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九七
來源:投稿指南
文章已獲授權
封筆近二十年,還能掀起軒然大波?
能鬧出如此動靜的作家,估計也就是隻有“當年明月”了。
寫出超級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憑千萬版稅數次登上作家富豪榜;從圈內隱退後,在迅速體制內走上高位……當年明月的人生路可謂是相當傳奇。而近些年,當年明月的訊息頻頻在網路出現,已經是“勸人考公”的典範了。
然而,就在昨晚,伴隨著幾張聊天截圖的流出,“當年明月疑似猥褻”、“當年明月瘋了”等等傳言迅速在網路發酵。其炸裂程度,讓不少網友直呼是“2025開年,寫手圈第一魔幻事件”。
隨後微博大V@棄之者竹、《仙劍奇俠傳》作者@管平潮、《三體X》作者@寶樹等人接連就此事“隱晦”發聲,也讓整個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一個常年以清醒、通透形象示人的“智者”,一個熟讀歷史的“專家”,何至於此?傳聞實在令人唏噓……
訊息是真是假,也許我們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等等官方通報。
趁著事情還未塵埃落定,刊發一篇舊文,帶大家回顧一下這位傳奇歷史作家的成名始末。

☰明月出天涯
最初,網際網路只是曇花一現的資訊泡沫。
網際網路泡沫結束後,論壇時代悄然來臨。
上千萬初代網民,參與網路討論的熱情與中國入世的熱情同時高漲,堆出了天涯社群和百度貼吧兩座時代的“大山”。
2005年前後,中國網路文學迎來首個黃金時代。
晉江,起點,天涯,瀟湘,縱橫等文學網站論壇群雄並起,各大內容平臺都推出了不同型別風格的網文大神。
當年明月,應運而生。

早期天涯論壇頁面
與諸多網文作家的成名路徑相似。
在成為當年明月之前,他還只是一位喜歡上網刷帖的普通看客——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石悅。
2006年3月的一天,石悅上天涯“衝浪”,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名為“煮酒論史”的板塊。
這是天涯論壇剛剛上線不久的“歷史區”。
看到各路網友對中外歷史各抒己見,石悅頓時激起了興致。
於是,他隨手開通了社群賬號,打算之後在這裡分享自己瞭解的歷史趣聞,以及抒發對以往歷史事件的觀感見解。
思索一番後,石悅決定從他最熟悉的明史入手,從朱元璋起家到順治帝入關,細說三百年明朝。
憑藉著紮實的明史底子和細膩的筆風,《明朝那些事兒》逐漸成型。
起初,上傳文章反響寥寥,閱讀瀏覽量一度只有十位,但石悅絲毫沒有放在心上。
每天下班後,查閱《明實錄》《明通鑑》《明匯典》《明史紀事本末》等諸類歷史典籍,然後雷打不動地在電腦桌前坐滿四個小時,完成下一章節的內容更新。
日復一日,功不唐捐。

當年明月
某天回家後,他發現訊息提示框閃爍不停,文章點選量驟然上升,評論區竟有數百人催更跟帖。這讓石悅更加有了堅持更新的動力。
兩個月後,朱棣靖難之役拿下“賽點”,《明朝那些事兒》在天涯社群大火。
趁著明清歷史劇和央視文化類節目的熱度,各路讀者聞訊而至,《明朝那些事兒》的線上點選率從最初的幾百迅速飆升至百萬量級。
石悅以當年明月為筆名,在內地大學校園裡口口相傳,一夜間成了炙手可熱的網路作家。
當年明月的寫作頻率十分穩定。寫至第二卷,就有出版商找到作者,《明朝那些事兒》順利出書。
八個月後,《明朝那些事兒》第一、二部相繼出版,線上下圖書市場迅速掀起熱潮。各大書商和校園圖書館爭相引進,一時洛陽紙貴。
2007年,當年明月首次登上內地作家富豪榜,並在之後七年連續上榜。七年時間,累計版稅達4200萬人民幣。

