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精神狀態天花板,慕了

“我的跨年文案已經想好了:
今年這個班兒,就上到這裡!”
如果留心觀察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態,你就會發現,“上班”是一切不爽的答案,“下班”則是一切幸福的源頭:
你怎麼這麼沒精神,你怎麼看上去這麼累,你怎麼這麼無精打采的,你怎麼又感冒了……
答案可能都是:上班上的。
尤其是到了年末,打工人的精神世界,更是岌岌可危。
或是身陷無止境的重複工作,或是每天都在忙碌卻看不到成果,或是辛辛苦苦一整年,只有老闆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一年到頭,努力追求的“鬆弛感”遙不可及,反而把“職業倦怠”焊在了臉上。
不少人都在傾訴,自己喪失了工作的成就感和意義感。
也因此,打工人人均化身無精打采的安陵容:往工位上一坐,就已經感覺“我已經筋疲力盡”。
即使進入工作狀態,也時常就像一個程式化的人機,爆改“沒有感情的敲鍵盤機器”。
打工人的精神狀態,真的沒救了……嗎?

時代變了,之前上班,講究“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現在,人們對上班這件事,也開始玩抽象了。

只要在網際網路上搜索關鍵詞“打工”或者“上班”,你就會發出由衷的感嘆:好美的精神狀態。
爆改工位,是體現打工人精神狀態的第一站。
用玩偶盲盒進行精裝修只是基礎操作,不少人為了勸自己放“青松”,在公司養起了綠植。
打工索然無味,塑膠小人拯救人類
更有人侍弄起了水培香蕉,不為了吃,而是為了暗示自己“別蕉綠”。
“再不濟也會養個桌面寵物,上班不能缺了電子布洛芬。”
不過,對已經癲了的打工人來說,精神撫慰只是暫時的安慰劑,現實主義才是永遠的家。
曾經風靡一時的“上班噁心穿搭”,有人看段子有人照鏡子。
加絨衛褲加碎花襖主打保暖,再用帽子蓋上三天沒洗的油頭,是打工人留給上班最後的體面。
“我宣佈,我正式確診為魯賓遜:只會找東西吃、蓬頭垢面、喜歡星期五。”
我和我的工友
發展到最後,打工人的瘋言瘋語,儼然已經成了一種文學形式。
“過安檢的時候檢測儀一直響,安檢的姐姐讓我把所有東西都掏出來檢查一遍,結果還是一直響。她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我打工的,她說好傢伙,難怪檢測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當你把打工人的言行無狀整套觀摩下來,不難嗅出其中濃濃的班味、淡淡的倦怠,搭配上一樣花色的衝鋒衣、長款黑色羽絨服,就像遊戲裡的NPC,系統派啥他幹啥,系統給啥他穿啥。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們成年人都是做牛做馬做不完的活。”
這一切都源於打工人的精神狀態,撐得太累了。
一天又一天重複的工作和生活,早已找不到最初的熱情。談及生活的目標,也只剩下早點下班。
以至於光是坐到工位上,整個人就感到被奪舍一樣,頭暈、腦霧、反應慢全都來了。
“剛開始以為只是週一綜合症,沒想到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都染上了。”
這種越來越多打工人陷入的困境,被稱作“職業倦怠”。
這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往往表現為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
和單純肉體的疲倦勞累不同的是,“職業倦怠”更強調源自心理的疲乏。
而當持續的情緒耗竭無法停止,往往還會出現成就感降低,甚至帶來人格解體的問題。
不少人形容這種絕望、無力又空洞的感覺為:“工作毫無意義,人生也是。”
或許,已經不再有人相信“我的未來不是夢”了?
等等,現在下結論,還太早。
文超,是超市裡、地鐵上常見的那類年輕人。
平時,朋友們習慣叫他“超哥”,只要一喊他幫忙,準會第一時間回覆。
踏實,靠譜,他認真經營著自己的簡單生活,週末最放鬆的事就是和朋友們一起野炊、騎車。
在都市寫字樓裡,文超是步履匆匆、總在打電話的諮詢顧問。
和很多打工人一樣,一身幹練的職業裝,幾乎是他上班時的固定形象。
從職場新人打拼到管理者崗位,受過不少冷眼與誤會,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但文超又和很多人不一樣,比如,這是他24小時之內,第五次等在客戶門口了。
這是一次偶然降臨的工作機會,昨天,當他聽見旁邊人在商量企業融資產品選擇問題時,便決定嘗試開拓一下這個客戶。
