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為什麼選擇了中國的殲-10C?

2024+2025雙年、2025+電子刊,組合下單更優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萬字長文:殲-10C

✪ 十七進位制(量子學派)
(篇幅所限,本文有所刪節)

殲-10C在世界戰鬥機中的定位和排名

殲-10C作為一種第四代半戰鬥機,其效能和定位經常被拿來與歐美俄的同級戰機相比較。在全球戰鬥機譜系中,殲-10C大體相當於美國F-16 Block70/72(即F-16V型)、法國“陣風”、歐洲“颱風”EF2000、俄羅斯蘇-35S,以及中巴聯合研製的JF-17 Block III等機型。

下面我們分別將殲-10C與這些代表性戰鬥機進行對比,分析它在世界同代戰機中的技術水平和戰術定位。
與F-16V的比較:
美國F-16“戰隼”可以說是殲-10的“假想敵”和參照物件之一。殲-10的設計初衷就有標杆F-16之意,而最新的F-16V(Block70/72)透過升級AESA雷達和航電,也被視為第四代戰機的標杆。
二者都是單發中型多用途戰機,機體尺寸和氣動佈局也有相似之處(殲-10C比F-16稍大,採用鴨翼而F-16為常規佈局)。
在航電方面,F-16V配備了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和多目標能力與殲-10C所配雷達屬於同級別。F-16V也加裝了新的駕駛艙顯示系統和頭盔瞄準具,使態勢感知和格鬥能力與殲-10C比肩。武器上,F-16V主要使用美製AIM-120C7/D中距導彈(射程約100公里/160公里)和AIM-9X格鬥導彈(射程20+公里),效能上略遜於PL-15/PL-10的組合或大致相當。

因此在紙面資料上,殲-10C與F-16V可謂伯仲之間。不過二者也各有優勢領域:殲-10C的PL-15導彈射程更遠,給其BVR作戰帶來潛在優勢;而F-16V的發動機推力和載油可能稍大,續航能力稍勝。值得注意的是,成本上殲-10C明顯更低廉。
前文已述,F-16V新造機型單價往往在7000萬美元以上,而殲-10C約4000-5000萬美元。伊朗軍方人士就曾評價,殲-10C的效能可與F-16比肩甚至更優,但價格卻只是後者的一半。因此在國際市場上,殲-10C常被視為“平價版的F-16替代方案”。
總體來說,殲-10C在與F-16V的對比中並不落下風,甚至在武器射程等關鍵指標上略佔優;其弱項可能僅在於美製F-16經過幾十年實戰驗證而殲-10C實戰經驗尚少。但隨著殲-10C在巴基斯坦等國投入服役,這一點差距也將逐步彌合。
與法國“陣風”的比較:
法國“陣風”戰鬥機是雙發中型多用途戰機的代表,與殲-10C在年代和定位上都有可比之處。陣風比殲-10C稍大且採用雙發,具備更長的航程和更大的武器載荷(最大掛載約9.5噸,對比殲-10C的5.6噸)。陣風的航電系統非常先進,配備RBE2有源相控陣雷達、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在態勢感知和電子對抗方面享有盛譽。其機動效能也非常優秀,號稱在中低空格鬥時可以輕鬆維持9G機動。相比之下,殲-10C在電子戰精細化和多感測融合上可能略遜於陣風的成熟度。

但殲-10C也有自身優勢:首先其PL-15遠端導彈射程可能超過陣風所用流星導彈(Meteor)的100~150公里級射程;其次殲-10C的推重比和翼載接近陣風,在無外掛格鬥狀態下敏捷性不相上下;最後在成本上,陣風極為昂貴,而殲-10C經濟實惠。在印度對陣風的採購案中,每架陣風全套成本高達2億美元以上。反觀巴基斯坦採購殲-10C,甚至以不到1億美元的單價獲得了陣風相似的作戰能力(雖然欠缺隱身和某些尖端航電)

