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最大的新聞,莫過於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提議立法禁止中國留學生獲得美國學生簽證的事件了!

雖然提案被透過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身邊已經有不少家長用腳投票,把留學的目光瞄準了亞洲,其中大學排名高、英語為母語,更加安全友好的新加坡成為了首選。
最近QS公佈了最新的大學學科排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1門學科躋身了世界前十;其中更是有6門學科躋身前五!妥妥的亞洲之光。

而作為新加坡“華中系”唯一海外校,廣州新僑學校,將攜手南洋理工大學,重磅推出「定向聯合培養專案獎學金」,更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這是一個旨在鼓勵學生超越自我,並幫助學生實現名校夢想的獎學金專案。獎學金非常豐厚,全額覆蓋廣州新僑學校國際高中Pre-IB、IBDP及南洋理工大學本科所有學費,還提供大學期間的生活補貼,獎學金總數超千萬!
這個訊息既令人驚喜,但又可以說在情理之中。
因為學校有著濃厚的“新加坡基因”:
👉廣東-新加坡基礎教育領域重點合作專案,
👉傳承牛劍的海外主要生源校(106年新加坡名校基因),
👉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華唯一到訪的學校。

■ 廣州新僑校園
廣州新僑學校是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以下簡稱“華中”)的聯屬學校,也是唯一一所由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共同管理的新加坡境外學校。
要知道,華中是新加坡最頂尖的5所中學之一,更是牛劍重要的生源校——2023年,華中牛劍offer的數量位列全球第五,比伊頓公學還要多5枚。
作為一所十二年制國際化學校,新僑設有小學、初中和國際高中課程。
自2021年創校以來,新僑學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創校生30%獲英國G5精英大學錄取;第二屆申請英國方向學術類大學的學生100%收穫英國TOP15名校錄取,1/4學生收穫英國G5超級精英大學錄取,斬獲“王曼愛華”大滿貫(截止至3月14日)。
僅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超300人次斬獲全球級、國家級獎項,涵蓋數學(AMC Distinction,Qualify for AIME等)、計算機科學、自然科學、生物(IBO 金獎等)、人文社科、體育和藝術等多個領域。
這次與南洋理工大學攜手、超千萬的獎學金專案,更是一個鼓舞人心的里程碑時刻。
*對該項獎學金感興趣的家長及學生
可參加Open Day或
預約探校做進一步的諮詢


新加坡“小六會考”落地廣州、
千萬級獎學金免費讀完高中大學,
新僑學校與新加坡的聯結還在加強
如果說“華中大家庭”讓新僑學校自帶了“新加坡基因”的光環,那麼新僑學校還透過各種實踐,讓這種聯結成為了學校的教學優勢。
拿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舉例,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新僑學校2024年成為了新加坡國際小學離校考試(iPSLE)的海外考試中心,也是目前中國地區唯一的考點。

■ 廣州新僑學校獲得新加坡國際小升初考試考點授權
熟悉國際教育的家長們都知道新加坡的小升初考試(PSLE,也稱小六會考),對學生之後教育路徑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於重要性非比尋常,它以高難度和高含金量著稱–
-
單數學考試時間就2.5小時;
-
英語科目學生可能需要寫一篇議論文來闡述自己對某個社會問題的看法。
這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樣的高標準,意味著光刷題是無法應對的!

能夠成為海外考試中心意味著,新僑學校的教育水平獲得了權威的認可,也更能為學生提供與全球優質教育接軌的平臺。
iPSLE考試中的英語、中文、數學和科學四門科目,也是新僑學校基礎教學的核心。
良好習慣的培養自然不必多說。拿閱讀來說,新僑學校透過分層,利用每天25分鐘的晨讀幫助同學們建立習慣。
數學學科上,可以體現新僑學校如何真正幫同學們理解問題和培養思維能力,比如小學部融入了著名的“CPA教學法”:

這個過程,讓學生們透過司空見慣的事情,明白背後存在的抽象法則,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本學期,三四年級的學生還將全部參與華中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目的不是為了刷題,而是拓展視野。這也可以看作是對標“小六會考”的一種方式。