“衝就完了,萬一成交了呢。”
敏銳的他,立刻以專業諮詢顧問的身份,開始和客戶溝通,才瞭解到該企業需要在四天內籌集接近300萬的資金,是個急活。
在擔保公司待了四年多的文超,儘管平時聊起方案時會侃侃而談,但他深知,每一次成交背後,都是用專業換取信任的過程,既要快,更要穩。
於是,文超在現場向客戶做出承諾:“您給我三分鐘我出一個我的融資方案,一定是對您來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案。”
接著,他有條不紊地從公司產品的優勢出發,針對客戶的難題進行了針對性講解。
當下,客戶還需要一些做決策的時間,只是留了他的聯絡方式便離開了。
“看上去碰壁了”,儘管這樣的念頭冒出來,但文超沒有選擇放棄。
在接下來的24小時裡,他執著地在客戶的公司門口和辦公室門口守了五次。
最終,客戶同意詳談,並在充分了解文超給出的方案之後,同時成交了1筆車e貸,1筆宅e貸。
在後來的回訪中文超才知道,感動客戶的不僅是公司的專業可靠,還有自己身上,那股執著和拼勁。
每每想起,文超都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沒想那麼多,面對困難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己經常說的那四個字,“衝就完了”
就像他最愛聽的那首《山丘》,裡面有句歌詞這樣唱:“嬉皮笑臉地面對,人生的難”。
儘管生活平凡,但憑藉著這股衝勁,文超談成過被認為“成不了”的合作,也嚐到了那些藏在苦深處的甜。
像文超一樣的諮詢顧問,在平安擔保還有很多。
在辦公間,隨時響起的電話,及時提供全面又專業的方案,奔走維護客戶人脈,是很多諮詢顧問的日常。
但從大家的目光裡,看到的不是倦怠,而是對未來可期的信念。
在平安擔保的諮詢顧問們看來,驅動他們不斷前行的動力,來自方方面面。
公司給的成長空間,是最初吸引大家入行的原因之一。
也許學歷、經驗、背景並不是最重要的門檻。願意付出,堅持拼搏,追求自我發展,是這群年輕人最顯著的特點。
平安擔保,凝聚了無數和文超一樣心懷熱忱的年輕人。他所在的營業部的主力軍是90後,還有幾名80後資深顧問,成為了年輕顧問的帶教師傅,帶他們瞭解行業、瞭解客戶,在這裡付出時間和汗水,收穫的是能力和資源。
當努力不被辜負,每個平凡人的內心,都能開出花。
而促使大家留下來繼續打拼,甚至將職業視為熱愛的原因,則是很多人在這份工作裡,找到了自我認同與社會價值的雙重肯定。
在聊起工作給予的意義時,這也是文超和同事們不約而同提到的一點——
日復一日的拜訪,偶爾的挫折碰壁,將自己打磨出了一份自信從容。
而眼看著自己的服務,幫助各行各業的企業主解決融資週轉問題,幫助他們實現企業發展,獲得客戶的信任和推薦,這份成就感更是無可比擬的。
正如影片中的發問,“全能冠軍,是怎樣練成的?”
文超的答案是憑著執著和韌勁“衝就完了”。
在工作中面對挑戰,不給自己太多限制,突破傳統創造機會,反而讓他收穫了圓滿的結局。
而作為行業內的領先者,“不設限”恰恰也契合了平安擔保的發展路徑。
在平安擔保看來,這份服務是有含金量的:目前,中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300萬家,貢獻了6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它們被譽為“經濟的毛細血管”,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小微企業是穩定經濟、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在吸納就業、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長期以來,小微企業因“輕資產、無抵押”,往往在面臨經營困難時,呈現出融資急、額度不滿足需求等常見問題。
平安擔保公司利用線上的數字化平臺,再透過線下富有經驗的服務顧問,深入商圈、工業園區,走到企業主身邊“把脈問診”提供個性化、顧問式“身邊服務”,精準聚焦小微企業發展性需求。
也正因為這一點,讓包括文超在內的所有平安擔保諮詢顧問,看到了不設限的個人發展前景,和不設限的社會價值。
在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服務中,大家超越了自己,也給相信自己的人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如果把每一單成功的合作,視為摘下的桂冠——
他們已經憑藉始終堅持的自我超越和不設限,成為了自己人生的冠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