從實戰記錄看,陣風已經在中東等地多次出戰,證明了其可靠性和多面手能力;而殲-10C尚未有真實戰績。但若兩者在假想對抗中交鋒,殲-10C未必會處於下風。尤其在超視距階段,殲-10C完全有能力先敵發射PL-15壓制陣風。在近距格鬥中,兩者機動和格鬥彈效能接近,勝負可能取決於飛行員水平和態勢感知。這兩款戰機的比較可以總結為:
陣風更側重於多用途和強電子戰能力,以及雙髮帶來的持續作戰和生存力;殲-10C則以更低成本實現了主要空戰效能指標的對標,在區域性效能(如導彈射程)上還有所超越。因此,殲-10C在定位上可看作是陣風這種西方先進戰機的“輕量化平價版”,在不追求隱身的前提下滿足了現代空戰的大部分要求。
與歐洲“颱風”的比較:
歐洲颱風戰鬥機是典型的雙發制空戰鬥機,被視為第四代半戰機中的翹楚之一。
殲-10C與颱風在設計理念上略有不同——颱風強調高速、高空制空和超視距作戰,殲-10C則是多用途均衡發展。

但在許多具體引數上,兩者有頗多可比之處。颱風採用雙發(兩臺EJ200發動機總推力約18噸),最大起飛重量約23~24噸有13個外掛點,號稱可實施超音速巡航。殲-10C單發,推力13噸左右,最大起飛重量19噸出頭,外掛點11個,不具備常規超巡能力。就航程和持續作戰來說,颱風憑藉雙發和更大內油,在續航力上佔優。
在雷達電子方面,目前最新批次颱風也加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單元約1500個,比殲-10C的約1450個稍多,探測效能略勝一籌。雙方所配遠端空空導彈分別是歐洲流星和中國PL-15E,外銷版射程都在約150公里上下。因此在超視距空戰效能上,兩者可以說不相伯仲,颱風的感測器略好,殲-10C的導彈略遠,實際效果要看交戰態勢。機動性方面,颱風的氣動設計和推重使其機動效能極佳,尤其在高空效能上優於殲-10C;
殲-10C則在中低空敏捷性上不遜。總體評價,颱風在續航、全向多用途作戰、機動能力、制空持久戰上強於殲-10C,但差距並不懸殊,尤其是在空優格鬥能力上二者基本相近。
需要指出的是,殲-10C在一些技術上甚至後來居上:颱風早期並未整合頭盔瞄準和紅外前視系統,後來才升級,而殲-10C一開始就有完善的頭盔瞄準和IRST;颱風沒有內建電子戰吊艙但具備較強的綜合電子戰套件,殲-10C雖電子戰能力稍弱但可以透過外掛增補。兩者對比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雙發重型”與“單發中型”的差異。如果撇開成本因素,颱風總體作戰效能略高於殲-10C。但考慮到價格和出口限制,殲-10C的價效比明顯更優。
有媒體指出,一架颱風的價格可以買接近兩架殲-10C。而且購買殲-10C不受美西方政治限制,像埃及這樣的國家就青睞殲-10C以避免採購颱風可能遇到的武器受限問題。
因此,從排名角度看,殲-10C大致可排在與“陣風”和“颱風”相近的檔次——略遜於這兩款西方頂尖雙發戰機,但已經屬於世界先進戰機行列,遠遠超過一般第三代戰機水平。
與俄羅斯蘇-35的比較:
蘇-35“超級側衛”是俄製第四代++重型戰鬥機,也是解放軍空軍曾引進過的機型。
將殲-10C與蘇-35對比,實質是輕型新銳與重型傳統的對決。蘇-35的優勢在於其平臺大、航程遠、動力強、機動性突出。
它空重接近19噸,最大起飛重量可達34噸以上,載油和載彈都非常可觀(據稱最大外掛可達8噸左右)。雙發AL-41F1S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14.5噸,兩臺合計近29噸推力,使蘇-35擁有極高的推重比,可輕鬆超音速巡航和做出眼鏡蛇機動等過失速動作。此外蘇-35配備了向量推力噴管,在低速格鬥時有獨到優勢。
相比之下,殲-10C無論尺寸、航程還是發動機推力都明顯不及蘇-35。但是殲-10C的優點在於現代航電和武器。蘇-35雖經過升級,但其N035“雪豹-E”雷達仍是無源相控陣(PESA)雷達,技術上不如殲-10C的AESA先進,在多目標跟蹤和抗干擾方面稍遜。

