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言!寫在“口腔集採全面控費”落地前

近日,一則訊息在國內口腔界產生了“地震”,口腔集採全面控費即將拉開帷幕。對此訊息,我特意查閱了中國醫療保障官方公眾號文章  《國家醫保局密集發文,事關醫院收費》,證實了這一點。
口腔(綜合、牙周、正畸、修復、牙體牙髓、外科)類價格立項正在各地醫保局公開徵求意見,各地市公立口腔醫療機構已經陸續收到了函。

|

接下來國家醫保局將全面對口腔各學科開展專項收費立項改革。涉及綜合、口腔檢查、正畸、修復、牙周、牙體牙髓、外科等幾乎所有口腔學科專案,實施與種植牙一樣的技耗分離規範統一收費、耗材集採等措施,降低老百姓看牙負擔與規範醫保支出。
面對這一訊息,口腔業內同仁一片哀嚎,對職業前景的悲觀情緒迅速蔓延。
作為一名從業二十餘年的老牙醫,結合口腔行業當前的尷尬境況,我談談我的看法吧。
首先,從規範行業收費的角度出發,我非常期待本次價格立項改革。當前,不太規範的收費模式幾乎成為公立口腔機構的主流。分解、自定、替換專案,增加量數,等等各種方式。然而,究其根本原因,正是由於當初價格立項過於畸低造成的。
舉幾個常見例子,如果按照當前口腔規定價格收費(三甲醫院收費標準),“阻生牙拔除術”100元,“冠修復”120元,“拆樁”16元,“齦下刮治”每牙6元,“橡皮障隔溼術”10元,“根管治療”後牙不超500元。這樣的價格,先不說口腔醫生自身的評價,就讓那些接受過口腔複雜治療,動輒複診兩三次,一次最少一兩個小時的患者們評價一下,定價真的合理嗎?這樣的繁操作低收費做下來患者真的放心嗎?這樣的定價真的有利於口腔各專業的正常發展嗎?答案不言而喻。
過低的立項價格,使得醫療機構不得不透過各種分解、串換、自定同類擦邊專案替代專案來彌補“規範收費”的損失。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這種操作成為各醫療機構的共同選擇。同時,它的弊端也令醫生們越來越頭疼。
比如:1,以前經常會有患者拿著收費單質疑,“這項好像沒有做?這怎麼重複收?……”2,醫保局隔三差四地給醫院下發整改函敦促刪減收費專案,隨著監督力度加大,各醫院分解串換收費專案的空間不斷被壓縮,這不能收那不能收,醫生群體積怨漸深。
面對當前口腔專案價格的尷尬現狀,國家醫保局出臺政策進行改革,對相關價格立項,以便醫療系統更好計價,更好執行,更好管理。這一舉措相比那些無視定價畸低現實、僅以罰代管的粗暴監管模式,無疑是一種進步,值得期待。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上述那些奇葩定價,基本會在此輪改革中得以數倍上調,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醫生的服務價值。
既然價格會上調,為什麼業內卻是一片哀嚎呢,原因很簡單,即使數倍上調,僅靠單項收費,大機率也達不到當前靠分解專案收費的水平。比如:冠修復120元,即便上調20倍,也達不到當前部分醫院的實際收費水平,尤其是北上廣深三甲醫院的全瓷冠修復,動輒收到四、五千元。同樣,它們的後牙根管治療顯微下也能收到四、五千元,拔智齒則根據難度可以從五六百到兩三千不等,那麼,阻生牙拔除術這一單項從100元往上調,該怎麼個調法?怎麼去考慮不同難度的智齒拔除術價格區間?怎樣體現醫生的技術價值?
更為重要的一點,也是我想對醫保部門以及患者們共同表達的觀點,那就是,口腔醫療的質量與價格有太強的正相關性,這一點,是口腔醫療行業與其他醫療行業最顯著的區別!
外科做個闌尾炎手術,無論患者在哪個機構接受手術,收費差異並不太大,不會超過一倍,手術成功率相差不大,患者極大機率會痊癒出院,醫療質量的差異可能僅在於術後疤痕的大小而已。
