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凌想親子空間
這兩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無條件的愛?
我打量了一圈我所知道的人和關係,細細看來,沒有一段關係能稱得上是無條件的愛。
我又從邏輯上進行更廣泛的推理——
就算是被歌頌的愛情,不也是基於價值交換的基礎嗎?
當然,這個價值不一定是物質層面的,還包括情感價值等無形的價值。
還有親子之間,都說父母對孩子應該是無條件的愛,可我的目力所及,以及自己當孩子、當媽媽的體驗:
當孩子沒有做到做好,父母也難免會失望、生氣,甚至有想要放棄的時刻。
就算父母再無私、再愛孩子,不也是基於一個最大的前提:他是我的孩子,這個血緣關係嗎?
如果世俗生活中找不到,那麼信仰中呢?
都說神愛世人,但很明顯,這個愛也是有前提的,就是要信仰神,且只信這個神,神才能給到愛。
這也是有條件的。

我還曾溯源“無條件的愛”來自哪裡。
據說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最早提出的。
但是,他提出這個概念也是有前提和範圍的,是對心理諮詢師的要求。
也就是說,他的本意是想表達:在諮詢室裡,諮詢師要對來訪者有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你瞧,這個無條件的愛還是有“諮詢室”這個條件的。
……
找了一圈,都沒有找到無條件的愛。
但如果說這世界上沒有無條件的愛,好像又不完全是這樣,總有些時刻,我們多少會體會到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感覺。
或者說,我們更願意相信存在著無條件的愛。
所以,到底該怎麼看待無條件的愛?
我曾經和朋友們討論過這個話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
在某些條件下,在某些時刻,是會有無條件的愛的。
Emmm ,這個結論好像有點悖論,但似乎比較貼近現實。
我個人更傾向於把“無條件的愛”看成是一個建構,一種感覺。

前兩天我突然想到,不妨問問DeepSeek,看看它是怎麼回答的。
於是我問它:

它思考了25秒,是這樣回答的:





我很喜歡DeepSeek的回答。
與其說它回答了有還是沒有這個問題,不如說,它更大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和模式。
我又一次體會到愛因斯坦說的:你無法在問題產生的層面解決問題。
之前的尋尋覓覓,都是在這個問題的框架裡兜圈子。
跳出問題,就會看得更清楚。
我們之所以追問到底有沒有無條件的愛,潛意識裡是認為這世界上有這麼一樣好東西;
它是一直存在著的,是純粹的,是永遠不變的。
就像我們所向往的自由、平等、博愛、幸福。
我們把這些美好的事物理想化、純粹化了。
然而,世界上並沒有這樣一種理想的存在,無論是無條件的愛,還是自由,它們都無法獨立、純粹地存在。
它們是連續譜上的一點,是動態的、變化的,是和它的相反面混雜在一起的。
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有條件的期待,和期待落空的失望,也有不圖回報的付出,和失望之後依然選擇成全孩子。
這些,沒辦法涇渭分明,截然分開。
人性就是這樣。

對這個問題的追問,也許反映出我們思維中的二元模式:
要麼全有,要麼全無,有要一直有,無要一直無。
然而,這種狀態只存在於頭腦中,並不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真實的世界,就是相反相成、動態平衡的。
我們之所以生出許多煩惱,就是因為沒有如實地看待世界;
總是拿頭腦中簡單分明的框框去套這個混沌世界,那肯定會撞得鼻青臉腫。
當我們理解到這一點,對無條件的愛的執念也許就會少很多。
我們也許更能接納人性的特質——
它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侷限的一面,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雜糅在一起。
我們需要更整合地看待它。
同時,也接納自己的侷限性,更能理解他人,對自己、對他人都多了一份慈悲和平和。
當我們不去執著純粹的無條件的愛,也許更能腳踏實地,活在每一個當下,同時,不忘仰望天空,追尋著燦爛的陽光。
就像DeepSeek的回答:
愛是選擇,而非狀態。
能否在愛的侷限性中,創造出更廣闊的包容,這才是更值得追求的。


全面地看待愛,讓自己內心更開闊。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