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期間,劍橋大學的放榜著實讓廣大國際家庭的家長和學生們鬆了口氣。
274枚劍橋offer,加上此前牛津的192枚,總計469封的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

英美雙申已然成為常態,在今年美本早申降溫的情況下,英國Top2的慷慨,可以說是非常緩解焦慮了。
都知道“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但在英美雙申的語境裡,如何判斷適合,又應該如何朝著適合自己的夢校發起衝擊呢?
前段時間,“爸爸真棒”邀請了WLSA上海學校高階副校長兼升學指導部門負責人張楠以及三位WLSA同學,好好地聊了聊英美兩國的升學經驗。

WLSA是中國第一所哈耶普斯麻+藤校牛劍雙滿貫的民辦學校,不乏英美雙申的案例——A-Level學生也獲得過藤校賓大、哥大、康奈爾的錄取;
今年,WLSA目前拿下了4枚牛津、4枚劍橋、1枚哥大、2枚JHU、1枚西北、3枚芝大……

三位同學,一位是從A-Level體系錄取劍橋的學長,另外兩位是Sino-Global (美高AP)專案的學生,在艱難的早申順利下車:
Jeremy同學:劍橋大一在讀,自然科學專業;
Alan同學:ED西北大學,自然環境科學專業;
Iris同學:ED範德堡大學,傳媒專業;
幾個直觀的感受是:
畢竟,早申的錄取率是常規輪的3-4倍。而像西北大學,早申階段錄取的人數能達到總招生的一半;
不過另一面是,英國大學的申請者很早就需要明確專業,而美國方向則留了更多探索的空間。Jeremy在進入高中之前,就已經明確要讀化學,而Alan到高二暑假才找到了方向。

真棒·英國教育節來啦
深挖國內400+牛劍offer
WLSA知名升學指導也會到場
解讀英本申請新趨勢
👇點選看講座詳情及預約👇

一波三折的劍橋之路,
關鍵在於穩住了學術
10年級的暑假,Jeremy做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從就讀的學校轉學去WLSA。
英國院校對學術的要求堪稱苛刻,幾乎沒有容錯的空間。申請過程中儘可能專注和穩定,才更有可能成功。很難想象,一個有志於牛劍的學生,會在如此關鍵且偏晚的時間節點轉學。
更難想象的是,“變動”一直伴隨著Jeremy。
-
初中在體制內,雖然心中會迸發出很多天馬行空的靈感,但被冗長的學業壓制,成績只是中游;
-
決定走國際教育的路線之後,Jeremy有了一個不錯的開頭:從老家來到上海,並且考進了一所A-Level名校,但又在10年級暑假決定轉去WLSA;
-
17歲生日前一天,劍橋自然科學筆試,題目比預期難很多,他沒能做完,一度覺得沒戲了……

■ 日常生活中的Jeremy
如此波動的狀態下,Jeremy如何獲得了劍橋最終的青睞?
原來,在關鍵的“學術”這個抓手上,Jeremy一刻也沒有鬆懈,在踏入高中校園不久後,就決定了要選化學相關專業。
學習化學可以用“不知疲倦”來形容。大家還在IGCSE階段,Jeremy就已經開始看起了A-Level的內容,還到劍橋官網上去找了推薦閱讀的書目來啃。

轉學的時候,他已經把各種化學競賽獎項收入囊中了,包括英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UKChO)、加拿大化學思維挑戰賽(CCC)、加拿大化學奧林匹克競賽(CCO)等金獎。
其中,UKChO更是取得了全國前15的成績。這個競賽的認可度極高,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專業化學方向官方認證說:UKChO對於16歲至19歲的學生來說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比賽。

轉學也是他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原先的學校比較鬆散,聽說WLSA對學習盯得比較緊,於是做出了這個頗有魄力的決定。在憑藉硬核的實力考入WLSA並獲得獎學金後,他延續了自驅力,最終考出4門A*。
化學不必多說。他不搞題海戰術,而是力求做一套題就吃透一套。一個小時做完一套題以後,很可能會花同樣的時間把錯題弄懂,不是隻求答案,而是連知識點和概念都鞏固一遍,甚至會重新推演定理。
自認為英語能力不突出的Jeremy,雅思7.5的秘訣是:在一段時間裡,專攻一個類別的詞彙,比如化學的專業詞彙,儘可能聽說讀寫都用上,這樣的效果比單純背單詞要好很多。
光憑學術拔尖,離牛劍的要求還很遠。面試會刷掉一大批只會做題而缺乏學習熱情以及表達能力的學生。