2014年中國作家富豪榜
自此,《明朝那些事兒》系列成為繼孫皓暉(代表作《大秦帝國》)、易中天(代表作《易中天品三國》)之後,最受國內讀者歡迎的通俗類歷史讀物。
2009年,歷時三年的《明朝那些事兒》在新浪部落格連載完結;隨後,交由海關出版社發行,一共七卷本共計約96萬字,當年版稅突破千萬人民幣。
春風得意馬蹄疾,伴隨著公眾對明史的討論熱度,作者及其作品也囊獲了榮譽無數。
《明朝那些事兒》先後獲得噹噹、亞馬遜評選的“五星圖書獎”,被網友票選為“中國十大好書”,並被相關部門列為“中小學課後推薦書目”。7年間,僅線下圖書銷量就超過五百萬冊。
成名後,各類採訪邀約不斷,石悅剝掉虛擬網路外衣,開始以真實身份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2009年,石悅做客央視《面對面》,向觀眾講述其寫作原委。面對主持人的犀利提問,他在節目中所展現出的自信樸實的回答,至今仍為網友稱道。

《面對面》嘉賓 當年明月
一次活動現場,有記者問他:“拿了那麼高的版稅,你準備怎麼花,有什麼花錢的計劃嗎?”
石悅很誠實的撓撓頭:“買倆饅頭,想蘸紅糖蘸紅糖,想蘸白糖蘸白糖。”

☷頂流公務員之路
當下輿論環境中,“天才敘事”是人們樂見的主題。作為初代網文寫手的當年明月,自然也被納入了討論。
1979年,石悅出生於“水電之都”湖北宜昌,父母都是機關幹部。
宜昌作為荊楚咽喉,魏晉重鎮,自古人文薈萃。生長於楚地,石悅似乎天然就對這片土地的歷史興衰感興趣。
五歲那年,石悅陪父親去新華書店購買文具,一眼相中了書架上方醒目的《上下五千年》。
此時,這部經典讀物剛剛刊印不久。父親詢問了兩次,最後花掉五分之一的月薪為石悅盤下了這部厚厚的新書。

《中華上下五千年》丨遼海出版社
這是石悅與歷史的初次結緣。
中考前,石悅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翻來覆去看了12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已經不滿足於對歷史故事的簡單概述。
之後,石父又為石悅買來了《古文觀止》與《二十四史》全集。在同齡夥伴為文言背誦抓耳撓腮的年紀,石悅隨手抓取一本歷史原著讀得津津有味。
大學畢業前,石悅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脈絡與人物紀事,基本熟稔於胸。
不過,少年時期的石悅,或許是過於痴迷看書,在應試升學方面的成績並不理想。
高考結束後,石悅進入湖北警官學院就讀。在家人建議下,石悅報了前景更加光明的法律專業。“棄史從法”,倒和中國家庭“興趣不能當飯吃”的普遍觀念不謀而合。

湖北警官學院(當年明月母校)
大學四年,石悅徘徊於教室與圖書館之間,成績不溫不火,成了老師同學眼中的“小透明”。
成名後,他回憶起這段校園經歷時講說:
“當時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時,總覺得身邊的人都很奇怪,後來才發現,原來在別人看來,我才是那個怪異的人。”
不過,習慣了獨來獨往的石悅,似乎並不因此感到煩惱。因為他從歷史的字行裡感受到了無限的慰藉。
或許是長期讀史的緣故,養成了他沉穩莊重的性格,他對歷史和人生早早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說:
“你對這個世界有充分的瞭解,就不會有畏懼感。我只要翻開歷史書,我就是在看大海。
這些人,他們不斷地掙扎、想出頭、想出名兒,最後留在歷史書裡,一頁紙翻過去就能翻過無數人的一輩子。”