而國際高中部,近期傳出了一個重磅訊息:新僑學校攜手南洋理工大學,重磅推出「定向聯合培養專案獎學金」。
在QS的榜單上,南洋理工大學位列亞洲前三。具體到專業,工程學、材料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都躋身世界前10。在人工智慧時代愈加看重的“跨學科領域”,南洋理工是世界前10的存在。
參加中考的學生:中考成績需達到中考第一梯度投檔控制線(如廣州2024年為702分)
未參加中考的國際生,含國際學校學生、海外學生:提供IGCSE成績以及過往三年學術評估(包括但不限於學校的排位,學生過往學術成績評估報告等)

獎學金專案致力於選拔對IB課程有熱忱並且學術斐然的學生。透過學術助力與行業實踐,全力培育具備國際視野的教育創新人才。
學校將全額資助其完成新僑國際高中Pre-IBDP及IBDP課程(提供學費),直至南洋理工大學本科畢業(提供大學學費及生活補貼)。
換句話說,學生幾乎能夠免費讀完高中四年和大學的課程。無論是已經堅定國際教育路線的學生,還是想從體制內轉軌國際升學的學生,都是非常誘人的機會了。


研究啟蒙:探討腦機介面技術、
研究深海微生物分解塑膠時的作用…
眾所周知,頂尖大學的申請越來越卷。如果能夠在高中之前,就有足夠多的機會探索專業方向,那麼準備也就會更充分。
新僑學校的初中生們已經在這麼做了。
這個學期,G9的Peter和他的同學都想搞清楚微生物是怎麼回事。不過,他們觀察的方向不太一樣,Peter想知道門把手上存在哪些微生物而同學則把目光對準了鞋子上的微生物。為此,一個計劃去擦門把手,一個計劃問身邊的同學借上20雙鞋來觀察。
這些都是發生在新僑學校特色的“天賦課程”(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裡的實踐。
學校在G9-G10年級設立了這個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讓同學們提前探索不同的專業。
具體來說,“天賦課程”裡有四個可選方向,時下熱度最高的“人工智慧”也是其中之一。“天賦課程”採用“專案制”以及“導師制”,保證學術紮實的同時,也能給予個性化的反饋。

同時,還獲得中新聯合研究院(CSIJRI)的支援,讓學生有機會進入專業實驗室,在科研工作者的指導下參與到前沿科技專案的研究。

生物化學方向,授課教師Dr. Malik是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曾任職過大學副教授,還擁有豐富的科研經歷。
Dr. Malik說:
“研究”的每一步,都讓學生獲益匪淺。

■ 學生在中新聯合研究院做開題報告
有同學開闊了眼界,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身邊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有同學獲得了實踐經歷,第一次走進了科學實驗室,掌握了顯微鏡操作、培養基製備、DNA提取等基礎實驗技能。
在一次小插曲中,Peter對“理論”和“實踐”的區別有了切身感受。

培養菌落的時候,Peter準備了兩份培養皿作對照,這是一個常規的實驗,按照預期菌落會逐漸發展,但某天他發現,其中一個培養皿中居然長出了蘑菇!與Dr. Malik覆盤實驗操作後,他意識到,可能是培養基在實驗過程中被雜菌汙染了。

值得一提的是,“天賦課程”對寫作的要求也沒落下。生物化學方向,同學們需要寫兩篇文章,一篇科普,一篇學術。
前者需要他們尋找時下最新或者他們認為有趣的科研成果,然後用自己的表述,寫成通俗有趣的故事並投稿。
很多同學都腦洞大開,產出了令人驚喜的結果:
-
有同學探討了腦機介面(BMI)技術,嘗試用生動的語言解釋人腦如何產生電訊號以及如何透過非侵入式和侵入式方法收集這些訊號;
-
有同學講述了科學家們如何發現並改進CAR-T細胞,使其能夠有效識別並消滅癌細胞;
-
還有同學研究了微塑膠侵入大腦的潛在途徑及其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的影響。
-
Peter則揭示了深海微生物可能在分解塑膠廢物中發揮的意想不到的作用,並探討了這些微生物與塑膠相互作用的機制……
Dr. Malik提到:科普文章要求通俗易懂,這意味著學生要學著將複雜原理轉化為大眾能理解的語言,這個過程也在鍛鍊他們的資訊整合能力和批判性思考。
學術文章,也就是獨立撰寫Research Article,對於初升G9的同學們是不小的挑戰。文章的要求明顯提高,查閱學術文獻時也會碰到很多難懂的單詞。