而且蘇-35的機載電子裝置大多為俄羅斯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水平,座艙顯示和資料鏈能力不如殲-10C這樣服役於2010年代末的新機。有西方分析稱,中國的殲-10C憑藉更好的資料鏈和航電,在解放軍內部模擬對抗中曾佔據上風,甚至據傳“碾壓”了蘇-35。
另外,在超視距空戰中,蘇-35現役的主要空空導彈是R-77-1,中距射程約110公里,尚未普遍裝備更遠端的新型導彈;而殲-10C使用PL-15,射程優勢明顯。這意味著殲-10C可能在遠距離就對蘇-35形成攻擊威脅,而蘇-35必須設法迫近才能反擊。同樣,蘇-35雖機動性超群,但殲-10C的PL-10/頭盔瞄準使得後者在格鬥時也有“一擊必殺”的可能。
因此,如果讓兩者空戰,蘇-35未必能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反而可能受制於殲-10C的資訊化攻勢和長程火力。

當然,蘇-35的強項是耐久作戰和載彈優勢,如果是在高強度持續作戰(比如長時間巡航或對地攻擊)中,殲-10C在航程和載荷方面會顯得吃緊,需要更多架次或加油支援才能完成蘇-35單機的任務量。在防區外打擊任務上,蘇-35可掛載大型反艦或對地導彈,而殲-10C載重量有限。這些都使得兩機在用途上有所區分。
從總體排名上看,蘇-35作為重型戰機,其空戰效能原本強於典型輕型機,但由於年代和電子技術差異,殲-10C在資訊化戰力上反而後來居上。
因此,有評論認為殲-10C代表了“中國自主研製戰機的長足進步”,在一些解放軍內部演習中壓倒了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這一結論雖未經官方證實,但可以反映出殲-10C在中國空軍眼中的地位:它並不輸給曾被寄予厚望的蘇-35,甚至更受中國飛行員青睞,因為航電更先進、維護更便利。對於國外空軍而言,殲-10C也提供了一個比蘇-35更經濟且技術更新的選擇。
與JF-17 Block III的比較:
JF-17“梟龍”Block III是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輕型戰鬥機的最新改進型,經常被拿來與殲-10C一起討論,特別是在一些可能購買中國戰機的國家(如孟加拉國)的選型中。
從檔次上,JF-17是一款中輕型廉價戰機,定位低於殲-10C。Block III版本給梟龍加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頭盔瞄準和PL-15/PL-10導彈等,使其在航電和武器上部分接近殲-10C水平。

但平臺先天限制依然明顯:JF-17採用俄製RD-93發動機,推力約8.3噸,不及殲-10C的WS-10B(13噸級);最大起飛重量約12.7噸不到殲-10C的三分之二,掛點7個可掛載約3.5噸武器,載荷和航程均弱於殲-10C。
這意味著JF-17在執行空戰或對地任務時,無論攜彈量還是留空時間都有限,更適合作為防空截擊或輕型攻擊機使用,而難以承擔高強度的制空奪控任務。
在效能方面,JF-17 Block III雖然也裝備了AESA雷達(據傳為KLJ-7A或義大利Grifo-E)和PL-15導彈,但由於雷達口徑更小、航電冷卻和供電能力受限,其雷達探測能力和連續波束工作能力應低於殲-10C的更大雷達。此外,梟龍的機體較小,改進潛力有限,未來升級空間不如殲-10C。兩者最顯著的差異還是在價格:
JF-17 Block III造價據報道約3000萬~4000萬美元一架,而殲-10C約6000萬美元。
因此對於預算有限又希望升級戰機的國家,JF-17提供了一個“物美價廉”的基礎方案,而殲-10C則面向更高要求的使用者。
以孟加拉國為例,就權衡過採購16架殲-10C還是購買一批JF-17的選項。如果從作戰效能考慮,殲-10C無疑遠勝梟龍,但如果從成本和國情考慮,JF-17也許更合適。
這反映在巴基斯坦空軍的實際選擇上:巴空軍高低搭配,同時列裝了大量JF-17(150架以上)用於日常防空和對地,另一方面又引進殲-10C約3箇中隊用於應對印度的高階威脅。
西方媒體形容JF-17是為那些需要廉價可靠平臺的國家準備,而殲-10C適合尋求高階效能和先進技術的使用者。
綜合評價,殲-10C在全球戰機排位中屬於“次頂尖”行列,僅次於隱身五代機和少數頂級四代半重型機,明顯優於像JF-17這類低端戰機。正因如此,殲-10C成為許多國家考慮替代老舊機型(如米格-29、幻影等)的理想方案,在國際市場上與F-16V、陣風等同臺競爭。
綜合排名定位
如果要給當今非隱身戰鬥機一個粗略排名,殲-10C大概可躋身前五之列。考慮到F-35、F-22、J-20這類第五代隱身戰機代表著當前空優的頂端,殲-10C無法與之比肩。但在第四代改進型(第四代半)譜系裡,殲-10C的綜合作戰能力已十分接近歐美一線機型。

