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件事孕育著鉅變

戳藍字“九邊”關注我哦!
最近發生了幾件事:

1、杭州西安全面解除了限購,杭州更過分,買房送戶口,今天看到南京也要送戶口;

2、專家說年輕人交養老金,相當於給農村父母轉錢,年輕人說自己交3000,父母得到了三百,我為啥不直接轉給我父母?

3、一些地區的基礎民用能源也在漲價。

這件事看著好像沒聯絡,其實仔細想想,都是一碼事,背後都是土地財政結束後,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房子賣不動,財政沒錢了,也就沒法補貼水電煤氣了,甚至可能需要水電煤氣補貼財政,那就得漲價。
養老金也慢慢不夠用了,今後也指望不上財政給補充,因為財政也沒錢,所以相關爭論也越來越多,不出意外,今後會一直爭論下去。

也能看出來:

因為經濟問題倒逼,沒想到持續了上千年的戶口制度逐步走向名存實亡了,人口今後逐步開始徹底自由流動。

可能在未來幾年之內,不僅南京、武漢、杭州、成都等城市會徹底放開,上海也會徹底放開。咱們經常把北京上海放在一起比較,其實上海的戶口現在已經很容易獲得了,跟北京的難度不是同日而語,深圳那更是去了就是深圳人。

北京大機率是最後一個放開的,應該快不了,不過也不可能一直挺下去。北京作為北方最大的經濟重鎮,擔負著給北方吸收人才的重任,一直扛著可能會導致南北人才進一步失衡。這些年已經目睹太多名校畢業的人在北京拿不到戶口,然後賣房遷往上海。查了下,去年北京落戶了6000人,上海落戶了七萬人,差了十倍。
你可能問,如果沒了戶口,那麼多人湧入首都,能受得了嗎?
都不用觀察紐約東京,觀察深圳就可以了。深圳基本上沒有戶口限制,人口並不是無限增長,這兩年還有點下降。很簡單的事,市場會自發調整,去的人多了,那地方就會變成“通脹區”,生活成本自然會把人往成本低的地方趕。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也會因為不喜歡或者不適應離開,慢慢就平衡了。

北京的高考優勢這是暫時無解,不過長期看解除也是遲早的,尤其隨著學歷大幅貶值,疊加破除特權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不過這都不是關鍵。

關鍵是隨著放開行政管制,資源會自發向效率最高的地方集中,不出意外,接下來中國的幾個大城市很快就會像東京和首爾那樣,形成那種超級經濟圈。

一般大家選擇到一個城市常駐,主要是下邊的這幾個考量:上學,就業,醫院。大城市在這方面優勢很大,而且人群越集中,越容易均攤成本,這些產業發展起來的機率也會更高,是一個逐步正反饋的過程。

比如西北地區,新疆、甘肅的有志青年會向西安集中。甚至考慮到西安的醫療水平,可能西北的富人也會去西安定居養老。

山河四省向北京集中,由於北京的趕人政策,這些年山河四省的人先去北京,沒法定居,然後又轉向了天津、西安和成都,甚至一部分去了上海和深圳;

華東向長三角,華南向珠三角;

新疆、貴州、雲南向成渝兩個城市集中。

武漢、長沙、合肥也會成為幾個相對較小的熱點城市,主要也是他們幾個被邊上的長三角、珠三角吸的很厲害。安徽人主要往上海跑,湖北人一直以來最喜歡去廣州深圳打工。

其他的城市接下來可能就是徹底的配角了,在高速發展那幾年沒發展起來,幾乎相當於“給你機會你不中用”,今後搞點旅遊業。
可能又有人說將來打起仗來,大城市會成為目標,就該用行政命令不讓大家遷入大城市。
按照這個思路,完全可以恢復明朝的“軍戶”制度,把一部分人直接鎖死在長城邊上,這樣效果豈不是更好?而且如果把你和你的家人,你的孩子,為了國防目標或者其他目標,永久鎖在一個貧困地區,你幹不幹?你都不幹,你好意思去鎖別人?
其實現在討論這個已經意義不大了,自由流動已經成了共識,經濟壓力進一步推動了這種共識落地成政策。
慢慢你想去哪去哪,再也沒人管了,你自己承擔後果就行。至於很多人擔心的戰爭什麼的,主要是擔心也沒啥用,一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和五千萬人口的城市圈在戰爭面前一樣脆弱,為了發展今後不可能採取逆城市化了。因為強行逆城市化會產生立竿見影的衰退,都不用等戰爭了。
不過這還是第一層,還有一層。
現在我們的地方政府財政裡,有52%是賣地撐著,賣不出去地,財政就沒錢,各種公共開支就困難,結合各種新聞,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這當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養老金問題。
咱們知道,咱們國家因為歷史原因,現在的老人們年輕時候交的養老金是嚴重不足的。導致現在的模式叫“現收現付”,年輕人交的錢,直接劃拉給老人們了。
疊加人口老齡化,十年前大概十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現在是五個養一個,預計2050年,我國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後,1個年輕人就要贍養1個老人。
不過這是宏觀的,全國整體看是這個比例。

