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全球哪個國家的彈道導彈最強,各有各的看法,但要說哪家導彈“最不可預測”,必須是印度的“布朗彈”。
它的執行曲線有別於常規,一經發射就作不規則運動,敵我雙方完全不知最終落點在哪,由於飛行軌跡極其詭異,國際驚歎印度開創了導彈技術的最新流派,布朗運動流。
5月10日凌晨,印度朝巴基斯坦發射6枚自制彈道導彈,其中一枚擊中了阿達姆普爾,剩餘五枚擊中錫克教聖城阿姆利則。

稍微說一下,兩個地區都在印度境內。
導彈飛越邊界後,居然還能炸回來,已完全超脫科學領域,達到玄學範疇,果然印度導彈一起飛,全世界都得陪著一起慌。
可見印度導彈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不過比起幾天前的戰事失利,“導彈回家探親”頂多算小兒科。
5月7日,印巴爆發了一次超遠端空戰。巴基斯坦率先宣佈無傷擊落了6架印軍戰機,其中三架是印度最倚重的法國陣風。
國際輿論炸了。
“陣風”號稱歐洲最先進的四代半戰機,對有軍事集郵癖的印度來說,自是莫大誘惑。
如同法國的奢侈品一樣,陣風售價可不便宜,希臘購買18架花了30.1億美元,單價近1.7億;印度尼西亞以81億美元總價定了42架;土豪阿聯酋採購單價最高,接近2.1億美元。
沒過多久,印度以2.36億美元重新整理陣風的單價,共採購36架,這屬於嚴重溢價了。

由於有“博福斯腐敗案”的先例,印度國會懷疑陣風采購專案存在貓膩,有人吃了鉅額回扣,本來莫迪有心整頓來著,可當調查人員查出此事和他親信有關時,鬧得沸沸揚揚的“陣風案”只好不了了之。
不過,這麼貴買回來總得物盡其用吧,自此,陣風成為印度空軍的王牌殺器。
然而法國陣風在印度的首次實戰,就以被擊落三架收場,對手是巴軍列裝的殲-10C,有一點挺巧合,這也是中國殲-10C戰機的首次實戰。
被巴基斯坦打出0-6戰績,印度一邊懵圈,一邊嘴硬。
打死不承認被擊落三架“陣風”,接著給馬斯克發律師函,說X平臺有8000多個帳戶抹黑印度政府,必須封禁,同時要遮蔽印度使用者對國際新聞機構賬號的訪問,否則就制裁X平臺。
印度還雞賊派出水軍,修改維基百科上的詞條,聲稱印度擊落了巴基斯坦3架戰機。

巴基斯坦無視印度的騷操作,直接在國際媒體面前甩出實錘——幾張從網上下載的照片。

先是陣風被擊落的殘骸圖片,因為是大白天拍攝,垂尾編號、法文標識及發動機外形等等資訊一清二楚,在戰機殘骸不遠處,就是中國霹靂-15E空空導彈的殘骸。

說來挺搞笑,圖片都是印度網民上傳的,他們住在附近,聽到爆炸聲後紛紛過來湊熱鬧。
其實印度空軍基地距離墜機點並不遠,但不知為何遲遲不見軍方出現,圖片就這麼流傳開來,並在國際論壇瘋狂傳播。
估計當地百姓以為是巴軍戰機被擊毀,所以急切在網上炫耀,沒想到令印度軍方有苦難言。
對印度的精神勝利法,法國沒心情配合,從圖片中清晰可見明晃晃的編號“BS001”,只好老實承認“印度陣風”被擊毀的事實。
承認歸承認,法國人依舊避免不了心態爆炸。
“陣風”不僅是法國航空工業的代表作,還是軍火出口的拳頭產品,正如前面所說,不管陣風價格如何高昂,總能得到不少國家青睞。
因為法國營銷宣傳做得好。
此次印巴衝突之前,陣風的地位是對標F35的,歐美圈子經常把兩者放一起相提並論。
至於中國殲20,在陣風面前“不值一提”,西方爭論比較多的是陣風與殲20對陣,究竟是1打3,還是1打5的問題。
結果印度告訴他們,別說殲20了,陣風連殲10C都打不過,印方一頓“神操作”,讓法國苦心經營二十年的“超級陣風”,在全世介面前出盡洋相,直接影響後續幾百億的國際訂單。
難怪法國急了,要求印度在印巴衝突中停止使用陣風。