例如,它與“陣風”、颱風在效能上各有千秋,總體處於同一層級;相較美製F/A-18E/F“超級大黃蜂”和F-15E/EX這些更大型的四代半,殲-10C在航程和載彈上略遜,但電子裝備並不落後,空戰效能仍可抗衡一二。可以說,殲-10C是目前全球單發非隱身戰機中最強者之一,與美國F-16 Block70、瑞典JAS-39E“鷹獅”等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彈藥)領先。在中國空軍內部,殲-10C擔負著與更先進的殲-20、殲-16協同作戰的任務,形成高低搭配的體系。

成本與出口:一架殲-10C到底值多少錢?

一款戰鬥機除了技術性能,造價和使用成本也是重要考量。殲-10C由於效能先進且定位中型,價格相對中等,具備一定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本節我們分析殲-10C的研製造價、單位採購價、全壽命使用成本,並探討其在國際出口市場的情況,包括已知的巴基斯坦採購以及傳聞中的伊朗、埃及等意向。
單價與使用成本  
中國官方未公佈殲-10C的具體單價,但可透過對比和外媒報道進行估測。
有伊朗媒體在2023年援引訊息稱:

“殲-10C單價約4000萬美元,採購100架需40億美元”。

這一數字大致與防務分析界的推算一致。考慮CPI和效能,殲-10C單機價格很可能在3500萬~4000萬美元範圍內(不含備件彈藥)。這個價格比美國F-16V Block70報價(約6500萬美元)要低得多,也低於法國“陣風”出口價(印度採購陣風含武器約2億美元/架)。可以說,殲-10C在國際市場上屬於“高效能但價格適中的”選項。 
造成這一價格較低的原因:
一是中國本土製造成本和人工費用較西方低;
二是中國可能以較薄利在推動戰機出口以佔領市場(不附帶過多政治條件)。
此外,殲-10C已經有國內大批次產,規模效應攤薄了研發成本。當然,需要注意報價通常不含武器彈藥和培訓。若加上全套武器(導彈、吊艙)和後勤支援,殲-10C出口合同的每架總價可能在5000萬~6000萬美元左右。  
全壽命使用成本方面,殲-10C採用單發設計,相比雙發戰機維護成本低一些。發動機太行設計壽命據稱達3000小時左右,需要中修和大修,但不至於像早期俄製發動機500小時就換,可靠性上去了。電傳和航電模組由於國產化率高,零部件供應也有保障。中國可為客戶提供較便宜的備件。
綜合估計,殲-10C每飛行小時成本在1萬美元左右,低於F-16(約2萬美元/小時)和陣風(更高)。
當然,這只是粗略推測。巴基斯坦方面訊息稱,殲-10CE的維護保障成本“在可接受範圍,略高於JF-17”,而JF-17飛行小時成本約7000美元。據此推算殲-10CE也在1.0~1.2萬美元/小時之間。要知道,F-35五代機小時成本超過3.5萬美元,所以對很多預算有限國家來說,殲-10C顯得經濟實惠。 
全壽命成本還有一個重要組成是升級改造。中國為殲-10C設計了開放式架構,可以透過更換LRU模組、升級軟體來不斷改進效能。例如將來可升級更先進雷達、新航電、新武器。這種升級相對西方飛機費用更低(因為中國升級不必支付高額智慧財產權費用)。因此長期使用下來,殲-10C的生命週期成本相對友好。
巴基斯坦的採購  
巴基斯坦是殲-10C的首個海外使用者,也是目前唯一確定的採購國。巴基斯坦在2021年底正式宣佈購買殲-10CE(出口型名稱)25架,並在2022年3月接收了首批6架。截至2024年,已交付20架左右,剩餘預計2025年交付完成。另外還有11架的增購選項。巴基斯坦將殲-10CE部署在No.15中隊,暱稱為“龍”(Dragon),顯然寓意中國的“猛龍”。  

