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公里跑醫院,現在就在門口,買個菜的工夫就把檢查做完了。血糖穩了,家裡人也輕鬆了。”家住天津市西青區的楊阿姨說。
幾年前,楊阿姨和老伴兒從老家來照顧孫子,隨著年齡增大,他們的血糖、血壓逐漸出現了問題,不得不經常出入醫院,但是去大醫院看病一齣門就是一上午,什麼都耽誤了。一次偶然,他們走進了西青區一家社群衛生中心,情況發生了轉變。
“會定期給我們打電話,問身體情況,提醒檢查血糖、血壓。”楊阿姨的老伴兒告訴虎嗅,他們接受的服務,正是微醫健管師提供的“附加服務”,這服務還延伸到了微信群裡。這些在醫院裡的“熟人”,讓患者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更加心中有數了。
在天津AI健共體內,微醫健管師服務像楊阿姨和老伴兒這樣由慢病患者轉變而來的健康會員已經超過100萬人。難能可貴的是,AI健共體不僅顯著改善了在管患者健康狀況,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也得以提升,同時,醫保支出增幅下降。
一次又一次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微醫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
半月前,微醫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將共建醫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和人工智慧醫院。各方將深度融合各自在醫學人工智慧研究、醫療科研領域和醫療服務場景應用的領先優勢。三大領域的佼佼者聚合在一起將掀起什麼樣的風暴?引發外界無限遐想。
“天津樣板”破圈,
AI健共體怎麼做到的?
2018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微醫曾提出:“我們希望把城市醫院醫生的智慧從大醫院裡移出來,也許不久的將來,每位醫生都有一位AI‘教練’。”
如今,這一設想正在加速落地,微醫自己,正是主要推動者之一。
在西青區某社群衛生中心,每個全科醫生的電腦裡都有一個AI助理。它可以結合看診前已經收集到的患者資訊,給醫生推薦診療方案,也可以在醫生開藥時,彈窗提示違反醫保規定或與患者正在服用的某種藥衝突等資訊。

“有了它,我們醫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需要關注的地方。”該中心的醫生告訴虎嗅,此前患者更個性化的需求醫生常常無暇顧及。在醫生、健管師、AI的協同下,天津已有超100萬類似楊阿姨這樣的患者享受到了更加周全的健康管理。
而在這一變化背後,是微醫在AI醫療領域的先行先試,已經率先在天津交出現象級的成績單——微醫天津人工智慧總醫院2024年收入超過50億元,這在當地醫院裡也已經名列前茅。作為AI醫療少有的商業化成功案例,微醫又破了一回圈。
2024年底,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聯合釋出《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參考指引》,這也是推動全國各級醫院今年以來紛紛熱情擁抱AI的“指揮棒”。而令人驚訝的是,微醫的行動,早在5年前甚至更早就已開始。
2017年,微醫攜手浙江大學合作建設睿醫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以推動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應用。2019年,研究中心獲得國家衛健委頒發的“全國醫療人工智慧創新獎”,如今已經成為浙江省醫學人工智慧重點實驗室。2020年,微醫控股憑藉多年的AI能力積累,依託天津網際網路醫院升級建設人工智慧醫院。
兩年後,按照天津市政府部署,由天津微醫人工智慧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66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2000餘個站點及衛生室,天津AI健共體開始運轉。

微醫人工智慧醫院升級為人工智慧總醫院,成為天津AI健共體的引擎,是整個體系的“大腦”。“總醫院有三個‘總’。”微醫控股高階副總裁、微醫雲平臺總裁閆晉紅向虎嗅進一步解釋稱,具體來說就是指:總健康責任、總技術賦能和總績效考核。
中國的醫療體系中,一級醫療機構(包括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的主責在“防病”,二、三級醫院則側重“治病”。傳統體系下,從患者到醫院醫生都更重視“治病”,基層醫療機構“防病”功能未能充分發揮,治病能力又不及大醫院,常陷於“留不住患者”的困境,成了薄弱一環。
天津AI健共體,簡單來說,就是要在基層管好籤約者健康的同時,控制醫療支出增長幅度。
在整個績效機制中,醫保部門會將預估的所有簽約患者的醫療費用,打包支付給健共體,這也就是醫保支付方式中的“按人頭付費”,如果這個體系可以透過全方位服務讓居民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少住院,就可以增加醫保基金結餘,按照規定相關機構可以留用,相當於整個體系的“收入”。
在這個機制下,醫院、醫生更有動力管理居民健康,人工智慧總醫院也可從結餘中獲益。
天津人工智慧總醫院為健共體提供了“AI醫生、AI藥師、AI檢查、AI健康、AI智控”五大智慧體,全面服務於基層醫療機構“醫、藥、檢、健、管”各個流程,同時還有標準化的運營管理工具,對全流程進行管理。以AI醫生為例,它複製了三甲大專家的能力,成為基層醫生的教練,賦能提效顯著。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達到患者健康指標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提升、降低醫保支出增幅“兩升一降”成效,天津AI健共體還突破性地實現了基層醫療機構、醫生、患者、衛健部門及公共醫療保險基金“四方共贏”的目標。根據微醫控股招股說明書,公司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市佔率第一。
總是快一步,
健共體能複製全國嗎?