當年明月
大學畢業後,石悅聽從親友建議,報名參加了全國公務員考試。
經過幾個月“突襲”,剛畢業不久的石悅,最終以面試第三的成績,順利進入佛山海關(駐順德辦事處)工作。
這一年,石悅21歲。
單位工作內容輕鬆,沒有“九九六”和“雙十一”的煩惱,空閒時間不受打攪。規律的生活作息,為石悅後來的寫作創造了條件。
下班回家後,讀書兩小時和睡前上網衝浪,成了彼時石悅必不可少的兩項活動。
每天晚上,看著各路網友在論壇內外侃天侃地,說古談今。久而久之,石悅也逐漸萌生了分享的種子。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已經接續讀史十多年的石悅來說,選擇寫作,不僅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當事人在無聊生活狀態下贖救自我的“解藥”。

當年明月
2006年,石悅正式在天涯註冊了ID,打算在歷史板塊小試牛刀。
題目信手拈來,取名《明朝那些事兒》,副標題則叫“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很好看”。
好看,是他寫作歷史故事的目的。可以,則是對自己能力的篤定。
最初一段時間 ,石悅並沒有考慮好筆名,寫完上傳,第二天再回帖。
某天夜裡,寫好最新章節後,石悅抬頭望見窗外明月高懸,隨即給文章署名“當時明月”。取自北宋晏同道的名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後來,經讀者建議,又將筆名改為了更為通俗的“當年明月”。
隨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當年明月從大神雲集的天涯社群脫穎而出,在數百萬網友的見證下,開闢了草根寫史的新賽道,成為網路文學宇宙又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時的當年明月,春風得意,風頭正勁。在網路世界中為讀者所偏愛,在現實工作中為領導所賞識,其職位也從僻靜的地方辦事處迅速遷調至總部單位。

2006年《明朝那些事兒》開始在天涯社群更新
不過,樹大招風雨,人紅多是非。
隨著文章閱讀量和頁面訪問量的快速攀升,對作者本人的攻訐和質疑聲也蜂擁而至。
一些歷史博主及黑粉因不滿作者,藉口“點選量造假”瘋狂舉報,甚至“控帖”刷屏。這一度嚴重影響到了當年明月的創作程序。
迫於壓力,當年明月不得不出走天涯,轉戰新浪部落格(微博前身),前往其他平臺繼續耕耘。
而反觀天涯社群,由於在此次網路罵戰中的不當處置,致使己方平臺損兵折將,不少作者與粉絲集體出走。
稍有起色的“煮酒論史”,也因此次風波迅速迎來了衰敗。它與天涯一道,在之後十年間逐漸淪為時代的棄子。

豆瓣網友關於“明月門”討論
當年明月事件向人們證明了平臺和創作者本是相互成就的兩者,但真正有天分有魄力的創作者,是不會也不甘於被平臺或粉絲所綁架的。
不過話說回來,這一段出乎意料的“小插曲”,確有可能成為石悅之後“棄網封筆”的原始肇因。

☲明事兒的罪與罰
《明朝那些事兒》在中文網際網路的風靡程度,已經無需贅言。
數百萬冊的圖書銷量和高達9分的豆瓣評分,足以證明它在中文讀者心目中的分量。
不過,任何暢銷作品似乎都逃不過“迴歸線定律”。隨著熱潮逐漸退去,《明朝那些事兒》的所迎合的某些觀點與其自身的侷限性,也開始逐一顯現出來。

《明朝那些事兒》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首先是關於文體的爭論。
作為論壇時代的現象級讀物,以學術標準來看,明事兒既不是正史;但引用史料及人物事蹟又基本吻合,也不能算野史。
與《三國演義》《水滸》等傳統作品比較,明事兒中的虛構成分相對較少,因此也不能歸於歷史小說。
綜合來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以真實歷史為基礎、夾雜個人情感與型別小說筆法的歷史札記,而並非是反映歷史原貌、提出真知灼見的煌煌史著。
其一,作為當年明月的處女作,《明朝那些事兒》滿足了年輕觀眾“好看”“有趣”的需求,但在敘事方法和觀點陳述上並未達到純熟的水準。
由於敘述時間線過長,作者在對歷史人物的刻畫與評價過程中,往往存在褒此貶彼、前後矛盾的情況。