關於合同金額,官方未披露。有訊息稱25架殲-10CE合同總額約達16億美元,包括武器彈藥和培訓支援。這摺合每架約6400萬美元。如果屬實,說明殲-10C飛機本身+全套武器均攤成本約5000萬/架,加上培訓和初始備件等服務約1400萬/架。考慮到巴中關係和優惠,實際單價可能比提供其他國的報價更低一些。 
巴基斯坦引進殲-10C的原因是應對印度購買“陣風”戰機帶來的壓力。他們原本主力是F-16A/B和JF-17,面對印度陣風+蘇-30MKI組合稍顯吃力。殲-10C到貨後,立即彌補了BVR作戰短板。據報道,巴軍殲-10CE具備掛載PL-15E導彈(出口型),射程比印軍“流星”還遠。而且殲-10C電子戰也表現突出,在某次對峙中成功干擾了印度陣風的雷達。

2025年一則未經完全證實的訊息稱,巴基斯坦空軍用殲-10C擊落了入侵的印度戰機,包括3架陣風。如果屬實,這將是殲-10C實戰能力的重大背書。
目前,除了巴基斯坦已實質採購外,其他國家還在觀望或談判階段。不過現在看來,由於克什米爾空戰的爆發,殲-10C價格很可能漲價。
克什米爾實戰案例分析及作戰效能評估

2025年5月克什米爾衝突:殲-10C的實戰首秀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激烈空戰,巴基斯坦空軍首次將殲-10C投入實戰。此次衝突的背景是印度單方面發起的“辛杜爾行動”,透過導彈打擊巴境內目標並出動多型戰機(包括陣風、蘇-30MKI等)試探性進攻。

巴方迅速以殲-10C為核心力量實施反擊,宣稱擊落6架印度戰機,包括3架陣風、1架蘇-30MKI和1架米格-29。儘管印度未承認戰損,但網路流傳的殘骸影像(如陣風發動機部件和加油裝置)和巴方戰術細節披露(如PL-15E導彈超視距打擊)引發國際關注,標誌著殲-10C首次在實戰中展現其作戰效能。
關鍵戰例分析:
1. PL-15E導彈的遠端打擊能力  
巴基斯坦殲-10CE發射PL-15E(霹靂-15出口型)導彈,以約150公里射程在克什米爾阿赫努爾空域擊落印度蘇-30MKI。

這一戰績凸顯了PL-15E對傳統三代機(如蘇-30)的絕對壓制力。對比印度陣風搭載的流星導彈(射程約100公里),殲-10C的射程優勢使其能在敵機雷達未接戰前完成攻擊,形成“先發制人”的戰術優勢。
2. KLJ-7A雷達的探測代差  
殲-10C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260公里)與陣風的REB-2-AA雷達(約180公里)形成顯著差距。
在4月29日的對峙中,巴軍殲-10CP透過雷達靜默接敵,待距離縮短至80公里後突然開啟鎖定,迫使印度陣風群倉皇撤退。
這種“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能力,直接打破了印軍對南亞空中優勢的長期壟斷。
3. 體系化作戰的支撐作用  
巴軍此次行動中,殲-10C與ZDK-03預警機、紅旗-9防空系統形成協同。
例如,紅旗-9偽裝成民用卡車隱蔽部署,成功攔截陣風;ZDK-03預警機為殲-10C提供即時目標資料,縮短決策週期。這種“預警-制空-防空”三位一體的體系,使巴軍在克什米爾上空構建了多層次防禦網,有效壓制了印軍四代機的機動優勢。

