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拓海
來源:大碗樓市(ID:Superbowl77)
如果學會一門手藝最好的出路是當老師,並教授這門手藝…
那麼,你學的這樣東西大機率沒什麼實際用途。
記住這個話,雖然不好聽,但關鍵時刻能少繳智商稅。

前幾天,“鋼琴銷量斷崖式下滑”的貼子突然上了熱搜,轟動無數中產家庭。

發文博主吐槽的東西,隔著手機螢幕都覺得肉疼——
以前5-6萬買的鋼琴,今年5000塊出手都沒人要。
韓國品牌鋼琴一萬塊提四個,日本品牌鋼琴一萬塊也能提倆。
中檔鋼琴的扛把子雅馬哈、卡瓦依價格腰斬都賣不出去…
過了幾個鐘頭,開啟微博再看:跟鋼琴閃崩相關的熱搜詞條,竟然有仨。
鋼琴啊!同志們!不是別的!
中產兒童的奢華門閂、雞娃爹孃的嘚瑟利器、洋派逼格的集大成者…現如今,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跌成了車禍現場。
不知道你們想沒想到,反正我是萬萬沒想到。
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鋼琴學習者的人數只有高峰時期的15%。

筆者專門諮詢了在大學鋼琴系教書的表姐、也冒死給在琴行教琴的前女友打了電話。
這倆老丫頭給的反饋,那是一模不一樣:
表姐說,對她本人影響不大,只希望自己的學生心態不要有太大波動;
但是前女友的心態就沒那麼淡定了,上來就是一頓吐槽:
“養娃壓力大大”、“前年買套新房買後悔了”、“現在出家當尼姑的心都有!”
那咋?阿彌陀佛!貧僧謝師太當年不嫁之恩吧…
常看大碗號兒的老鐵都知道:咱這人好事兒,上閒魚搜了一下“鋼琴”詞條…
我滴媽耶!九成新的原裝進口卡瓦依,2-3萬入手的,現在也就只敢掛5000塊錢上下。
卡瓦依、原裝進口…我們小時候學琴,誰家要有臺卡瓦依,我咋跟你形容呢?
就好比別的小朋友玩小霸王在那其樂無窮呢,你玩的是原裝超級任天堂…就這感覺。
我們小時候做噩夢都沒想到:年近不惑那天,能瞪眼看著卡瓦依來一把妥妥的膝蓋斬。

看來,那位樂器協會的二當家的誠不欺我——
“學琴的和買琴的,就好像一夜之間憑空消失了。”
現如今,許多一二線城市的音樂培訓機構一家挨一家倒閉;
許多琴行去年全年的鋼琴銷量趕不上此前一個月的多。
一些頗有資歷的鋼琴老師,去年新手的學生數還不到流失學生的1/3,開工作室壓力超級大。
這是啥概念,我給大夥兒普及一下子啊…
就比如說,二線城市一個鋼琴老師一年帶30個學生1V1,這就不少了,每人每年學費7000元,30個學生收21萬。
看上去不錯吧?別急,咱們再看看成本…
一年房租算6萬、物業費、水電費各1萬,宣傳費用算1萬,硬性支出就得9萬。
再加上社保、個稅開支,這樣滿打滿算,一年淨收入連10萬塊錢都沒有。
注意!這還是保證現有生源不流失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的水平。
可現實卻是——
1/3左右的學生考過十級之後就不再學琴;1/3左右的學生到了初中之後也不再學琴;還有一成到一成五的學員是成年人,隨機性很強;只有兩成到兩成五的學員會以鋼琴為專業考大學。
這20-25%的學員,才是個體鋼琴老師最穩固的基本盤。
其餘學生續費的不確定在陡然提升、招收新學員的壓力感受得越來越明顯…
不光是琴行和鋼琴老師的日子不好過,鋼琴廠商更是貓一天狗一天——
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海倫鋼琴實現營收2.29億,同比下滑21.99%,歸母淨利潤僅608.39萬,同比下滑24.70%;
另一家國產品牌行業巨頭珠江鋼琴同病相憐: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9.02億,同比下滑31.47%,歸母淨利潤僅647.51萬,同比暴跌93.54%。
嘖嘖嘖,您這上市公司的鋼琴賣得,利潤還不如我們家樓下果蔬生鮮店…
我好像突然明白,為啥貝多芬、肖邦、李斯特、門德爾松、舒曼、舒伯特這些大師要麼英年早逝、要麼困苦半生了。
這玩意有根兒…

