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闆,趕緊退休是對公司最大的貢獻

最近,總是有人問我一件什麼什麼事兒。
大概是有位老闆做出了一些令人費解、不大符合商業邏輯的決策。
我特別想說點什麼,但同事們都勸我,別寫、別寫,太得罪人。但有話想說,真的是忍不住。
所以今天,我儘量剋制自己的表達欲。
要不這樣吧,我給大家說個故事。關於我的前老闆,微軟前CEO史蒂夫·鮑爾默的故事。
沒錯,只說故事。
聽完以後,或許你會感慨,歷史不會重複,只會押韻。
史蒂夫·鮑爾默,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確實,很長一段時間裡,提到微軟,大家印象裡只有比爾·蓋茨。
但你知道嗎?其實早在2000年,蓋茨就卸任了微軟CEO。
那年,我猜公眾號很多讀者都還沒開始工作,甚至還沒出生。
1999年年底,蓋茨帶領的微軟,達到了市值的巔峰,超過6000億美元。
而那個時候,微軟後來的對手蘋果在做什麼?喬布斯在被董事會趕出公司後,迴歸蘋果剛剛兩三年,正在搗鼓新一代Mac電腦。後來改變蘋果歷史的那款iPod,連影子都沒見到呢。
可以說,無論從哪個視角看,那時的微軟,都是巔峰中的巔峰,巨頭中的巨頭。
然而,因為一些複雜的原因,那一年的蓋茨決定急流勇退。在精挑細選後,他將CEO接力棒交到了史蒂夫·鮑爾默的手上。
要知道,鮑爾默可不是什麼不懂業務的空降領導。他1980年就加入微軟,是微軟第30號員工,早期創業元老,為微軟的成長立下汗馬功勞。他更是蓋茨在哈佛大學時的室友,兩人有著多年感情,信任值非同一般。
蓋茨與鮑爾默
鮑爾默擔任CEO期間,微軟的營收增長了4倍,利潤增長了近10倍,員工人數從不到4萬人成長為超過12萬人,推出了Windows 7、Xbox遊戲機等在行業歷史上留下名字的產品。
就這樣,一直到2014年鮑爾默退休,他執掌微軟帥印長達14年。
我1999年加入微軟,2013年離開。我在微軟的14年,幾乎和鮑爾默完全重合,他是我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最大最大最大的大老闆。
鮑爾默充滿激情,善待員工。對公司也特別執著、有強烈的奉獻精神,這些素養毋庸置疑。直到今天,我都對他充滿了尊敬。
但是,但是,沒錯,但是來了。
只要你看過一些商業史報道,就一定會注意到,很多人提到鮑爾默的微軟生涯,都會用一個詞來評論:譭譽參半。
比如,Vanity Fair寫過一篇文章,叫“微軟失去的十年”(Microsoft’s Lost Decade)。
文章裡這樣評論鮑爾默治下的微軟:
微軟曾一度主宰科技行業。但自 2000 年以來,隨著蘋果、谷歌和 Facebook 的崛起,微軟在進入的每個領域都遭遇失敗:電子書、音樂、搜尋、社交網路等。
Tech Crunch還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更是不客氣,叫“微軟差勁、可怕、不好、非常糟糕的十年”(Microsoft’s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ecade)。
這兩篇文章的連結,我都放在文末的“參考資料”裡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不過不看也沒關係,你只要知道是對鮑爾默的各種批評就可以了。
這可就奇怪了,業績蒸蒸日上,他們究竟在批評什麼?
批評鮑爾默的固步自封,創新不足。更批評他看不見外界的批評,固執地抱著已有業務不放。
很多專家都認為,微軟雖然看上去經營資料良好,但這都是蓋茨的作業系統業務打下的江山。而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鮑爾默有帶領微軟做出什麼創新性突破嗎?幾乎沒有。
最令人詬病的是,鮑爾默領導下的微軟,幾乎錯過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那些年,微軟眼睜睜看著蘋果和谷歌開疆拓土,自己的新專案幾乎做一個失敗一個,Windows Phone、收購諾基亞等專案都以失敗而告終。
微軟這個電腦作業系統的王者,卻在手機作業系統時代,連牌桌都沒上。市值十幾年來停滯不前。
很多人都認為,微軟錯過了一整個時代,鮑爾默要負最大責任。
甚至,微軟內部也對鮑爾默有著諸多不滿。
這種不滿有多強烈?我只給你說一個故事,你就能感受到那種氛圍。
這個故事,是我的親身經歷。
那是2013年3月,當時,史蒂夫·鮑爾默來微軟北京辦公室開會。鮑爾默在臺上做了振奮人心的演講,說明微軟未來將何去何從,中國區將大有作為。
鮑爾默的演講能力非常強,臺下我們都聽的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演講結束,到了提問環節,鮑爾默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歡迎自由提問。
結果你猜怎麼著?一位新加坡同事拿起話筒,字正腔圓地問出一句:
史蒂夫,請問你打算什麼時候離開微軟?