4. 心理震懾與戰術調整  
儘管戰果真實性尚存爭議,但殲-10C的實戰部署已迫使印度空軍改變戰術。據印度媒體報道,印軍陣風部署線後撤200公里,避免進入巴方PL-15E射程內。同時,印度加速推進預警機採購和電子戰升級計劃,承認“巴軍導彈射程遠超預期”。這表明,殲-10C不僅在物理層面形成威脅,更在心理層面動搖了印軍的信心。
殲-10C在未來區域性戰爭中的效能推演
1. 對抗三代機:碾壓性優勢  
在類似克什米爾的中低烈度衝突中,殲-10C憑藉PL-15E和KLJ-7A雷達,可對蘇-30、米格-29等三代機實現“超視距擊落+近距格鬥壓制”的雙重優勢。其較小的機體重量(13.2噸 vs 蘇-30的20噸)在高原稀薄空氣中仍保持良好機動性,適合中印邊境或臺海等複雜地形區域的快速攔截任務。
2. 對抗四代機:區域性效能佔優  
面對陣風、F-16V等四代機,殲-10C的射程和雷達優勢仍具決定性意義。
例如,PL-15E的150公里射程可覆蓋陣風發射流星導彈的視窗期,而KLJ-7A雷達的探測距離優勢(比陣風多50公里)使其在BVR空戰中佔據先機。即便在視距內,殲-10C的鴨式佈局和太行發動機推力(14.5噸)也能在9G過載下保持能量優勢,彌補航電系統的代差。
3. 對抗五代機:體系化生存能力  
在與F-35、殲-20等五代機的對抗中,殲-10C需依賴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地面雷達的引導。例如,在臺海衝突中,殲-10C可作為“第二梯隊”配合殲-20:
前者依託資料鏈在200公里外發射PL-15,為後者創造突防視窗;或在後方執行防空截擊,利用較低成本實現高頻次輪換巡航。其價值在於以“數量+可靠性”彌補隱身能力的不足,形成“蜂群式”壓制。
4. 高烈度衝突中的角色定位  
在類似印巴2025年衝突的高強度對抗中,殲-10C將承擔以下任務:  
區域防空骨幹:在沿海或島礁機場部署,與殲-16、殲-20構成梯次防禦網。  
遠端打擊平臺:掛載PL-15E對敵方預警機、加油機等高價值目標實施“斬首式”打擊。  
電子戰協同:配合電子偵察機(如運-8T)干擾敵方雷達,為己方戰機創造突防條件。
殲-10C的作戰效能定位  
1. 中低烈度衝突中的“降維打擊”工具  
在類似克什米爾的區域性衝突中,殲-10C憑藉PL-15E和KLJ-7A雷達的組合,可對三代機實現“秒殺”,對四代機形成代差壓制。其成本效益比(單價約5500萬美元)遠高於陣風(1.8億美元),使其成為中小國家構建空中優勢的首選。
2. 高烈度衝突中的“體系化配角”  
在對抗五代機或美軍四代機的高強度作戰中,殲-10C需依賴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地導系統的協同,承擔中後方防空截擊任務。其價值在於以“低成本高頻次”輪換,維持制空壓力,而非單打獨鬥。
3. 戰略威懾的象徵性意義 
2025年5月的衝突表明,殲-10C的實戰部署已迫使印度重新評估其空中戰略。即便戰果存在爭議,其“存在即威懾”的作用已足以改變南亞力量平衡。未來,隨著PL-15E升級至PL-21(射程300公里+),殲-10C的遠端打擊能力將進一步放大這一效應。

