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車間第 129 條推送
11月27日,貴州茅臺召開了202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

此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2024-2026年度現金分紅回報規劃》《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關於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的方案》《關於調整醬香型系列酒制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設施專案建設規模及總投資的議案》《關於選舉監事的議案》等議案。
根據《2024—2026年度現金分紅回報規劃》,茅臺擬實施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擬向全體股東每股派發現金紅利23.882元(含稅),合計超300億元。茅臺近六年常規分紅率平均為51.9%。隨著《2024—2026年度現金分紅回報規劃》的實施,貴州茅臺的常規分紅率將提升至75%。

此次股東大會,茅臺另一個較大的動作是,用自有資金30-60億元,透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約1670583股—3341164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0.1330%—0.2660%,回購股份將用於登出並減少公司註冊資本。
這是貴州茅臺上市20餘年來首次回購,更重要的是,不同於以往,回購的股份將登出。這意味著減少流通在外的股份數,進而可以提高每股收益和每股淨資產,從而提升財務指標和股東回報。市場也做出了積極反應,截止27日收盤,貴州茅臺漲至1519.05元/股。
透過真金白銀的分紅回購,茅臺強化了投資者和資本市場信心。這體現了茅臺的實力,也體現了其作為國企的社會責任。
此次股東大會,還傳遞了消費市場上,各地終端價回溫的資訊,茅臺重申增長目標不變,以此強化市場信心。特別是在問答環節,茅臺集團總經理王莉明確表示,目前茅臺不存在紓困問題,但存在供需適配的問題。她強調,未來茅臺將加強自營和經銷渠道體系建設,以增加市場觸達面,尤其是在私域渠道方面。

王莉還特別提到了,茅臺的目標是在2035年成為一家國際化公司。茅臺將從品宣、法規、產品、渠道、價格、政策等六大體系推進茅臺國際化。目前,國內白酒市場競爭激烈,“出海”成為很多白酒企業的共同選擇。
不約而同,是因為海外的確有大機會。
一方面,海外烈酒市場在高速增長。根據德國資料統計機構Statista估算,2023年全球烈酒消費約5253億美元,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的營收持續增長,而且,這個趨勢有望繼續保持。
另一方面,中國烈酒基本上沒有進入這個市場。相關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白酒行業實現總產量629萬千升,銷售收入達到7563億元,出口量和出口額卻分別僅佔0.24%、0.74%。
目前,茅臺是中國白酒出海最成功的企業。2023年,茅臺出口額達到43.5億元,佔中國白酒出口總額的75.1%,可謂一家獨大。從三季報披露的海外營收資料來看,茅臺出海成效顯著。今年前三季度,貴州茅臺海外營收達34.83億元,同比增長16.71%,增幅較去年同期的7.62%增加了9.09個百分點。
但同時應該看到的是,茅臺目前的國際化程序,只是產品出口,消費群體,也多是海外的華人群體。出口只佔茅臺總營業收入的2.9%,跟國際烈酒巨頭的差距還很大。
顯然,要實現茅臺的目標,茅臺必須進一步擴大其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透過有效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宣傳,提升茅臺在海外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和認可度。
白酒出口到國外,的確存在適應外國消費者口味的問題。但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大問題。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喝酒,並不是為了追求好喝,酒精帶有苦味和辣味,註定不好喝。加了雪碧的葡萄酒更好喝,但這並不是一種普遍的喝法。人們喝酒是因為對酒精的偏好。一款高度酒好不好喝,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定義的、習慣定義的。

從這個角度,茅臺出海,雖然也要針對海外市場的具體情況,改進產品的口味、包裝、營銷賣點。但讓外國消費者接受中國白酒,本質上是教育外國消費者,讓他們接受中國白酒文化。所以,歸根到底,中國白酒出海,也是中國文化出海。
教育消費者,從來都是一個極其複雜、微妙且昂貴、高風險的事。
好訊息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白酒企業都在一起做這件事。2023年,五糧液出口額約10.04億元,瀘州老窖、水井坊等白酒上市公司海外營收比較小。但在“出海”這件事上,茅臺領頭,上市白酒公司緊隨,其他百億酒企和省酒龍頭也在奮力追趕,共同教育海外消費者,傳播中國白酒文化。就像一個公地,大家共同維護,共同從中獲益。當然,這也需要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積極的發揮協調作用。
更幸運的是,不僅僅白酒行業抱團努力,當下整個中國企業的出海潮,某種程度上,也在幫助茅臺出海,幫助中國白酒出海。
國際貿易中,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是高技術產品,也不是所有的高利潤產品都是高技術產品。美國的蘋果電腦、顯示卡有技術含量,但Calvin Klein、COACH、耐克的之所以暢銷全球,顯然靠的不是技術含量,而是文化和認同。
法國的航空、能源、核電等高階製造有技術含量,但法國的葡萄酒顯然不是靠技術俘獲消費者的錢包,也是靠的文化和認同。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高利潤,僅僅靠高技術的產品,遠遠不夠,還需要靠那些有著文化含量、品牌溢價的產品。
但一國產品體系的技術含量和文化含量,有著密切的關係。
宣紙、漢服、李子柒、敦煌,這些東西,某種程度上看,其實不是文化輸出產品,那只是文化好奇。這些產品並不能進入生活層面,只有那些鮮活的、創新的、現代化的產品,才能稱之為中國產品。
一國的產品能夠在流行、文化中得到認同,獲得高附加值,歸根到底,是因為一國能輸出強勢技術產品。所謂強勢產品,是指那些凝結著最尖端技術、體現人類最高工業成就的產品,如英特爾CPU、蘋果手機、F35戰鬥機、特斯拉、太空梭。當一個國家能輸出這類強勢產品的時候,這類產品在消費者心靈中,形成一個相互聯絡的矩陣,品牌形象相互影響,正向反饋,共同構成一個國家的產品在消費者心智中的位置。然後,才有了NBA,職業棒球、好萊塢,再然後,就有了耐克、Calvin Klein、COACH。
中國很早就有了體現高技術能力的產品,比如高鐵、殲20戰鬥機、空間站,但這些產品離生活還是太遠。隨著中國社會技術經濟的發展,中國現在有了電視、手機、新能源車、屋頂上的光伏板等靠近消費者日常生活的產品。
這些日常性的,有技術含量和製造難度的產品,構成了完整的現代中產生活,會形成一種心智,把中國產品從低端的印象中提升出來。當中國白酒在消費者心目中更多的和中國新能源車、中國手機、中國的高階家電聯絡在一起,這就為茅臺等中國白酒,打開了出海向上的空間。回顧日本清酒出海的歷史,也不難發現,清酒的出海與索尼、松下、豐田、本田這些日常技術性產品息息相關。
借力中國企業、中國品牌的出海,茅臺要做的,是將白酒與中國產品聯絡在一起。另一方面,不僅僅是產品出海,品牌出海,茅臺從必然從一家中國公司變為一家國際性公司,在企業管理、運營模式、文化融合等方面實現國際化。
(以上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第一車間 出品
▼
擴充套件閱讀
酒類原料的秘密:氣候與地理如何塑造全球不同酒的靈魂?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