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儘量不要讓別人知道你的狀態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但凡你想做點什麼,提前告訴了別人,這事大機率會黃。
比如,在單位爭取某個職位,眼看要成了,一說出去就會有波折;
比如,考編考職稱,信誓旦旦地宣佈後,結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
有人就感慨:好事一說就沒,壞事一說就準,簡直是一門玄學。
這或許就是老話說的,事以密成,言以洩敗。
其實,道理很簡單。
你把要做的事聲張出去,會平添很多阻礙。
要麼引來他人的猜疑嫉妒,要麼攪動自己的心緒,都無形之中改變了事態走向。
若想成事,我們就得穩住自己,守口如瓶,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努力。
特別是中年以後,家庭、事業都需要好好經營。
這就是為什麼我勸你,人到中年,儘量不要讓別人知道你的狀態。

無論和誰相處
說多了都是麻煩
多年前,我對接過一家會計師事務所。
實習生小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姑娘特別單純,一看就是不經世事的那種。
當時,和她一起實習的,還有個叫小新的女生。
她們經常一起跑審計,慢慢地關係越來越好。
一次, 倆人約著吃飯,聊著聊著就打開了話匣子。
小王把自己接下來要幹啥,未來的打算一股腦全說了。
她打算過了實習期,就備考中級職稱,積累兩三年經驗就去單幹或是當合夥人。
她推心置腹地說半天,小新也說自己打心眼裡為她高興。
然而,這頓飯吃完沒多久,全公司就開始對小王議論紛紛。
有人說她太浮躁不踏實,有人不滿她備考職稱,耽誤了工作。
一時間,小王是麻煩纏身,焦頭爛額。
後來有人悄悄告訴她,事都是小新傳出去的。
小王這才意識到,上次吃飯時自己不該什麼都說。
最後,領導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提前終止了小王的試用期。
這個結果,表面看是她遇人不淑,本質上還是她心性不穩城府太淺。
事,不到辦成那一刻,都會有變數;人,不管是誰,都別高估了關係。
年輕時涉世未深,我們對“禍從口出”體會不深。
等跌了跟頭吃了虧才驟然明白,話不可多說,人不能輕信。
尤其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事,說多了就是錯,說過了就有麻煩。
不信你觀察一下,那些能成事幹大事的人,嘴巴都是很嚴的。
他們不僅自己不會說,就算你有意問,都問不出什麼。
要想躲開麻煩,順順利利地達成目標,我們也得儘量少說。
忍住過度的分享欲,剋制內心的動盪浮躁,才是成熟的表現。

你想做的事
連神明都不告訴
我們單位有個小夥子,工作勤懇,人也機靈。
入職滿3年的時候,他成功競聘上了團隊主管。
按照慣例,正式上崗前,有兩週的公示期。
可就是這段時間,他在閒聊的時候,說了些就職後的打算。
什麼獎懲措施,考核辦法,定期輪崗等。
或許是被牽扯到了利益,竟有好幾個人寫匿名信舉報他。
結果,公示期沒過,他的任命就被撤銷了。
這件事再次印證了阿德勒的名言: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世事人情,好似一張大網,一不小心就會把人牽連住,讓你功虧一簣。
利益較量間,你說的每句話都可能成為把柄;
生存競爭中,你要做的事都是一等一的機密。
不到萬不得已,不到板上釘釘,我們的打算,誰都不要告訴。

關於這點,我就很佩服老同學錢哥。
前陣子,幾個大學同學聚會,我得知錢哥不僅開公司了,還拿到了三輪投資。
如今,他公司早就開業了,正有條不紊地進入正軌,一切都欣欣向榮。
我就納悶,這麼好的關係,開公司的事他怎麼一句不說,連開業都不通知。
錢哥笑笑說:“事沒辦成,說啥也沒用,辦成了,我不說你們也會知道。”
隨後,他又神秘兮兮地說:
“聽生意場上的前輩說,話說多了會損耗能量,一張嘴好運氣就沒了。”
聰明人,都是悶聲幹大事,悄不響地達成目標,很少透露自己的真實情況。
只要你低調得像小透明,那些爛人爛事就找不上你,壞事黴運也會繞著你走。
甚至很多人,故意掩蓋鋒芒,藏住本事,目的就是為了避人耳目,專注做事。
就像司馬懿,他那麼有本事,還在曹操那裡裝病,那麼有實力,還躲著權臣曹爽。
不過是為了養精蓄銳,暗度陳倉,等時機成熟時,一舉拿下想要的一切。
他數十年的謀劃,正因為知道的人不多,才得以在權力的漩渦中順利開展。

