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寬容,讓猴子學習新技能的效率更高

一隻幼年捲尾猴正在觀察一隻雌性捲尾猴處理食品。圖源:Camila Galheigo Coelho /參考資料[2]
導讀:
去年11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非人靈長類動物捲尾猴身上,群體合作與社會寬容在知識傳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1]
英國杜倫大學和巴西聖保羅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過對兩組野生捲尾猴Sapajus libidinosus的實驗,發現這些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學習能力不僅取決於觀察力,更與群體內的社會互動緊密相連。這項研究為人類社會如何更好地合作和傳遞知識提供了啟發。

蛋炒飯 | 撰文

在巴西東北部乾旱的卡廷加(Caatinga)地區,捲尾猴可以說是“工具大師”。它們用石頭敲開堅果,用木棍掘出昆蟲,甚至用工具捕捉獵物。不同群體還有各自的“傳統”:有的猴群擅長用石頭砸開椰果,有的則在挖掘昆蟲巢穴方面表現出非凡的技巧。
以往的研究已經揭示,這些行為並非天生,而是透過代代相傳的學習習得。那麼,這些學習和技能的傳播,又是如何進行的呢?哪些因素會促進知識技能和社會化學習的擴散?
“捲尾猴擁有猴子中最龐大的‘工具包’,這很可能是由於社會學習,使其技能得以代代傳承。 一旦我們確定社會學習正在發生,我們就想研究是什麼影響了誰向誰學習的模式。”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杜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Rachel Kendal 表示。
髯懸猴Sapajus libidinosus是捲尾猴科、懸猴屬的動物。它們主要分佈在巴西東北部、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等地的熱帶雨林、山地森林和海岸地帶的森林中‌。當達到性成熟時,它們的頭上會長出兩簇黑色的小毛,並且有黑色的“鬢角”沿著臉的兩側延伸,臉頰深淺不同,貌似長了鬍鬚,因此得名“髯懸猴”。Rachel Kendal等人關於捲尾猴群體知識技能傳播的研究,就是在巴西塞拉達卡皮瓦拉國家公園(Serra da Capivara National Park)的野生髯懸猴群體中進行的。
研究人員在公園裡安裝了一個大箱子,裡面裝有食物,猴子可以透過抬起門或拉動把手來獲取食物。他們首先教會某隻猴子使用其中一種方法,然後將裝置放入猴群中,觀察哪些猴子學會了如何獲取食物,以及這些資訊如何傳播給群體中的其他成員。 
實驗中,因較大的猴群常被劃分為多個子群,當一個子群的成員掌握技能後,很快便能在子群內部傳播,最終有57.5%的猴子學會了使用裝置。而在較小的猴群中,雄性首領會對其他猴子表現出排斥性,導致只有36.7%的成員學會了技能。這表明,社會寬容對於學習過程至關重要。
研究還發現,猴群中的年輕個體更願意觀察成年雄性完成任務,就像學生向老師學習一般。這種學習模式讓猴群的文化行為得以代代相傳。
巴西塞拉達卡皮瓦拉國家公園的捲尾猴41% 的時間都在地面上度過。圖源:Tiago Falótico/參考資料[3]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社會寬容能夠促進社會學習,這可能偏向於成功的個體,這可能揭示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的文化能力所涉及的進化力量。” Kendal 表示。
可以說,捲尾猴的“社會課堂”不僅展示了靈長類動物“文化傳承”的一面,也為我們理解合作與寬容如何推動群體進步提供了獨特視角。
正如猴群中的學習依賴觀察與互動,人類社會的知識傳播和文化發展,同樣離不開彼此間的支援與共鳴。這些簡單卻深刻的規律,或許是自然界中最引人深思的啟示之一

名詞解釋:
社會寬容(Social Tolerance)
指個體允許其他成員接近自身活動空間並共享資源的程度,包括物理距離的容忍(如不驅趕旁觀者)與資源獲取的開放性。在文化傳播中,高寬容度群體能形成密集的觀察學習網路,低寬容度社會則導致知識壟斷。
參考資料:
[1]Coelho, C.G., et al. (2024). Social bonds and tolerance predict skill learning in capuchin monkeys. PNAS.
[2]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64886
[3]https://agencia.fapesp.br/capuchin-monkeys-that-spend-more-time-on-the-ground-use-tools-in-more-ways-than-one/42137
[4]https://agencia.fapesp.br/cultural-heritage-may-influence-choice-of-tools-by-capuchin-monkeys-study-suggests/40081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不要錯過我們每日為您精心準備的高質量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