這幾天,有不少文章一聊起“鋼琴市場為何崩盤”,就把責任歸結為中產家庭資產負債表,說是他們“沒錢捲了”或“卷不動了”。
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概括事情全貌。
新冠二年,我在抖音上看過一個鋼琴老師拍的段子,講20年前的鋼琴老師和現在的鋼琴老師有什麼區別。
20年前,學生來上課彈不好上堂課練習的曲子,一定會被老師嚴厲批評,甚至打手板,家長非但沒有半句不滿,反而對老師的負責與嚴厲讚不絕口;
現如今,學生如果犯了一樣的錯誤,老師是打死不敢像之前那麼嚴厲的,反而笑臉相迎,不會批評學生半句。
對於“體罰”的教育監管趨嚴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能讓琴童產生逆反情緒,要讓孩子家長樂意續費。
我問過幾個琴行裡教鋼琴的老師,是不是真有這回事兒,大家的反饋出奇一致——段子很寫實,沒誇張。
表姐和前女友都曾提到過:小時候練琴常常被老師打手板。
可現如今,對於鋼琴教育來講,所謂嚴師高徒越來越像個傳說,留住學生、讓大夥兒能續交學費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方式。
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還是跟鋼琴教育自身的特點有關!
彈鋼琴,是個“入門易、學精難、師生各自卷、且投入產出明顯不成正比”的技能。
這是如今鋼琴教育及鋼琴銷量閃崩的根本原因。
說一條“公開的秘密”吧,看似高大上的“樂器之王”,其實是有速成法的。
一個零起點、連“do re mi”都找不到的門外漢,透過“速成法”可以在1-2個月左右就學會彈《卡農》、《夢中的婚禮》、《天空之城》或是《致愛麗絲》。
這是家庭聚會、公司年會最受歡迎的曲目,比這再難的,對於大家的欣賞水準來說,直接超綱了。
但如果你家孩子要學鋼琴,將來想拿它做專業、當吃飯的傢伙,簡直太難了。
用老百姓的話講:“14億人,才出那麼一個郎朗。”
現實生活中,以鋼琴為專業的學生若不轉行,畢業後3/4以上都成了鋼琴老師,能夠加入音樂演出團體從事演出工作的都鳳毛麟角。
如果從小彈琴,長大後並不從事鋼琴行業,那這項技能就真的雞肋了——
與其它行業的相容性太低,難以給其它事業打輔助;
實用性不僅不如數理化和英語,甚至都不如從小參加體育運動,練副好身板兒。
大夥兒可以細品“外賣小哥藉著送餐空閒,在商場裡彈鋼琴引起圍觀”的影片。
我問過不少鋼琴老師“學鋼琴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老師們提及最多的,是“審美情趣”、是“音樂素養”、是“高尚情操”、是“美育不可缺少”…

但是,但是——
就是這樣一項對大多數人來說實用性不高的技能,打學它那天起就卷得一筆。
買架像樣的鋼琴,最少要20000元起步,雅馬哈、卡瓦依這樣的中檔鋼琴少說要30000元;
每節45分鐘的鋼琴課學費約200-500元不等,考級考學課程、賽前輔導課程起步價就要800-1000元/課時。
孩子要學到能在逢年過節親戚面前表演的水平,最低花銷也得在10萬元以上,而這10萬元,本質上滿足的只是個情緒價值。
如果要培養出名校音樂專業生,這個花費普遍集中在100萬左右。
除此之外,時間成本付出同樣相當驚人——
學琴的孩子,每天至少要花1.5-2小時在練琴上;
這就意味著每天花在文化課業上的時間,要比別的孩子少1.5-2小時。
學習就像馬拉松,如果完全沒有留給孩子玩耍的時間,孩子的all in狀態註定不會持久。
那麼,從前的“鋼琴熱”又是怎麼來的呢?
一個是升學與考級需求,另一個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素質教育需求。
說來你可能不信,我們國家有4000萬鋼琴學員,全世界80%的鋼琴學習者在中國。
但是,我國的鋼琴演出市場份額與人均音樂演出消費場次,放在全世界的大國裡都是墊底的存在。
難怪有業內人士吐槽說:“這不是音樂教育市場,這是考級市場!”