縱觀微醫發展史,這種如“天津樣板”般搶佔先機、精準發力醫療體系痛點的操作,幾乎成為其標誌性策略。
2010年,微醫前身掛號網成立,就恰逢新一輪醫改啟動,瞄準了看病難中的供需矛盾關鍵點——掛號難,找對醫生更難。這也比原國家衛生部發文要求三級醫院開放所有普通號預約、85%專家號預約,早了一年以上。
2015年,很多同行忙於開發APP時,微醫又在烏鎮率先拿下網際網路醫院牌照,成為全國首家。彼時微醫便預言,中國每家醫院都會有自己的網際網路醫院。三年後,國家發文支援“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到如今中國網際網路醫院數量已經超過了3300所,成了公立醫院的標配,而微醫正是推動網際網路醫療行業規範出臺的重要力量。
從其發展歷程看,微醫始終直面醫療痛點、紮根基層,深度融入到了中國醫療體系變革中。比如:在推動院內院外號源資訊一致的過程中,微醫也參與到了醫院IT系統升級;近年來被推為全國學習典型的三明醫改,其藥械招採平臺最初的數字化支撐就有微醫參與支援。
在醫療大模型的開發上,微醫同樣跑在行業前列。即便是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微醫的醫療大模型在多個知名大模型評測平臺長期領跑,是垂類大模型的佼佼者。
正是基於深厚的前期AI佈局,才有了後來的“天津樣板”。當同行還在努力向醫院推銷軟體、硬體時,微醫已經大膽借力AI來提質增效,對運營交付的結果負責,轉型成為了能一次次兌現承諾的“健康運營商”。
某種程度上說,天津確實有其特殊性。天津是有名的碳水之都,這座城市有214萬慢病患者,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的發病率都在全國居前,醫保基金壓力逐年遞增,管好慢病患者的需求迫切。
2019年底,天津市人民政府印發檔案,正式啟動“健康天津行動”,目標是到2030年,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人均健康壽命得到顯著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因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明顯降低,健康公平基本實現”。
天津的痛點也正在成為全國的共性挑戰。就在今年年初,國家衛健委推出了全民體重控制3年計劃,在其背後,是老齡化加深、肥胖人口激增、慢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等趨勢下,未來醫療負擔持續加重的預期。
天津人工智慧總醫院透過首創“按人頭總額付費”健康責任制,構建健共體模式,幫助醫療機構系統性管理人群健康狀況,使更多的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既能節約醫療費用,提高醫院服務效率,也有助於國家健康2030戰略目標的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樣板三明醫改的升級版,正是朝“健共體”進發。其核心也是要建立“防、篩、診、治、管、康”的多學科診療和全生命週期管理模式。除了實現對疾病的精準診斷、治療,更重要的還是強化疾病的預防和康復,以患者健康為中心,圍繞六大病種進行管理,從管病變成管人。
天津AI健共體的成功經驗正加速向更多地區複製。目前重慶沙坪壩區已落地簽約,浙江杭州、溫州等其他多地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落地。
再下一城,
“系統聚變”意欲何為?
天津實踐證明,AI之所以成為撬動醫改“四方共贏”的破局點,關鍵在於其帶來的生產力躍遷深刻變革了生產關係。那麼,AI究竟能為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注入何等驅動力?
