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貴州茅臺擬現金分紅總額約647億元,這已經是茅臺連續三年現金分紅超600億元
文 | 劉亞傑
編輯 | 管東生
4月2日晚間,貴州茅臺(600519.SH)釋出了2024年年報,並公佈現金分紅方案。隨著資料漸次呈現,茅臺也再一次用數字證明了實力。
財報資料顯示,2024年茅臺實現營業總收入1741.44億元,同比增長15.66%,其中營收1708.99億元,同比增長15.71%;實現利潤總額1196.39億元,同比增長15.41%,其中歸母淨利潤862.28億元,同比增長15.38%,營收、利潤再次創下新高。
同樣創下新高的還有分紅。按照計劃茅臺2024年度擬分紅346.71億元,疊加已經落實的2024年度中期分紅,年度分紅額近647億元。
業績穩步增長,分紅持續增加,當白酒市場正在向理性消費階段性演進時,也許茅臺面對的不止有挑戰,還有機遇。

2024,新的高峰
2024年,白酒消費市場結構性調整繼續深入,一些白酒品牌銷量及銷售額甚至呈現斷崖式下滑,但茅臺的成長一直呈穩健狀態。
無論1741.44億元的營業總收入,還是862.28億元的歸母淨利潤,均高於年初發布的業績預告的資料(1738億元與857億元)。年初,茅臺定下“2024年營業收入增長15%”的目標,如今再次超額完成。
按照產品線細分,茅臺飛天酒與系列酒表現同樣理想。2024年公司茅臺酒營業收入1459億元,同比增長15.28%,其他系列酒營業收入約247億元,同比增長19.65%。
為推動業績快速增長,茅臺透過多種方式維繫直銷渠道與經銷商渠道發展的動態平衡。根據不同渠道業績增量來看,兩種模式均保持著整體向上的增長勢頭。

雖然總有觀點認為茅臺已經觸及增長“天花板”,但拉長時間維度不難發現,“天花板”論正在被打破。
第三方統計資料顯示,自從2016年觸及1358.36萬千升的歷史性高點以後,中國白酒產能開始下行,到2023年已縮量至629萬千升,白酒企業優勝劣汰加劇;但從茅臺的表現來看,縮量並不存在。
自2015年以來的十年內,茅臺保持著營業總收入20.12%、歸母淨利潤21.01%的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複合增長率),整體趨勢從未改變。

尤其是茅臺酒的表現,2024年的銷售額增速為15.28%,2015-2024年銷售額CAGR為14.52%,24年增速高於近10年複合增長率,證明2024年茅臺酒的增長勢能高於中期平均水平——市場不僅沒有停止消費茅臺,甚至有采購力度上升的趨勢。
茅臺酒與系列酒穩定出貨,經銷商與消費者熱情仍在,高質量的經營成為茅臺發展的常態。自2020年以來,茅臺的收現比始終維持在1以上,銷售回款能力很強;同時淨現比也能維持在健康狀態,“自我造血”能力突出。

對投資人而言,淨資產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ROE)與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是衡量企業價值的重要指標。彙總2015年以來的歷史資料,可見2024年茅臺36.02%的ROE以及35.23%的ROI,都是最近10年時間內的最高值。可見茅臺透過股東權益創造利潤的能力突出。

更為關鍵的是,茅臺2024年的擬現金分紅總額約647億元,這已經是茅臺連續三年現金分紅超600億元。要知道,2019年茅臺年度分紅總額為214億元,這六年的時間裡茅臺分紅的CAGR達到24.77%。
無論營收與淨利潤的“雙位數”增長,還是營收增速15.66%超過15%年度目標,或者仍在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的各項資料,都能夠證明現階段茅臺穩中有進。