最終評估:  
對抗三代機:碾壓性優勢(勝率>80%)  
對抗四代機:區域性效能佔優(勝率50%-70%)  
對抗五代機:體系化生存(勝率30%-50%) 
殲-10C的實戰表現證明,其在區域性戰爭中是“價效比最高的制空利器”,而在高強度衝突中則是“不可或缺的體系節點”。未來,隨著中國空軍“攻防兼備”戰略的深化,殲-10C將繼續在區域防空和遠端打擊領域扮演核心角色。

一架殲-10C隱藏的國家實力

殲-10C作為中國新一代主力戰機,自然引起了國外軍事媒體和專家的廣泛關注。
殲-10C的大批列裝,提升了中國周邊的空軍實力,對地區軍力平衡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它加強了中國空軍應對多方向威脅的能力,使中國在第一島鏈和喜馬拉雅等方向都保持強勁的空中力量存在。另一方面,殲-10C的出口打破了傳統盟友體系的武器壟斷。
例如,巴基斯坦用中國戰機替代了部分美製戰機,這也被解讀為中國在爭奪美國盟友的軍售市場和影響力。  
長遠看,若更多國家裝備殲-10C,將形成以中國裝備為體系的軍事圈,對西方的軍事外交產生挑戰。這也是一些西方戰略界人士提醒本國政府要注意的——中國正通過出口先進軍備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5月的巴印空中衝突報道。如果巴基斯坦殲-10C真在實戰中擊落了印度陣風,那將是第一次4.5代對4.5代的實戰戰果,而且由中國製造的戰機取得。
這無疑會令國外對殲-10C刮目相看,對潛在買家是巨大的信心提升。但同時也可能引發對手國家尋求對應手段,比如印度可能要求法國加速提供更先進的流星導彈批次或尋求引進美國F-15EX等,以應對殲-10C威脅。  
總的來說,海外對殲-10C的綜合看法是:技術先進、價效比高、值得重視。它被視為中國航空工業成熟的標誌產品,不容再用老眼光輕視。
殲-10C的出現意味著,制空權競爭的門檻正被更多國家跨越。
中國憑藉殲-10C等裝備,正從一個武器進口大國轉變為出口強國,對世界軍力格局和國際軍貿都帶來新的變數。

一架殲-10C隱藏的科技實力

殲-10C究竟是一把開啟國際軍售大門的金鑰匙,還是僅為中國航空工業自我安慰的一場夢?
這不僅是對一款戰機的疑問,更是對中國在世界軍事舞臺上地位的深刻思考。殲-10C作為中國空軍的新寵,其技術實力不容小覷,但背後所承載的戰略意圖是否過於宏大?
一方面,殲-10C增強了中國的空中力量,使其在周邊地區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它也試圖打破西方國家在軍火市場的長期壟斷。從第一島鏈到喜馬拉雅山脈,殲-10C像一位無畏的戰士,捍衛著中國的領空安全。
2025年5月的巴印空中衝突報道:
如果巴基斯坦殲-10C真在實戰中擊落了印度陣風,那將是第一次4.5代對4.5代的實戰戰果,而且由中國製造的戰機取得。
這無疑會令國外對殲-10C刮目相看,那將是中國製造的勝利,也是對全球潛在買家的巨大鼓舞。但這同樣可能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印度可能會尋求更先進的導彈或引進F-15EX來對抗中國的影響。
再看看成飛股票價格一天漲17%,又一天漲20%,市場似乎對中國航空業充滿了信心。但我們應該警醒,這不是一場遊戲,而是一場關乎國家安全和國際秩序的嚴肅較量。中國正從武器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強國,這對世界軍力格局和國際軍貿帶來了新的變數。
然而,這一切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是對和平的真正追求,還是對未來戰爭的準備?是技術的突破,還是資本的遊戲?總之,殲-10C的成功與否不僅僅關乎技術本身,更關乎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角色定位。
畢竟,天空足夠大,容得下所有人共同飛翔。
本文轉自“量子學派”,篇幅所限,有所刪減,歡迎點選上方名片檢視全文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絡版權方。
打賞不設上限,支援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訂閱服務熱線: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早8點至晚8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