當年明月
其二,貶斥直臣與言官,褒崇“擅於權術和兩面通吃式的人物”。
他說張居正“千古以來,唯此一人”,說徐階“用他自己的方式,最終實現了他的正義,不是禮義廉恥,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與之相對的,又大肆批判“固守己見”、不知變通的海瑞:“這種死心眼,在中國歷史的專用稱謂,叫作——氣節。”調侃海瑞“你是個好人,但並無用處。”
由此可以看出,當年明月對失意的道德君子是不待見的,常常以“書呆子”一言蔽之。但用成功學、厚黑學的觀點,來給身處複雜環境的歷史人物蓋棺定論,是否切中肯綮?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畢竟,高情商的“世故、變通”,也可以化身低情商的“不擇手段”。
治世能臣如張居正,既能中興明室安扶社稷,也能壓制皇權收受賄賂濫殺異己,在“挽狂瀾於既倒”的同時又給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添了一把火。
回到歷史中,被作者嫌棄的海瑞最終死於任上,南京百姓罷市鳴鐘捐錢數萬為其理喪;而宰輔張居正死後僅僅數月,就被敕令抄家砸廟,差點毀墳戮屍。

《大明王朝》張居正形象
造成這兩種結局背後的深層緣由,當年明月並未給出合理解釋。
其三,無限度地為皇帝(權臣)辯解,將皇帝與諫官集團天然放置於對立陣營。
針對朱元璋、朱棣兩朝皇帝的殘酷殺戮,當年明月善以“同理心”辯稱:
“朱元璋的這些行為雖然有些過激,但他的行為主體還是正確的,其目的是消除貪官汙吏,如果我們聯絡朱元璋少年時候的遭遇,就更能理解他的行為。”“朱棣的殘忍殺戮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
這樣的說辭當然經不起細敲。
如果“一功能抵萬過”,那麼宋高宗趙構是否也能評舉為千古賢君被後人供奉瞻仰呢?
當然不能。功過不能相抵,今人不能代古,這是評價歷史人物一貫的原則。

朱棣靖難之役(圖)
朱元璋結束亂世、重振朝綱是事實,濫殺功臣、蹂躪士人、禁錮民間思想也是事實。如果帝王都擅用“非人性”的方式對待乖順的臣民,作為後人的我們又何必要以“人性”的視角去掩蓋他的過失。
再次,當年明月對明代言官的評價也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明代的言官們個個都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度,外加唾液系統非常發達,且極具窮追猛打的狗仔隊精神,遇到這種事情當然不會放過,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一方面又承認這些人“縱使憨直,誠然不屈,這就是明代官員的氣節。”
綜上所述,當年明月針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論述和評議,略顯輕佻和武斷,其功利色彩和主觀感情色彩比較濃厚。

海瑞紀念館雕像
究其根本,筆者認為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筆力和文體所限——網路寫作,從傳播角度看天然帶有迎合受眾需求、追求新穎易讀的效果,這是作品流行的必要前置條件。
另一方面,與作者本人的性格偏好與思想來源也息息相關。
零零年代,正是各類成功學、厚黑學大行其道的時代。在這種思想氛圍的影響下,當年明月在其著墨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影響,進而以功利主義、應權通變的標尺去評述筆下人物。
這也是讀者在讀完明事兒之後,為什麼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重要原因。
在思想性建設上,《明朝那些事兒》不如《萬曆十五年》那樣具備抽絲剝繭般的細密嚴謹,洞察至微;而在文體書寫上,又缺少二月河、姚雪垠等歷史作家恢弘睥睨的大視野,筆力上稍顯散漫和軟弱。
不過,以上對明事兒的究詰與剖辯,並不影響它作為一部通俗作品的存世價值。