當時在現場的我,聽得目瞪口呆,這,這,竟然能這樣直接?
你可以想象,當時對鮑爾默的不滿,已經到了怎樣的程度。
你可能要奇怪,如此大的批評聲量,為什麼鮑爾默還一直能穩坐微軟CEO位置?
除了業績資料還不錯,也是因為,在微軟內部,同樣有很多人支援鮑爾默,特別是負責企業宣傳的員工。
比如,時任微軟企業傳播副總裁弗蘭克·肖(Frank X. Shaw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痛批“微軟失去的十年”這種說法,捍衛他的老闆鮑爾默。
這篇文章不長,但充滿了對批評者的憤慨,我甚至能隔著螢幕,感受到肖寫作時把鍵盤砸得噼啪作響。
十幾年前我就看過這篇文章。最近希望重看時,卻忘了標題叫什麼了。我翻了很久很久,在網上搜了又搜,最後在AI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這篇文章。連結我同樣放在“參考資料”裡了。
為什麼一定要找到這篇文章?
因為我覺得,恍惚間,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我想給你節選兩段,文章裡說了什麼。
我不清楚說的是哪個十年,但讓我們來看看史蒂夫·鮑爾默擔任CEO期間的一些資料:
•營收從2000年的230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的700億美元,增長了兩倍。
•利潤從2000年的9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230億美元。
•透過分紅和股票回購向股東返還了1940億美元。
嗯,這些資料看起來還不錯吧?
翻譯一下,肖列出了一大堆證據,包括營收、利潤的增長、給股東的大筆分紅,以證明鮑爾默的工作出色。
潛臺詞是在說:看看這些客觀的資料吧,你們怎麼還能說這是“失去的十年”?資料擺在眼前,你們還能硬說微軟“衰落”嗎?
天啊,“失去”從未如此成功。
當然,你們可以隨便批評我們。如果我們搞砸了,歡迎指出來。但是當你們說我們“失去了十年”,請把整個十年都看清楚,不要隨便挑幾個點就當作全貌。
不要不承認啊,如果這都算“失去”,那可有一大堆公司恨不得“失去”一遍。
肖這是在諷刺批評者,說微軟過去十年比大多數公司都成功。那些寫文章的作者根本不懂微軟,你們在微軟工作過嗎?你們根本不懂微軟是怎麼執行的,只知道亂噴。
你們要是覺得這算失敗,那全球一大堆公司估計都想“失敗”一下。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那隻不過是各說各話而已。然而,後面發生的事情,無比戲劇性。
2013年8月,鮑爾默突然發郵件宣佈,他將於12個月內退休。
當時,微軟董事會甚至還沒有找到新的CEO人選,只說會在未來12個月內確定新人選,相當於留出最多12個月的緩衝時間。
結果,你猜怎麼著?
這封離職郵件發出的第二天,微軟股價當即大漲8%,市值增加了將近20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微軟當時買諾基亞才花了72億美元,鮑爾默的一封離職郵件,讓微軟市值漲幅可以買將近3個諾基亞。
這真的非常辛辣,換句話說,對市場而言,投資人早就排著隊翹首以盼鮑爾默的離職了。
新CEO是誰,重要嗎?
不重要,愛誰誰,只要不是你就行。
我看到一條評論:CEO對公司最大的貢獻,竟然是自己滾蛋。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有所耳聞了。2014年2月,印度裔CEO薩提亞·納德拉接任,帶領微軟在雲計算、AI等新領域取得突破。如今,微軟已經重回世界最有競爭力的大公司行列。
納德拉和微軟,完成了罕見的“巨頭轉型”奇蹟,回看整個商業歷史,幾乎可以與郭士納與IBM“誰說大象不能跳舞”的故事媲美。
微軟的股價呢?屢創新高。不僅遠遠超過了蓋茨時代,還在時隔近10年後重回市值全球第一。
我做了一張圖,你看,這是微軟三位CEO在位期間的股價走勢圖。
沒有人可以否認,鮑爾默為微軟效力30餘年,勤勤懇懇,奉獻一生。但他究竟有沒有阻礙微軟獲得更大的成就?