令法國更無語的是,印度的無厘頭,無形中給中國來了個效果非凡的免費軍宣。
據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資料,中國軍工出口長期佔世界軍火市場份額6%不到,別說和佔據6成的美俄相比,甚至連法國一半都不到。
一方面東大過去比較低調務實,另一方面始終實戰資料少,面板資料再華麗,可國際買家對中國軍工產品的實際效能,多少存在疑慮,誰知道真實效能如何?
經過印度一折騰,大家總算知道了。
2億多美元的“陣風”,不敵價值7000萬美元的殲10C,誰的價效比更高,不言而喻,關鍵殲10C只是中國戰機家族的“大路貨”,往上殲20、殲35、六代機,還有運系列、轟系列戰機,統統是超高性價比存在。
這是比珠海航展效果要炸裂數倍的成品展示。
順帶說一句,臺灣省曾向法國達索公司購入53架幻影2000,也就是削弱版陣風,不少島民認為有幻影在,至少能抗衡殲20,完勝殲10更不在話下。
而在巴軍的擊落名單裡,恰巧有一架幻影2000,不知此時此刻,臺當局會不會有“幻影”破滅的感覺。

即使陣風口碑遭遇毀滅性打擊,但國際上也有不少人為法國喊冤,主要覺得陣風出道20餘年,於各個戰場表現尚可,怎麼到印度就折戟了?
一定是印度軍事實力不濟導致。
陣風究竟是不是樣子貨,不好說,不過印度空軍拉垮是真的,從國際賽場戰績來看,是戰五渣水平。
以印巴數次大戰為例。
從印巴分治開始,雙方共爆發過三次大戰。相比海陸方面對巴基斯坦的巨大優勢,印度空軍純屬炮灰級存在,幾乎每次與巴軍交戰都被完虐,不僅敗多勝少,戰損率還是對方三倍以上。
好歹是人口大國,怎麼印度就是挑不出幾個空軍好苗子?
因為受高種姓階層壟斷,在上世紀只有高種姓子弟能入選空軍,哪怕到現在,低種姓飛行員所佔的比例也非常低。
印度空軍實際就是一支少爺兵,不但貪圖享樂,而且熱衷於各種華而不實的炫技套路,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空軍基本沒辦法形成多少戰鬥力。

戰力不行,還莫名保持迷之自信,遇到巴基斯坦空軍,自然多次被教做人,這次也不例外。
除了飛行員素質不行,印度過度依賴進口裝備,忽視對作戰體系的整合也是個大問題。老實說,印度版陣風不單敗給殲10,更敗在中國的作戰體系手上。
這次與印度空軍作戰,巴基斯坦空軍基本以超視距火力為主。
根據巴方公佈的錄音資訊,以及印度空軍內部報告顯示,“陣風”戰鬥群沒等進入有效攻擊範圍,就被巴軍鎖定擊落了。
充分印證在超視距空戰時代,雷達和導彈的差距就是生死的鴻溝。
其實陣風也能超視距作戰,即使雷達探測距離只有180-200公里,比殲10C短上一截,配備的流星導彈射程也比不過殲10攜載的霹靂-15導彈,好歹能和殲10掰一下手腕,不至於打都沒打就跪了。
神奇的是,印度空軍壓根沒有超視距作戰概念,甚至嫌“流星”導彈昂貴,都沒有配備,最後在巴軍的中國體系前,被痛快吊打了一遍。
有外國網友問:印度不是一直以光輝戰機為傲麼,這次幹嘛不上?
印度政府倒是想上,只是空軍死活不幹,一個是生產效率不行,從2016年至今只生產了33架,年產量不到5臺;
另一個質量感人,引擎、航電、火控、武器全是萬國牌就算了,重點是經過斯坦航空魔改組裝後,光輝與可靠沾不上一點關係。
首飛即墜毀,證明斯坦航空“飛機破壞者”的口碑一如既往地穩定。

軍工不行,還喜歡魔改戰機,導致事故頻發,短短30年,經由斯坦航空改裝和維修的戰機摔了1000多架,可以說印度戰機只要別掉下來,都能稱為質量上乘了。
因此,士兵們寧願相信魔改版陣風,也不要三十年磨成廢鐵的國產光輝。
付出0-6的代價後,印度再接再厲,一邊保持敵我不分的導彈攻勢,一邊派出77架以色列無人機大肆攻擊。
最後造價300萬美元一架的無人機群全折了,印度70%電網還在巴方“銅牆鐵壁”反擊攻勢中陷入癱瘓。
三次主動,換來終生丟臉,正名之戰變成招笑滑稽,印度頓時尬在原地。
靠修改百科詞條,終究打不贏對手,何況巴基斯坦越打越起勁,再這麼打下去,印度“不善戰”的老底恐怕會被掏得一乾二淨。
於是,印度僅僅強硬一天,就宣佈停戰了。
—— END ——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