理性消費時代的機遇
客觀而言,能在2024年延續增長態勢,對茅臺來說也並非易事。
中國酒業協會曾釋出行業研究報告表示,2023年是中國醬酒行業的一道“分水嶺”。之前,市場消費熱情高漲,即使酒企紛紛擴產,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平衡市場供需,部分酒企頻繁調整旗下產品價格,某酒企甚至出現一年之內7次調價,卻依然不愁銷量。
有統計資料顯示,受非理性消費情緒的影響,“醬酒熱”大行其道。2019年至2023年全國醬酒行業產能由55萬噸升至75萬噸,銷售收入規模由1350億元升至2300億元,推出售價2000元甚至更高價的白酒成為眾多品牌追求的目標。
不過2023年後,中國白酒消費開始逐步“退燒”,透過營銷搶佔消費者認知的現象正在減少,價效比和實際需求成為主導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市場正進入“消費理性+價格理性”的雙理性時代。
“同樣是高階白酒,為什麼不選茅臺呢?”白酒業內人士周琦(化名)表示,2024年消費者開始做“減法”:“雙理性”消費戳穿了衝動消費期出現的泡沫,將魚目混珠的產品擠出市場。
一直以來,茅臺都是行業中追求品質、打造精品的集大成者。為釀造一瓶高質量的美酒,茅臺建立高質、穩定、成熟的供應鏈,始終遵守5大工藝流程、30道工序、165個工藝環節的精雕細琢,用五年的歲月沉澱,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堅守嚴格的質量把控體系,自然得到市場的充分肯定。
這一點,從需求側的資料能夠得到印證。一直以來,“先款後貨”都是酒企運營的常規模式,最終讓預收賬款(合同負債和其他流動負債)成為酒企業績“蓄水池”。“水位”的不斷升高,意味著未來收入釋放得以有效保障。
作為國內白酒行業龍頭,茅臺的“蓄水池”一直穩定在高位,2024年茅臺預收賬款108.15億元,穩定維持在百億元規模之上,可見不僅經銷商對品牌未來銷售預期持樂觀態度,願意拿出真金白銀提前鎖定貨源,而且折射出消費端“供不應求”仍是常態。
“在高基數的背景下,如此增長幅度不僅體現茅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也反映品牌價值持續提升,更體現“三期疊加”——宏觀經濟週期、白酒行業發展週期、茅臺自身調整週期相互疊加的背景下,管理層推動消費者人群轉型、消費場景轉型和服務轉型已初見成效。”
正如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所言,雖然外部環境複雜,但市場需求仍然旺盛,茅臺酒滲透率還在提升,這一點從茅臺的每股銷售額表現可見一斑:2024年該數值達到138.63元,是自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

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所以從諸多方面看,這次行業退燒,使得茅臺在高階白酒市場更具優勢。

邁出國際化步伐
在眾多資料中,地區營收資料表現讓各方看到了“不一樣”的茅臺。
拉長時間的維度,2015-2024年的10年間,茅臺國外市場的營收從16.08億元增至51.89億元,CAGR達到13.9%,同期國內市場營收從310.46億元增至1654.23億元,CAGR達到20.43%;聚焦2024年的表現,兩大市場同比增速分別為15.79%與19.29%。

因此不難得出結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國內市場已經成為茅臺穩固的基本盤,能夠確保業績穩定增長;同時,國外市場正在快速崛起。
釋出年報時,茅臺同步公佈了未來的主要目標,計劃在2025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9%左右,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11億元。達成上述目標,既需要國內市場起到“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又需要充分挖掘國外市場的增長潛力。
客觀上,在推進國際化的過程中,茅臺並不缺少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首先是市場現狀類似。“人們並未大幅減少飲酒量,而是想要喝得更好,而不是更多,甚至開始更主動地飲用烈酒。”從帝亞吉歐CEO戴布拉·克魯(Debra Crew)的觀點不難看出,不光國內市場強調“少喝酒,喝好酒”,國際市場也是一樣,不需要茅臺做“基因重組”式的戰略調整。
其次是品牌優勢明顯。截至目前,茅臺以872.98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已經連續七年穩居凱度“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酒類品牌第一的席位,首次躍升至中國品牌100強第二位;在英國“Brand Finance全球烈酒品牌價值榜”中,茅臺以501億美元的品牌價值,第9次蟬聯榜首,這些榮譽也為茅臺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產能建設增速。一旦國際市場被開啟,茅臺需要儘快提升產能以填補國際市場缺口。財報資料顯示,自2020年以來茅臺存貨規模正在不斷加大,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快。無論茅臺酒基酒設計產能還是系列酒設計產能,都將在2025年釋放,或將有效緩解需求壓力。
第四,渠道商要求高。雖然國外營收增速正在加快,但國外經銷商數量並沒有快速提升,2024年更是比2023年少了2家。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茅臺已經啟動國外經銷商的甄選工作,對相關機構的能力和質量都有極高的要求。由此可見,茅臺選定海外經銷商同樣要求很高。

目前,或者自飲或者贈送,眾多高淨值海外華人始終維持著定期採購茅臺的習慣,這個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白酒品牌,在海外華人文化圈中已部分獲得認可。“海外市場購買力穩定釋放,能夠支撐起一個百億元規模的市場。”營銷專家李克表示。
消費品牌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經歷了時間洗禮的茅臺,其品牌效應早在全球華人心中留下了烙印,這也是茅臺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海外市場能夠如期開啟,對茅臺的投資者而言,會有更多的預期空間。

責編 | 王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