我想,你會有自己的判斷。
哎。
時隔十幾年,我彷彿看到當年的故事,再一次出現在眼前:
老闆的決定,引發網友群嘲。而公司的宣傳部門堅決捍衛老闆的決定,表示外界存在很多誤解,TA曾經為公司做出巨大的貢獻,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由於TA的英明領導,沒有TA,就沒有公司的今天,如此云云。
這是個非常神奇的現象,一位CEO過去做了多少貢獻,和他當下的決策是否正確,完全是兩回事。
甚至,他過往的成就,會成為強大的路徑依賴,阻礙公司在未來取得更大的突破。
而在位的老闆,可能永遠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因為,整個PR部門,甚至整個公司,都在為他工作。
有些人會由衷地認為,老闆的一切決策都是正確無比。而有的人是別有用心,他們知道迎合老闆能帶來利益,於是每天沉迷於給老闆提供各種量身定製的好訊息。
這就是:CEO的資訊繭房。
實際上,類似的繭房現象,遠遠不止發生在一兩個人身上。
這幾天,我還聽到了一些“業內傳說”,因為我實在無法確認這些故事是真是假,因此隱去人名。
商業大佬A,是全中國排名前幾位的商業人物,一半以上的中國人都用過他公司的產品。
如今,大佬A功成名就,你猜猜發生了什麼事?周圍的許多人為了討好他,專門去經營他的朋友圈。
什麼叫經營朋友圈?
比如,A大佬加了2000個好友,他就去想辦法加上其中200個,然後去幹一件事:透過這些好友,為A大佬定製朋友圈。
舉個例子,他透過私聊,或者朋友圈群發的方式,向A大佬的朋友們傳遞一些他覺得A大佬會感興趣、會關注的內容。
然後,這些好友裡一定會有人轉發給A大佬,有這麼三五個,A大佬就會覺得,天哪,這小夥子真上進,真有潛力。
還有,有同事偶然看到一張A大佬辦公室照片,看到他桌子上似乎放著一本書,猜測應該是他最近在看。於是立刻各種研究,寫了一篇長長的書評發在朋友圈。他知道一定會有人轉發給A大佬,從此他就會留下印象:這個小夥子深知我意,竟然和我看同一本書。
再次強調,我不知道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我猜,它是有可能發生的。
因為我知道很多老闆,真的對這種環境樂在其中。
太可怕了,實在太可怕了。
此前的文章裡我曾經寫過,草臺班子的一大典型特徵,就是“考核靠表演,而不是靠規則”。
一定要相信,職場上沒有笨人。只要沒有明確的規則,只要CEO沉迷於這種阿諛奉承無法自拔,那公司的所有人都會排著隊去做一件事:管理老闆的印象。
算準老闆的上班時間,在電梯裡多創造幾次偶遇,多打打招呼。
下班時間,只要老闆不走,我們誰都不走,人人都是加班表演藝術家。
我深知,這是人性的弱點。所以即便在我們這家只有20人的小破公司裡,我也時刻警醒自己這一點。
至少,我能做到一件小事:每天6點下班,我都收好東西,準時回家。
其實我所有同事都清楚,我下班回家也是在幹活,但為什麼我不在辦公室?因為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腦子裡繃緊這根弦,防止這種管理印象的情況出現。
每個老闆都覺得自己是明君,但實際上你不是。
你以為自己明察秋毫,但其實你在被所有人管理印象。
你以為他在思考你的想法,但其實他在琢磨你的喜好。
你以為看到他辛苦工作,但其實他特地表演給你看。
這種“CEO繭房”現象,值得所有人警惕。
一家公司看上去很盈利,卻未必是個好公司。因為你很可能只是因為過去做對了什麼,但在未來的戰役上已經輸的一塌糊塗。
在位的CEO,永遠不可能理解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因為整個PR部門、甚至整個公司都在為他工作。別忘了,CEO是最後一個知道公司要完蛋的人。
同時,CEO在位的時候,永遠想不到自己是有可能被替代的,總覺得自己是無法替代的。
然而,一個CEO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當他離職的那一天股價大漲。anyone but you。
這些思考,不是為了批判誰,只是一些道理、一些商業邏輯。
最大的陷阱,不是來自對手的進攻,而是自己人編織的繭房。刺破繭房的利刃,不在別人手裡,而在自己心裡。
而假如身處高位的人做不到這一切,或許離開,是他能為公司做的最後的貢獻。
與你,共勉。
祝我們,克服脆弱的人性,走出那座繭房。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Frank X Shaw Responds To Criticism Of Microsoft
https://pulse2.com/frank-x-shaw-responds-to-microsoft-lost-decade-articles/#:~:text=,the%20same%20period%2C%20Microsoft%20also
2、Microsoft’s Lost Decade
https://www.vanityfair.com/news/business/2012/08/microsoft-lost-mojo-steve-ballmer
3、Microsoft’s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ecade
https://techcrunch.com/2012/07/20/microsofts-terrible-horrible-no-good-very-bad-decade/

觀點/ 劉潤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23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