心態,讓他們喜歡。
年輕時,我有強烈的願望,想重回學堂。當時我閨蜜比我勇敢,我們是同村的同學,一起進了廠,我們經常一起聊天,她說後悔了,我也說後悔了,她真的鼓起勇氣,抱著鋪蓋不幹了,說要回去上學堂。但是她父母不允許,希望她能幫家庭多分擔一些。
我和她相約一起多看書,學堂之外的地方,也可以學習。這既是安慰她,也是安慰當時的我自己。現在回想,我們都做到了,她一直很用功,到了三四十歲有了孩子,又去考了會計證。

我直播時,很多人給我捧場。
我們身邊有很多女性,渴望讀書,也渴望更多彩的生活。我大姐比我大八歲,因為是老大,要早早幫家裡分擔,所以她沒有真正走進過學堂。現在一說到讀書,她就落眼淚,我們的母親已經85歲了,開玩笑的時候,我大姐還會說,我得去找咱媽,都是她不讓我上學了。
我跟我大姐說,我讀了八年的書,這屬於我們姊妹兩個。每當網友給了我怎樣的鼓勵,我也都會說給我大姐,我得到的所有,都屬於我們兩個。

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故事,鼓勵更多人堅持夢想。
不僅是我大姐,我身邊朋友也好,在家裡看孩子的媽媽也好,還有我曾經的同事,她們有時會和我聊,覺得生活沉悶,羨慕我這個年紀,還能夠玩短影片、直播,還能有那麼多的網友。
我很喜歡蘇東坡的一句詩,“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我把它改成了,“竹杖芒鞋輕勝馬,別怕。”
我也一直在告訴自己,別怕。
我覺得,每個人都不晚,我也很平凡很自卑,一步一步努力,奔著自己喜歡的方向,才到達今天。我希望和我一樣的普通人,別把自己的夢想藏起來,任何時候都想著,說不定哪天,它就實現了呢。
*本文由呂玉霞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呂玉霞 | 口述
謝一哞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82個口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