當年明月
錢穆說,求其通俗,其事亦難。俗善變,俗外有俗,通於此,未必即通於彼。
通俗得其幽默、淺顯,不俗得其深雋,但難免枯燥,乾癟,難嚥。
《明朝那些事兒》的現實意義在於——能夠把歷史從紛繁雜蕪的案頭拉下來,用一種年輕讀者普遍能接受的解構式的網路語言呈現出來,改變了當下人們對歷史一貫的刻板印象。
它不僅激發了眾多網友對明史的興趣,也讓其中一部分讀者扣響了歷史的大門;在當代年青人心中,掃除了以往多數人對明史的暗黑印象,為大明王朝塑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正面形象。
從這層意義上,當年明月與《明朝那些事兒》功德無量。
但話說回來,如果僅因此就稱神作揖,奉若圭臬,無疑是又陷入了“天才敘事”的迷魅怪圈裡。

《明朝那些事兒》線下活動講座
在當很多人以為作者會以明史為契機,續寫下一個精彩篇章時,石悅卻不按常理出牌,遽然退隱,不在書寫前朝故事。
粉絲期待的《唐朝那些事兒》《宋朝那些事兒》沒有出現,資方期待的古裝熒幕大片沒有出現,出版商期待的新一代頂流作家也沒有出現。
回到現實,石悅每天騎著車接送孩子,到點上下班,為領導潤墨趕稿。在公務員這條職業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一入廟堂深似海,從此明月照路人。
對於現世的名利,石悅看得很清醒:
“上天很公平,它不會把寫作的靈感和對一件事情執著於名利的追求同時給予任何一個人。”
當年明月,這個曾經叱吒中文網路世界的名字,彷彿憑空消失了一般,十年之間音訊杳無。

☳被虛構的天才
2021年,一則上海市政府的人事任免通知,再次將公眾的視線拉了回來。
七月,石悅(當年明月)履職上海市政府研究辦公室副主任,從山東遷往上海。
此時,距離當年明月成名封筆已經過去整整十二個年頭。
曾經默默無聞熬夜碼字的小科員,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屢受嘉獎的老幹部。

當年明月
在諸多媒體的敘事中,他是被讀者們虛構的天才,是光環加身的網紅作家,也是清醒睿智佛系通透的“八零一代”。
而在現實生活中,他是為人敬仰又稍顯神秘的領導“石廳”。
從網友的口頭稱謂的變化可以看出:作家身份已不再是眾人討論的第一標識,取而代之的是其背後的公務員職稱。
在上升渠道收窄、公考晉升堪比蜀道難的當下,石悅無疑是眾多文科學子的榜樣,成了新一代年青人心中的“公務員之光”。
對很多人來說,體制內是高牆林立的圍城,也是隔絕外部喧囂的堡壘。

海關工作人員檢查工作
寒冬將至,更多年青人已從夢中醒來。賺更多錢,贏更多名,可能遠不如擁有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來的踏實。
而石悅的存在,彷彿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經驗證的範本,那就是——
出身普通的孩子,透過自身努力和機遇加持,也能夠達到一個社會層級相當的高度。
……
而對於石悅來說,時至今日,也許又一次面臨著抉擇,寫作不會一帆風順,仕途也是。
後續何去何從,真真假假,一切都是未知數。
參考資料:豆瓣讀書《明朝那些事兒》;人生與伴侶 :當年明月 無論多出名,都得有一份正經工作》;《面對面》董倩專訪當年明月;每日經濟新聞:《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副局級新職已明確;洞見:《明朝那些事兒》:當你看過歷史興衰,就不會為眼前的瑣事沉淪;王耳朵先生:三年掙4000萬的作家到副廳級幹部,當年明月的人生,比《明朝那些事兒》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