生物化學方向的研究,只是“天賦課程”的一個縮影,選擇其他三個方向的同學們,同樣在如火如荼地探索著專業。
可以想象,還會有更多令人驚喜的故事和成果即將發生。經過這些鍛鍊,高中和大學的學習也將更加順暢。


■ 學生在海報中呼籲合理使用抗生素

大方接待新加坡前總理,
發起“月經貧困”募捐,學生們這樣展示領導力
專業之外,軟實力的培養同樣重要。關於“人工智慧時代需要怎麼樣的人才”,科學作家萬維鋼談到了三類人,按照主動性從低到高依次是:工具人、玩家和主人翁。
工具人是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但就算做得再好,也不會有前途,因為AI的工具屬性可以完全替代這種人;
玩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會有自己的安排;
而主人翁則更進一步,如果說玩家是安排自己,主人翁也把別人和整個世界納入考量:“主人翁”不滿足於在別人設定的規則中生活,他要自己制定規則;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世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一個新世界,給其他人創造生存和發展空間;他認為自己對世界負有責任,如果現在的世界有問題,那麼自己有義務站出來把它變好。
新僑學校提倡的“公僕型”領導力,就是對主人翁的一種詮釋。
“公僕型”領導力並不是簡單的“領導”或者“管理”,而是著重於塑造以身作則、服務他人並推動團隊共同成長的領導者。

一個典型的例子發生在2024年3月。
四位新僑學校的女學生走上街頭,與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聊起了“月經”這個話題。她們瞭解到,全球超過5億女性經歷著月經貧困,在中國,單單隻論貧困區12-16歲的女孩,估計超過400萬。
於是,她們發起了“燦爛的我們(Glowing Wǒmen)”女孩加油公益活動,聚焦於“月經貧困”,與非營利公益組織合作,為山區女孩募衛生巾。街頭採訪,為的是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的情況。而有受訪者在瞭解到她們的專案後,還專門去便利店買衛生巾捐贈。

領導力的培養也融入了學校的日常。每年,新僑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去往新加坡進行“領導力學習之旅”,學習解決具體的問題。
2024年,學生們在新加坡度過了7天6夜,圍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探索了本土的醫院以及大學,還與氣候變化研究專家和新加坡環境部的官員對話,瞭解了新加坡將如何轉變為智慧城市,以及在經濟和生態的博弈中保持平衡。


有了種種鍛鍊和經歷,難怪新僑的學子們面對“大場面”絲毫沒有怯場:他們在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訪校時落落大方地勝任接待與志願工作,自己籌備和策劃“陳嘉庚論壇”,和不同國家的同齡人交流溝通,共同解決社會及環境挑戰……


「 寫在後面的話 」
DeepSeek的火熱,再次引得大家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個勝任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才?
其實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自己就說過答案。畢業於浙大的他說,公司在招聘的時候不看經驗,而看能力。具體看三點:基礎能力、創造性以及熱愛。
關於這些能力和素養,新僑學校,已然身體力行地在培養學生了。
對標新加坡教育,紮實內容與先進理念並存;
包括天賦課程在內的各種課程和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發揮的舞臺;
鼓勵學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探索,並且把熱情化為行動。
這些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生更能從容應對將來的大學乃至於時代的挑戰。
*對獎學金感興趣的家長及學生
可參加Open Day或
預約探校做進一步的諮詢

招生年級:小學G1-G6,中學G7-G10
班型:小學、初中、高中26人/班
學費(國際升學方向):
小學 G1-G6:¥201800/學年
初中 G7-G9:¥211800/學年
國際高中 G10:¥241800/學年
*住宿、餐飲、校車、校服等學雜費,按實收取。
課程體系:
小學:以中國國家課程為本,秉持國際化教育理念,對標新加坡小學教育水平研發的中新融合校本課程。
初中: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在國際化課程理念框架指導下進行課程設定和教學組織。同時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術需求,提供雙語教學、全英教學,允許學生在人文、科學、數學方向根據個人學習方向、語言能力選擇授課語言。
國際高中:提供A-Level、IBDP和HKDSE三門國際課程體系。初高中過渡階段,提供IGCSE及Pre-IBDP、Pre A-Level、Pre-DSE銜接課程體系。
電話:
+86 18026443975(小學部黃老師)
+86 18924222500(初中部梅老師)
+86 16602012303(國際高中部梁老師)
地址: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廣州新僑學校北禮門(知明路招商雍景灣西50米)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