區域性可不是這樣,比如現在的東北,人口大量流出,將來可能是一個年輕人養兩個老人,而有些人口淨流入地區,那就是八個養一個。比如經濟活力很旺盛的兩個三角,將來年輕人比較多,養老的比例就沒那麼難看。

所以未來為了養老金,為了撫養比,各省也會徹底放開限購,放開戶口,瘋狂搶奪年輕人。以前只是各種中小城市在搶人,如今連一線和準一線也要下場了。

甚至可以用“通脹區”和“通縮區”來理解中國。除了新疆西藏他倆特殊,其他地方你們看看誰的物價比較貴,尤其服務比較貴,就知道這個地方對周圍地區是碾壓式的。因為高物價高消費地區,你花出去的錢就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工資肯定也是高的,這種收入對周邊是有吸引力的。

大家記得去年吧,南方小土豆去東北消費,感慨東北物價低,這就是典型的“通脹區”的人去“通縮區”了。

你說工資高開銷也大啊,那有啥用,咱們都不提類似“機會多”什麼的老生常談。
最明顯的一個問題,我說下我身邊的,我的一個親戚在北京做保姆,她五十來歲,在北京一個月到手九千,吃住在僱主家,基本不花錢。她老公在開滴滴,一個月也是八九千,在昌平跟人合租,一個月兩三千開支。

他倆一年能攢近20多萬。他們用這些錢在老家把孩子供出來,買了房,還買了個卡車讓孩子去開車。他們是要堅持在北京混下去,直到幹不不動為止。大家想想,回山西老家,怎麼可能攢這麼多?

這裡就有個問題,大家都跑大城市了,比如東北地區怎麼辦?

用一個很政治不正確的比喻,把人理解成一種資源就好理解了,比如山西產煤,山西自己是用不了那麼多煤的,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把煤挖出來自己用,而是給工業發達的地區送去,或者燒煤發電,把電賣出去還錢,然後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其實咱們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把全國的人力物力往東南沿海送,然後他們有了產業之後逐步往內陸擴散。這時候再看“轉移支付”,就知道東南確實應該給其他地方補錢,因為你們的發展確實是拿了別人的“礦”。
所以說最好的選擇,可能依舊是讓大家自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該去哪,去哪賺錢多去哪,然後他們納稅什麼的,再由國家轉移支付給老家。

至於養老金,沒法多說。不過你想讓年輕人都交錢,可能得往公平方向發展,比如他交1000,是不是保證他父母得拿到五六百?不然他可能不交了。

這就有點類似“無知之幕”的意思了。也就是你制定政策的時候,不能假設自己的立場,你如果是個工人,就想給工人多發點;你是個公務員,那給公務員多發點。
現在政策是面對不確定職業的年輕人,也不知道他們父母是幹啥的,你就得讓政策雨露均霑,不然一部分人發現自己只奉獻沒收益,那可能就直接選擇退出。

所以我覺得可能再過幾年回過頭來看,這兩年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很多我們之前潛移默化形成的觀念,比如房價,戶口,編制,習以為常的低價公共品,養老,學歷,婚戀觀。這兩年都會發生動搖和轉變,一起轉的還有國家政策。或者說,面對紅利耗盡後的局面,今後就得考慮稀缺資源的效用最大化。

就說到這裡吧,文末總結下:

1、財政壓力會倒逼很多政策的轉向,比如戶口制度,能源費用,養老金制度等等;
2、戶口制度的轉變會讓中國進一步“大城化”。當然了,農村振興也會繼續,從歐美經驗來看,超級大城和宜居的農村並不矛盾,甚至可以說相輔相成,畢竟大家看抖音也能看到,也有不少人不想在城市待著,就想回村,把農村搞起來,也是大家的一個退路。有了退路才有前進的動力,大家想想是不是。
3、 中國越來越明顯分成了“通脹區”和“通縮區”,大家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去通脹區攢錢,然後到通縮區去花。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此外大家有興趣關注下我的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