作家毛姆說:
不要把你的計劃告訴別人,只讓他們看到結果,你真正想做的事,連神明都不要講。
逢人常閉口,暗中有作為,才是一個人能成事的樣子。
世界是自己的
與他人毫無關係
那麼,人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心事呢?
原因無非是,要麼尋求外界支援,要麼排解內心孤寂。
然而,外界支援再多,都不如自己下狠心使暗勁。
再多的人陪伴,他們也不可能陪你走完一輩子。
說到底,世界是自己,與他人毫無關係。
很多路只能一個人走,很多事只能一個人去扛。
前陣子,我重溫《月亮與六便士》,對其中一個細節印象深刻。
主角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在拋棄現有的一切去追求他的藝術夢之前,誰也沒有告訴。
連最親近的合夥人、妻兒老小都沒說。
他忽然失蹤,只留下一封信告訴所有人,這並非意外,而他去意已決。
之後無論是在巴黎學畫畫,還是為了生計輾轉各地,乃至最後隱居小島。
他都從未提前鋪墊,身邊的人向來對他的打算一無所知。
就這樣,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朝著畢生的理想踽踽獨行。
最後,他終於在生命結束前,畫出了令自己滿意的畫作。
而關於他一切的一切,在他死後9年才被人偶然得知。
有人說,他活得真不值,生前無人知曉。
但縱觀其一生,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滿地六便士的時代裡,只有他找到了月亮。
他的追逐、他的收穫、他的圓滿,外界知不知道無所謂,他真切地擁有過就可以了。
他活出了自我,僅憑這一點,他就是幸福的人。
反觀我們自己,卻無數次踏入一個“誤區”。
那就是做什麼都想被看見,特別期待他人的肯定與襄助。
我們一次次表達自己,尋求認可,生怕自己的抱負與才學被埋沒。
但事實也無數次給人教訓:
你的事,知道的人越多,你與外界的撕扯就越混亂。
一番番糾纏中,原本平靜的心起了波瀾,人就再也無法集中心力做自己。
無論何時,都別忘了,凡事向內求,才是達成所願的秘訣。
自己的生活裡,不必有太多觀眾。
安靜篤定地做事,時間自然會給你答案。
寫在最後
前陣子,和一位高管朋友聊天。
他是專案經理出身,對行業的風險、趨勢、利益糾葛都瞭如指掌。
但無論誰詢問他下一步的打算,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他都閉口不談。
投資哪個行業、學習什麼技能,會不會辭職單幹,是否打算換個平臺……
這些問題,在一番深思熟慮後,他都有明確的計劃,不過只是他自己知道罷了。
他提醒我說:定切記,自己要乾的事,從你說出去的那一刻,難度就加倍了。
不想平添煩惱,不想徒增阻礙,做人做事,都要謹慎低調。
當你降服了內心的躁動,戒掉了對外界的依賴,做什麼都會更加順利。
逢人但說三分話,遇事勿拋一片心。
降低傾訴和表達的慾望,是一個成年人最應有的剋制。
而能耐住寂寞,暗中培養和精進自己,你就已經贏過很多人了。
安利時刻
不少同學對“人生教練”這個新技能和新職業很感興趣,想成為人生教練,那怎麼辦呢?
不如組建一個“人生教練”的微信群吧,讓大家相互交流。
後續,我會在群內做一些“人生教練”的介紹和分享,以及給大家一些教練對話體驗的名額等
打造“教練+”思維,可以多場景應用,比如教練式育兒育人、教練式職場職業、教練式關係溝通、教練式領導力、教練式IP、教練式情緒管理、教練式銷售、教練式自我成長。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長者、愛學習和分享者、老師、中高層管理者、諮詢師、社工、職業轉型者、個人IP、創業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為人生教練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人生教練體驗交流群”,申請暗號:人生教練。

作者:帆書 · 瑾山月
來源:帆書樊登講書
圖片:圖蟲創意
編輯:KK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