■ 和同學討論的Jeremy
在Jeremy看來,有三件事情對自己軟實力的提升幫助很大–
👉首先是深度課題研究(EPQ)。
這是UCAS強烈推薦和認證的專案,能體現學生的科研、創新、溝通和批判性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
研究的課題是Jeremy自己琢磨的——如何預防“電池老化”,一方面與化學的關聯緊密,另一方面也覺得有實際意義。在WLSA化學老師(畢業於牛津)的指導下,完成了論文。
👉其次是WLSA特色的GIP(Global Impact Program,簡稱GIP),這是一個旨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專案。
GIP中有很多小組研討和presentation的內容,這些環節培養了交流的能力,也為劍橋的面試打了基礎。
👉第三是大量閱讀。
都知道面試會提問各種課外拓展,還有什麼比直接抄官網的作業更能有效應對呢?
得益於平時的積累,面試相當輕鬆,Jeremy覺得就像是在與教授聊天。
最終的offer,為不斷變化的求學路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美國大學鼓勵申請者廣泛探索,
但最終仍需形成一條主線
與英國相比,美國大學給了申請者更多探索熱情和興趣的空間。
這背後有制度上的因素,英國本科三年,並且不允許換專業,因此在進入大學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紮實的學術基礎。美國本科四年,並不強制學生在申請的時候決定專業,換專業也更靈活。
但這並不意味著申請美國大學就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規劃,比如申請文科專業,掛一個理科夏校的履歷,含金量還不高,再配上幾個社團活動,是不會得到名校青睞的。
Alan和Iris兩位同學,都是從興趣出發,找到了串聯的主線。
Alan對理科有著廣泛的興趣,高一就考出5門AP5分(包括物理1和微積分AB)。因為覺得“有意思”,和植物社社團的同學搗鼓起了各種活動:地球日,他們向學校申請了一塊地,鼓勵大家參與種植活動,Alan花了100塊買來了薔薇花苗種植。後來大家還在學校搞起了義賣鮮花的活動,並最終把千元售賣所得捐給了慈善機構。

■ 義賣的花
到了高二,廣撒網的興趣開始變得有了方向感和學術感。
高二暑假參加的一個與環境相關的科研專案,產生了決定性的意義。兩週的授課補充了許多基礎知識,比如化學與環境的關聯,又比如晶體材料是怎麼回事。
這之後,Alan完成了一個與EPQ類似的文章,主題是如何去除平底鍋塗層上的有害物質,透過查閱文獻,寫了一個2000字左右的綜述。
也是透過這個科研專案,Alan明確了環境科學的專業方向。他隨即考出了AP生物(5分)和AP環境科學(5分)。他考出了10多門AP的5分。
Alan覺得AP課程的難度不大,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過一些,因此高一上來就考了5門,之後跟著學校的進度,正常學即可。
得益於豐富的經歷,Alan的文書寫得非常有針對性。一般來說,美國文書重在講故事,Alan則強調了專業意向和與學校的匹配度:
-
不僅想學環境科學,還列出了更具體的方向——汙染物治理;
-
他還寫道,想要在西北大學全校性的可持續專案sustainNU中,做與有機農場相關的專案……

Iris同樣也進行了廣泛的興趣探索。整個高一,她一會兒研究中華鱘,一會兒去觀鳥,一會兒又在學校開辦起了法醫社團,還經常寫作投稿和組織各種藝術的策展活動。
如果說Alan透過探索找到了熱情所在,那麼Iris的不同之處在於,她是找到了一個能把自己的熱情都包含在內的專業——傳媒。
很多活動,看上去和我現在的專業沒什麼關係,但它們對我發掘傳媒有很大的啟發。我的想法是比較跳脫的,而傳媒是一個非常靈活的專業,可以用攝影、可以用藝術、也可以用文字去呈現。我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文科生,理科不太好,傳媒對我很適合,也可以有各種跨學科的機會讓我去做擅長的事情。”

