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起來!多倫多這對夫妻賣房前的這步操作,房價直接漲了$390,000!

最近在研究賣房子,剛好在新聞上看到這個真實故事,感覺很有借鑑意義,和小夥伴分享!
主人公是一對夫妻,25歲的高階數字營銷經理和27歲的一名會計師。兩人在2018年結婚時候正趕上房地產市場一片火熱。然而,買房子對他們似乎遙不可及,即使他們兩人都長大並想住的萬錦市。
這並沒有阻止夫妻倆尋找合適的買房機會。2019 年,兩人用存款支付了一套聯排別墅的首付。
房產火熱 加價買入
一年來,他們每天都檢查 HouseSigma,參觀了萬錦和列治文山的大約 80 所房屋。選房子佔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這是他們兩人樂此不疲的事。此外,它教會了他們在選房中的很多東西:開放式概念佈局、溫馨宜人的感覺、靠近親戚的位置,有足夠的空間養育自己的家庭。
2019 年 11 月,兩人選中了位於萬錦市的一座 2,000 平方英尺聯排別墅,擁有迷人的奶油色磚外牆、四間臥室和五間浴室。“我們喜歡做飯和招待客人,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在那裡,有朋友和家人過來。”
房屋本身的一些裝修,比如廚房裡的深色木櫃感覺已經過時了,但他們認為一旦搬進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為房子出價 875,000 加元的價格,但是賣家拒絕了這個的出價,很明顯,他們認為可以買到更多錢。
起初,夫妻倆還很失望。但是,兩個月後,房子還在市場上沒有售出,所以他們又提出了一個報價:930,000 加元。這一次,他們成功的買下了這套房子!
在 2020 年的頭幾個月,他們焦急地等待著交房的截止日期。但是比交房日期更早到來的是新冠大流行。兩人回憶,在4 月 1 日搬進來的路上都是空蕩蕩的,他們似乎是方圓數英里內唯一的人。

自己動手改造房子

大流行最終塑造了他們與新家的關係。由於無事可做,也沒有朋友可拜訪,他們決定利用空閒時間來美化這個地方。
夫妻倆首先聘請承包商安裝硬木地板。然後女主人請了自己的爸爸幫助,用砂紙打磨木樓梯,直到它們感覺又亮又新。
改造前
改造後
為了更新廚房,拆除了現有的櫥櫃,把它們拖進車庫,用工業噴槍塗上了白色和海軍藍的油漆。然後製作了護牆板,使牆壁更具個性。
改造前
改造後
自己動手裝修的費用為 15,000 加元,遠低於僱傭工人或者找裝修公司支付的費用。缺點就是很累。半年多來,兩個人感覺就像在做兩份全職工作。
改造前
改造後
疫情是整個裝修過程更加複雜。夫妻倆不僅被迫在正在進行的翻修中生活和工作,而且即使是最基本的工具和材料,也不得不比平時等待更長的時間。兩人幾乎每天都去的 Home Depot 的停車場裡,等著一位員工帶來一支小畫筆,因為但是是不允許進入。
改造後
裝修絕對考驗婚姻。經過 16 小時的工作日後,任何人都會變得脾氣暴躁。因為不是專業人士,所以小錯誤常常會讓人覺得是悲劇,夫妻倆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修復它們。但這也感覺像是夫妻關係的解藥。一起做這件事,學會了如何互相耐心,意識到兩人之間的平衡有多好。
改造後
男主人擅長預算和衡量(畢竟他是一名會計師),而女主人更擅長創造。她在 YouTube 和 Pinterest 上關注室內設計師,他們幫助她設計新房間,並在大專案完成後挑選傢俱和裝飾。
主人公夫婦
最後,看到結果之後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正如最初所設想的那樣,可以在晚宴和燒烤派對上招待朋友和家人,在閃閃發光的新廚房裡烹製了精緻的飯菜。他們喜歡這個空間,尤其是因為全部是自己做的。

賣房子直接漲價39 萬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意識到這裡可能不太適合長期居住。首先,這是一棟三層樓的房子,兩人已經厭倦了拖著雜貨上樓,而且將來對孩子來說會更艱難。另外,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公共空間與未來的孩子分享。
然後是房地產市場根本沒有放緩的事實。夫妻倆一直在檢視 HouseSigma 並注意到自己所住地區的房屋賣得比一年前買價高。
到那時,已經是 2021 年的冬天,多倫多再次處於封鎖狀態,不能外出的他們又開始尋找可以做的事情。因此,為了與之前DIY 精神保持一致,男主人決定考取房地產執照,這是一個為期六個月的緊張學習和線上研討會。與此同時,我開始打掃、佈置和拍攝房子。
主人公夫婦
2021 年 9 月,這棟房子掛牌價為$1,188,000。他們收到的第一個報價是 1,320,000 加元。夫妻倆欣然接受,交易於 12 月 1 日結束。賣的房子比買入時的多 39 萬。而且男主人現在是一名持牌房地產經紀人,負責處理整個銷售過程,還可以免於支付佣金。

小總結

打算最近一兩年買房子,或者剛剛入手過渡房的小夥伴們可以學起來!一邊住,一邊自己動手一點一點改造房子!這樣既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又可以節省裝修費,在最後賣房子時候有能使房屋升值更大,一舉三得!
本文由@坐著火車唱著歌原創,加拿大省錢快報小編整理,圖片及資訊來自torontolife等,版權屬於原作者。本文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否則將追究責任。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