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最動人的是它的核心

因為我媽是費翔粉絲,我爸釣魚的時候老說自己是浦口姜子牙。所以大年初一,先帶父母來看封神。
電影非常好看,遠超我期待。
兩年前《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其實就已經是獨一無二的中式神話作品了。
烏爾善曾經自述,他想拍出一種“強烈的電影感”。
“創造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觀眾不可能在現實中經歷,但要在精神上神往”。
他也的確把這一點做到了極致。
而兩年後的《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則是在極致的基礎上愈發精進。
要看大場面,有兩軍對壘,萬箭齊發。仙魔的法術幻化成一片炫目的流光溢彩。
要看風格化,朝歌的建築肅穆華貴如同不容侵犯的王權,把人壓得喘不過氣。而西岐的農家在平原上一字鋪開,黃土地上有一種說不出的平和安寧。
要看動作戲,有鄧嬋玉和姬發雙人在懸崖邊的對戰,每一秒都讓人屏息凝神。
毫不誇張地說,兩個半小時的片長,幾乎每一分鐘都是美學效果拉滿,直到結尾密密麻麻的工匠名單出來,才讓人如夢初醒。
看到片尾,還在意猶未盡的時候,又穿插了三個風格不同的彩蛋,有的充滿溫情,有的又暗藏玄機。
電影的視覺效果極其震撼,屬於真正國際第一梯隊的大片質感。
建議選一塊好螢幕去看。
你會沉浸其中,感覺到這真的是一個世界,而不只是一部電影。
看完意猶未盡,真的想盡快看到第三部。
電影最吸引我的還不是大場面,而是它最本質的核心。
其實這個新封神,整個都在探討一個核心話題。
那就是你是為誰而戰。
是要做無條件服從大王命令的傀儡,還是做聽從自己內心的真正的人。
如果說第一部這還是一條暗線的話,那第二部電影透過鄧嬋玉,把它放到明面上來了。這是我認為塑造極好極立體的一個角色。
鄧嬋玉出現在預告片裡的時候,英姿颯爽,神情冷漠。
她世代從軍,沒有家鄉,沒有家人,唯一知道的就是服從命令,唯一想掙的就是軍功。
所以當大王說西岐叛亂時,她主動請纓,要替王分憂,踏平西岐,展現自己的絕對忠誠。
那時候的鄧嬋玉,是一個活脫脫的戰爭機器,是紂王最鋒利的刀刃。
她忠於紂王,忠於上級,忠於自己死去的父親,忠於“忠誠”這個概念。
而鄧嬋玉的轉變,則是電影最重要的線索之一。
她在征討西岐的途中,聽到民間歌謠,看到百姓西岐百姓的快樂生活,這種生活和她在殷商看到的完全不同。
所以她那顆如鐵的心在轉變。
她被迫脫去黃金戰甲,開啟心扉,加入到老百姓的行列裡,和普通人一起開懷大笑,一起盡情舞蹈。
這一切都在一點點轉變她。
當她發現自己接到的命令是屠城時,她本能地為那些老百姓求情。
後來的鄧嬋玉,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一個心懷慈悲,為人道而戰的真正戰士。
那時候她也是忠誠的。
忠於自己內心的道義,忠於真理,忠於這個大千世界。
逐漸從沒有感情的戰爭機器,變暖變軟,變成為了內心的人道,為了天下蒼生而戰。
電影裡姬發對她說的那句話,描述地恰到好處:
“所以你是為了死人而戰,而我是為了活人而戰”
有的人為了活人而戰,為了讓自己所處的一方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安寧。
有的人找不到這種守護的意義,就只能把自己當作無知無覺的傀儡,泯滅人性的同時,也斷絕了自己得到救贖的可能。
其實電影裡處處體現了這個思想。
質子團也曾經唯紂王的命是從,後來質子團裡一些人開始轉變,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開始反思自己活著的意義。
從把自己僅僅當作“誰的兒子”,到幡然醒悟,“我是誰”才重要。
最後,繼續做戰爭機器的人徹底變成了沒有思想不知疼痛的傀儡。而選擇反抗的人則獲得了自由。
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作為商人,逐利是本性。
但作為“人”本身,人性裡的同情,正義,對自由選擇——哪怕是“槍口抬高一釐米的自由”的嚮往和追逐,也是刻在血肉中,無法剝離的本能。
所以,它也是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劇情。
我們是要做一個唯命是從的執行者,還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獲得自由。
一切看你自己。
這也是電影讓我覺得很動人的部分,它講的是神話,但真正的立足點是“人”。
雖然那是一個神話的時代,各種神仙鬥法,光怪陸離。
但始終沒有隻講一個神仙大戰的故事,故事的核心,還是人。
因為我們是人。
只有講人性,講人道,才是這些作品最大的意義。
同時電影裡還有一個打動我的點,就是關於“家”的認知。
對姬發來說,家曾經是父親和兄長,所以當父兄都屍骨無存,只剩他一人時,他一度因為愧疚,也想要放棄。 
直到姜子牙的一聲詰問點醒了他——
“你願意為西岐百姓而活嗎?”
他才意識到,原來西岐也是他的家,而且,西岐是更多人的家。
他應戰不是因為嗜血好殺,而正是他需要守護西岐的百姓,避免他們落入殘暴的紂王手中。
對殷郊來說,家則是破滅的一地廢墟,是他深藏於心的創痛。 
他無法再守衛自己的家,只能懷著深深的仇恨,去奪回自己的家。
而對鄧嬋玉來說,家本是虛幻的概念,是回不去的沙場,和走不到的西岐,是穿上就不敢卸下的鎧甲,和親手摘下的鬢邊簪花。
是直到最後一刻,回想起的悠遠歌謠。
“為家而戰。”
這是何其質樸的心願,這也是每個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情懷。
細數下來,我們幾千年來的華夏文明,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這個核心。
我們文明的每一次發展,我們的農耕文明,安土重遷,讓家園的概念深入人心,我們有宗族,有家譜,有家訓,讓家庭從有形的具象變成精神上的圖騰。
甚至,我們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流血犧牲,漫長的戰爭和苦難,都離不開對“家”的守護和留戀。
近百年來中國的近代史,其實就是面對侵略,以血肉之軀誓要寸土不讓的抗爭史。
為何如此死戰?
本質上,就是因為每一寸土地,可能都建築著一個人的家。
就像電影裡的那句話,百姓過得好,才是重要的事。
有了家,有了家人,百姓才有過得更好的希望。
是的,整部電影為何而戰的意義也就在於此,大家唱著樸素的歌謠,跳著奔放的舞蹈,在一片樂土上安居樂業,家和萬事興。
電影裡有一句話,叫“啥天下大事啊,老百姓快樂就是天下大事”
相信這也是很多觀眾內心深處的吶喊。 
幾千年前的西岐是這樣,直到今天,也依然是。
電影結束,燈光亮起來,我們看到影院裡的人,看到街上的人,都是闔家團圓,其樂融融,似乎好像這幾千年來,一切都沒變。
熒幕裡的人,和熒幕外的人,共享著同一個穿越了千年時空的心願。
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事了。
所以我覺得,作為春節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封神第二部》真的非常適合全家一起去看。
看到瑰麗的中國傳統文化。
看到血與火中生長出的自由。
看到家人之間的羈絆,人對故土的留戀。
直到遙遠的,彷彿從《詩經》裡飄出的歌謠,迴盪在今人的耳邊——
適此樂土,我居我處。
與此而生,與此而長。
長樂我鄉。
長樂,我鄉。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