■ Iris參與的各種採訪

美國更愛文理兼修,
社群參與感和領導力必不可少
值得一提的是,Alan的歷史、微觀和宏觀經濟也都拿到了5分。這在招生官眼裡,就是一種文理兼修的表現了。但Alan同學提到:
對理科生來說,‘文’的方面不一定要是AP歷史或者文學的考分,我的文書也沒寫這些。我的‘文’聚焦的是如何搭建一個社群體現參與感和領導力,以及活動上。之所以推薦大家文理兼修,是因為大學會問一些經典的問題,比如你在某個community的經歷,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經歷,那麼就很難回答,無論是面對文書還是招生官面試。”

除了前面提到的種植和義賣,Alan還有一個非常能彰顯“文”的活動:學生會主席。
在有公信力的學校,擔任學生會主席或者校報編輯之類的角色,在美國招生官眼裡是比較加分的。
-
一方面,相比憑藉興趣就能創立社團的社長,學生會主席是經過選拔的,認可度更高;
-
另一方面,獲得學校官方認可的領導力,也比校外活動(比如支教)的社群參與感更受認可,因為很多校外活動進行得比較隨意和千篇一律。
Alan在學生會做了一件不太一樣的事情:讓學生會成為了一個鍛鍊領導力的平臺。如果說以前的學生會,扮演的是社群領導的角色,那麼Alan讓學生會逐漸變成了不同社群之間的橋樑。遇到想要創辦社團或者發起活動的同學,Alan都樂於透過學生會幫助大家傳播訊息,並且還會提出一些措辭和活動方向上的建議。
Alan特別提到了文書中描述這段經歷的一個關鍵提煉:
它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比如說我想去貢獻,或者互幫互助,但都很渾濁,沒有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表達。張楠老師給了一個建議,提煉的點是:transform the student union from being teacher-led to student-led(把學生會從‘老師引領’轉變成了‘學生引領’。”

「 寫在後面的話 」
來自學長學姐的建議
三位同學的經歷各不相同,但仍然有一些共同的經驗可以參考。
👉首先,不要擔心短暫的迷茫,而要擁抱探索的過程。
Iris的例子就頗具代表性。除了搖擺和跳脫,Iris最早是抗拒傳媒的,在她的認知裡,傳媒就是新聞採訪+出鏡播報。幾經探索後發現,原來傳媒與自己的特質和興趣匹配度那麼高。
👉第二,時間管理很重要,尤其要給文書留足夠的時間。
Iris建議至少留三個月。回頭來看,她覺得寫文書非常“痛苦和煎熬”:一開始想了六個方向,光是初稿就改過15版,但都比較老套。
後來,在一位WLSA畢業學長的建議下,調整了平鋪直敘的結構,而是反過來寫,把情感和故事融入其中,感覺立馬好了很多。要不是預留了時間,改善根本無從談起。
她還建議,美國方向的文書,與其刻意迎合所謂的獨特性,不如堅持自己喜歡的,寫真正擅長和有感悟的內容。

👉第三,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
據張楠校長介紹,WLSA開設了23門AP課程,既包括常規的數理化生、經濟心理等,還有相對小眾的課程,比如音樂理論和藝術史等等。社團活動也很豐富,無論是AP還是A-Level課程體系的學生,都能夠利用社團的活動資源探索專業興趣,成為申請材料中的一部分。
還有WLSA特色的GIP。Alan說GIP補充了很多人文歷史,讓自己能夠文理兼備。Jeremy覺得GIP為劍橋的面試打下了基礎。他還提到,在模擬面試階段,學校原本的安排是一週一次,他向老師提出想要每週多加一次,也得到了同意。
👉最後,一定要多閱讀。
關於這一點,已經在劍橋就讀的Jeremy更是深有感觸。
劍橋真的很難,一個星期的內容基本相當於高中一個學期的量。基本上能錄取劍橋的同學,都是在高中提前學或者有拓展的。”
回頭來看,自己在高中做的那些拓展閱讀,含金量還在上升。
👇掃描下方二維碼👇
限時領取講座回放

真棒·英國教育節來啦
深挖國內400+牛劍offer
解讀英本申請新趨勢
👇點選看講座詳情及預約👇