但是,在口腔醫療中,就拿最常見的專案來說,無論根管治療還是冠修復,不同的機構定價,目前從四五千元到四五百元各個檔位都有,質量差異卻分外鮮明。在低價診療模式下,患者的牙齒即便短期消炎或止痛了,後期因出現瘻管或根尖囊腫而需要再治療甚至住院手術的機率,以及出現冠邊緣封閉欠佳、牙周炎或鄰牙損傷的機率,大大高於那些收費“暴利”的高質量診療機構。
源源不斷的牙齒再治療病例,複雜二手病例,每天都在全國各大醫院湧現,令專科醫生們感到棘手頭痛。比如以下病例,患者花費6萬元,用了不到3年,產生的併發症非常難處理。
這種狀況,並不是因為醫生的診療裝置或使用材料的質量差異造成的,而是專業技能的差異所致。如果以後實施價格立項全國統一,又該怎樣去實現醫療技術與質量的統一,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另外,全國不同城市的消費水平及收入差異很大,如果口腔收費立項全國中位價,且一線發達城市允許上浮的空間只能在10%,那麼這種規定下產生的價格又能否與地域經濟收入相匹配呢?會不會形成“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
面對口腔收費立項改革政策即將落地, 口腔業界表現出的普遍擔憂情緒可以理解,但我們對國家政策的初衷仍然表示肯定。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降低百姓看牙負擔,扼制過高的不合理收費,調整規範收費專案,兼顧醫生勞務價值,的確已成為當務之急。
當初種植牙集採落地前,業界同樣擔憂。當時網路上有一些輿情錯誤導向,我寫過一篇批駁文章:
種植牙集採後我們發現,醫保局並沒有受輿情影響,雖然把種植牙價格大幅下調,但還基本上維持住了一個行業不致崩盤的最低價格,醫生利潤大大降低,患者們普遍受益,應該是對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實事,並不像某些牙醫抨擊的那麼不堪。事實證明,真正帶來不堪的並不是種植牙集採,而是那些打著“千元種植,國家補貼”的騙子機構,瘋狂收割著老百姓尤其是老年缺牙患者們的智商稅,在全國各地氾濫成災。
我個人預測,此輪口腔收費立項改革,其調整幅度可能會跟種植牙集採類似。種植牙單顆常規從集採前的一兩萬降到集採後的四五千,高的七八千,整體降幅達60%以上。據此推測,全瓷冠修復,全流程收費,從之前的四五千元,可能會降到一千至兩千元區間;後牙根管治療,上顯微,也可能從四五千降到一兩千區間;拔智齒,可能幾百,可能上千,這個實在不好預測,因為智齒難度差異太大,但無論如何,那個“阻生牙拔除術100元”的立項標準,註定會成為歷史。
最後,我諫言:這次參與口腔收費專案立項決策團隊中,一定要有專業的口腔臨床專家把關,需要那種既能體恤民眾看牙苦,又能把握專業技術價值,會兼聽與權衡的專家,共同立項制定出合理的價格,維護國家給醫療制定的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
另外,不要再製定出一些離奇的矛盾價格專案,比如現在的“區域性浸潤麻醉”是45元,但是“牙髓失活術(包含麻醉)”卻只有25元,“開髓引流術(包含麻醉)”也只有20元。這些邏輯混亂的立項本來也沒什麼,令人費解的是,竟然會以“專案包含麻醉則不能再收麻醉費”為由,列出違規負面清單,給全國所有口腔機構發整改函,卻壓根兒沒意識到造成全員違規的根源在哪裡。
如果仍然請這樣的所謂“專家”來制定收費立項,這輪改革將註定以失敗告終,整個口腔行業將陷入新一輪混沌秩序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