可以肯定的是,天津人工智慧總醫院的探索,僅僅是這場偉大變革的序幕。
這一次,微醫與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合作,有望將更多健康夙願落地成真,這也將推動微醫乃至整個行業的又一次戰略性躍升。三方合作產生的“核聚變”也有望給AI+醫療領域帶來新的驚喜。
回顧過去10年發展歷程,微醫實現了兩次關鍵躍遷。從建立“物理連線”到實現“生物裂變”,當前正在走向“系統聚變”,這可以看作是微醫發展的“戰略三級跳”。
如前所述,在2015年微醫首創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醫院之時,其主要關注的還是建立物理上的連線,目標是透過網際網路連線全國的醫院、醫生資源,實現醫療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017年以後的AI醫療佈局,特別是天津模式的創新,微醫首創了“按人頭總額付費”健康責任制,提效顯著。AI智慧體如同生命體,快速將大醫院的能力大規模下沉至基層。僅天津一地,就有200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在短短三年內迅速提升了服務能力。

本次與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的合作,標誌著微醫搶先駛入了頂尖科研院校“醫工融合”交叉賦能的產學研用轉化快車道,有潛力驅動其實現第三次躍升。這一被譽為“系統核聚變”的升級,也有望大幅推高整個醫療AI行業的天花板。
從當前全球醫療競爭格局看,醫工融合不僅是將醫學推向新高的必由之路,更是人類能力增強的大勢所趨。在美國,工程師與醫學專家合作開辦公司已經常態化,推出了很多前沿產品。特別是馬斯克等科技名人強推的腦機介面,把人類對健康恢復和能力提升的想象空間都推到了新維度。
客觀來說,在現有醫療模式下,無論健管師如何貼心服務,楊阿姨在醫院篩查的資料仍然是瞬時片段。但隨著醫療AI持續進化,特別是全學科智慧體的探索和落地,將會把AI等新技術的能力紮根到醫療服務的更多細節裡。
比如:透過可穿戴裝置,楊阿姨的健康資料可以即時傳到基層醫療機構,AI演算法能預測到嚴重疾病發生的風險,並提前給出解決方案,這無疑將進一步降低大病發生的機率。AI賦能的不斷深化,也將會令健共體的全國複製過程,越來越絲滑。
進一步拆解微醫與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的合作不難發現,各方都是所在賽道的頂級選手,而他們的合作又不僅僅是單體能力的簡單疊加。
可以看到,上海交大的AI能力在全球都是領先的——其計算機學科的人工智慧分項在2025年計算機科學排名“CS Rankings”中位列全球第一;有百年曆史的上海交大醫學院,其臨床醫學在“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蟬聯第一,13家附屬醫院也都是在國內醫學界和患者中久負盛名的;微醫更是中國最大的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供應商,在醫療AI轉化及深度場景應用方面都是遙遙領先的。
這三者強強聯合之後,不但有潛力催生出更高效、精準的醫療解決方案,促進“產學研用”閉環加速落地,由此產生的資料更將反哺演算法,形成飛輪效應,在醫學領域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公式已躍然於眼前:全球頂尖AI科研(上海交大)+中國頂級臨床資源(上海交大醫學院)+已驗證的規模化場景應用與運營(微醫)= 醫學AI產業升維新物種。
其中,醫學人工智慧研究院作為此次合作的“聚變裝置”,有望在三個方向實現升維:在技術端,深入融合優質醫療資源和應用場景的技術創新,將從單一演算法最佳化向有強大組織科研的臨床需求過渡;在驗證端,將從實驗室測試升級為上海交大醫學院旗下13家三甲醫院及微醫全場景應用即時臨床反饋;在價值端,將進一步推動AI醫療行業從單點工具付費轉向全鏈條按健康效果付費。
這一趨勢也揭示了醫療AI的終極邏輯:其核心價值在於對國民健康曲線的拉昇效率。隨著“按健康結果付費”成為醫改核心指標,中國醫療AI的競爭主戰場已從實驗室跳進真實世界。
這意味著,誰能切實服務醫療,解決醫療領域痛點問題,引領醫療未來發展方向,誰才有存在的價值。醫療AI的門檻已經到了新高,在未來的競爭中,僅靠演算法更新,已經不足以在醫療領域立足。
在中國醫療改革的迷霧中,新技術已經摸索多年。如果說,AI健共體是在其中撕開了一道口子,此次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與微醫的合作,則以“交大標準”技術體系與“AI健共體”運營正規化的結合,給醫療行業注入了更多可能。這一探索不僅可以給治病救人提供“武器”,更是給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路徑,對中國醫改推進,中國醫療體系的持續最佳化與升級大有裨益。
正如觀察者所言:真正的行業革命者,其行動往往超前於時代的普遍認知。待世人讀懂其深意時,他早已一騎絕塵。微醫作為行業先行者,也總在他人未覺之時率先起跑。
這一次,它又將領跑多遠?
或許,答案不在終點,而在不斷嘗試突破邊界、重塑行業的每一個瞬間。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