不少領著孩子來學鋼琴的家長報名前最想知道的一件事就是——
“我家孩子學到十級要多長時間?”
之所以社會上瀰漫起“十級崇拜”,跟長期以來“鋼琴九級可以作為中考加分”的升學政策是分不開的。
但在2018年以後,這項照顧措施不復存在,鋼琴教育和鋼琴銷量從此走到了另一個分水嶺。
之後的每況愈下,確實跟經濟環境變化有極深的關聯。
以前,中產家庭讓孩子學琴,可謂“炫娃炫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即便意識到學鋼琴的實際用途有限,不少家長也願意為了錘鍊孩子的藝術素養而買單。
現如今,這些家長的收入增長與資產價格雙雙來到了一個瓶頸期,非必要教育支出自然會有所縮減。
最容易挨刀的,就是那些“實用價值不高、賽道極其內卷、投入資金龐大、學習耗時較長”的學科。
很不幸,鋼琴全中。
我們國家生產了全世界70%的鋼琴、貢獻了80%的琴童…
這樣的基本盤無疑放大了“鋼琴寒冬”的嚴峻性。
而在鋼琴行業急轉直下的這些年裡——
少兒體育培訓市場規模暴增6倍;研究生入學考試培訓市場規模暴增2.5倍;考公考編培訓市場規模暴增近3倍。

鋼琴培訓及鋼琴銷量斷崖式下滑,根本邏輯在於:
鋼琴用它長達30年的火爆,證明了“學琴對孩子的個人發展、錢途回報十分有限”;
一旦經濟增速和收入增速放緩,現金流必然會加速流向實用性更強的學科領域。

一落千丈的鋼琴市場,本質上是經濟轉型升級時期的犧牲品。
但是,不讓中產家庭卷教育,是萬萬不可能的。
不同之處只在於,他們會千方百計地擠掉那些投入產出比相對較低的學科領域。
筆者本人,也是一名父親。
今天文章最後,我想跟大夥兒分享一下,個人對於孩子教育的一點拙見,歡迎大夥兒批評指正。
我認為,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最核心的裝備有三個:
其一,要掌握核心城市資產,為孩子登高望遠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二,尊重孩子特長及個性化,因材施教,努力培養小鎮做題家;
其三,必須要讓孩子從小學好英語、自幼培養廣博的全球化視野。
我們一個個來說——
核心城市的核心資產,是最經得起週期考驗的家庭物質財富。
無論宏觀經濟經歷幾多風波,這部分資產的估值與流動性,都是相對而言最理想的的。
市場分化越是嚴重,這一趨勢越是明顯,幾乎所有行業都一樣。
我們還拿今天說的鋼琴舉例——
在鋼琴行業不景氣的這些年裡,高階豪華琴施坦威走出了“獨立行情”,銷量和利潤逆勢而上。

如果我們拉長時間軸看,那些核心城市裡的非邊角料資產,大機率也會走出“施坦威”式的行情。
這是產業與人口的聚集趨勢決定的。
對於雞娃家長來說,核心城市資產的估值與流動性,真的可以在關鍵時刻為孩子提供入讀全球名校的寶貴燃料,下限是QS排名全球百強大學。
這話很殘酷,但真的很現實。
對於一個已經坐擁核心城市資產的家庭而言,要想進一步實現階層躍升——培養“小鎮做題家”幾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而且,這個小鎮做題家,必須以“數理化+英語”作為基本盤。
無論是攻讀名校還是求職找工作,無論是考公考編還是去卷海外賽道,“數理化+英語”都堪稱最夢幻的組合!
因為它們延伸出的專業領域大多頗具實用價值,其學科自身也有相對較高的天花板。
這就是原因!
對於孩子來說,在學校裡吃的苦越多,在社會上遭的罪就越少。
如果一定要培養孩子什麼“專長”的話,那就讓孩子從小練一口流利的英語吧!
用培養孩子彈鋼琴、學音樂的錢拿來給孩子學英語,每逢暑假帶孩子滿世界轉一轉,絕對綽綽有餘!
讓孩子從小看到不同的社會文明、不同的發展形態;旅途中,鼓勵孩子自己用英語去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回來後,孩子學習英語的自驅力一定遠超想象!
以上操作,現實回報要遠遠大於逼著孩子練琴或是學習其它文藝特長…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替孩子做怎樣的選擇,而是竭盡所能賦予孩子選擇人生的主動權。

千山萬水總是情,給個“好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